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制轉型、不平等與中國的經濟增長

2007-01-01 00:00:00黃文平
當代經濟科學 2007年4期

摘要: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法制現代化與經濟現代化的轉型,成了近代中國在尋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的主旋律。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因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慣例等因素的差異,法制轉型與經濟增長在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展開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路徑和特征。本文通過對1952-2003年間中國法院訴訟案與經濟增長以及不平等諸變量之間實證關系的計量檢驗,認為:現代中國的法制轉型,是一個生發于經濟增長過程之中的由傳統“人治”型模式向現代“法治”型模式轉變的演化過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伴隨經濟成長而致的個人素質的普遍提升,為外來移植的法律資源與本土自生的法律資源之間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制度性的激勵。同時,司法公正和收入不平等的變動,成了法制成功轉型和經濟持續成長的約束條件。文章的最后,筆者基于實證檢驗的結果給出了觀察和預測法院訴訟案件數量變動的判斷準則,并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有參考價值的意見。

關鍵詞:法制轉型;不平等;司法公正;經濟增長;演化

中圖分類號:D90,F0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4)-0032-09

一、西方世界的經濟增長與法制轉型

眾所周知,經濟增長總是依存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表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地理空間,經濟增長在增長的方式、速度和路徑等方面呈現出既相互區別又互相影響的特征。并且,各個地區的經濟增長不斷推動著傳統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風俗慣例等方面的社會演化。法國史學權威布羅代爾通過對地中海世界和15-18世紀物質文明的研究,改變了世人對歷史時間和空間的認識(Fernand Braudel,1979)。布羅代爾把人類生活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不進入交換的物質生活,他認為這個層次變化很少,不納入市場交換。譬如,按文化習俗進行的日常生活等,其間大量的人際分工和交換在親人、熟人之間發生,不服從討價還價、弱肉強食規則。即便到了21世紀,幾乎占全人類勞動總量一半的家庭勞動,仍然未被納入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的范圍。第二個層次是市場經濟,小規模、短距離、低利潤、剩余物品的交換,以農村集市和小商小販為典型代表。第三個層次就是資本主義,這是由大商人經營的大規模、長距離、高利潤、壟斷性的貿易。[1]這三個層次的活動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只是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在布羅代爾的描述中,15-18世紀歐洲法制的現代轉型,同商業的興起、貿易的繁榮以及商人集團力量的崛起有著密切關聯。在此期間,以英國、荷蘭為首的西歐國家,乘宗教改革之勢,將封建制度的社會殘余一掃而光,代之以新的國家組織與經濟體系。

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大陸,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為契機,繼之而起的是一個法律轉型與經濟增長的持續過程。美國法學家哈羅德·J·伯爾曼(Harold Berman,1971,1983)、德國法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920)以及美國學者泰格和利維(Michael E.Tigar Madeleine R.Levy,1977)分別對此有精辟的闡述。伯爾曼在其系列著作中指出,宗教信念是人們理解西方法律傳統的關鍵。通過分析大量的歷史事實,伯爾曼認為:11世紀末至13世紀末是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期。以教皇革命為起點,教俗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構成了西方法律傳統得以產生的基礎。從歷史上看,教皇革命是12世紀以后教會法、王室法、封建法、莊園法、商人法、城市法以及現代刑法相繼發展的原動力,而羅馬法的復興,也主要歸功于教會學者的努力。在伯爾曼看來,法律和宗教“代表了人類生活的兩個方面:法律意味著秩序,宗教意味著信仰。”他強調指出,政治、經濟、法律、宗教和思想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在所有的時間和地點,居支配地位的是這些不同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其中,以王權和教權的二元對抗為主導,而且世俗權力內部不同權威之間沖突與妥協的多元政治格局,成為西方法治產生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伯爾曼的觀察視角,顯然不同于泰格和利維。他認為,西方法律傳統與資本主義興起密切相關[2]。隨著商人階級經濟實力的擴展,他們與封建領主之間在政治和經濟利益方面產生沖突,而這種沖突和緊張最終被法律上的妥協所消弭。其實,伯爾曼與泰格、利維之間的區別,只是權力制衡在不同歷史階段下的不同表現形式。在西歐民族國家萌芽階段,權力制衡主要體現為教權與王權,以及世俗權

力內部不同權威之間的沖突與妥協;而在資本主義萌芽和民族國家形成階段,權力制衡則主要體現為國家內部不同階級之間的沖突與妥協;隨后在資本主義全面發展階段,權力制衡又體現為不同國家政權機關之間的沖突與妥協。這種不斷更新和替代的權力制衡機制,造就了西方的法律傳統,并為法治提供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制度架構。

如果說伯爾曼、韋伯以及泰格和利維的觀察視角都屬宏觀層面的話,那么英國著名法律史學家亨利·梅因(Henry Sumner Maine)爵士的研究就是一種微觀進路了。梅因從社會進化的比較研究中得出:“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 換言之,社會的發展傾向是從身份到契約。梅因認為,“所有進步的社會的運動在有一點上是一致的,在運動發展的過程中,其特點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滅以及代之而起的個人義務的增長。‘個’不斷地代替‘家族’成為民事法律所考慮的單位。……我們也不難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種權利義務上那種相互關系形式的,究竟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什么關系。用以代替的關系就是‘契約’。在以前,‘人’的一切關系都是被概括在‘家庭’關系中的,把這種社會狀態作為歷史上的一個起點,從這一個起點開始,我們似乎是在不斷地向著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狀態移動,在這種新的社會秩序中,所有這些關系都是因‘個人’的自由合意而產生的。”[3]從“身份”到“契約”,并非一個平坦順利的過程。以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的德國革命,以及1787年美國憲政革命等系列革命為契機,西方各國構建了所有權領域的私權神圣、契約法領域的私法自治以及侵權法領域的過失責任的法治基本原則,進而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以上所述,基本上是以法律變遷和宗教改革為線索來理解西方法制轉型與經濟增長的過程。而著名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和羅伯特·托馬斯(Robert P. Thomas)的研究,側重于從經濟的視角來研究西方世界的現代轉型。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推行,使得債務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交易合同被自愿或者強迫執行。不論主權屬于誰,都只能在安全、有秩序和在法律保護的商業路線、交易市場和契約關系之下,利潤才能增值。他們強調,私人財產權不僅重要,而且財產權還必須“有效率”,即交易成本的節省。“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4]這里,諾斯和托馬斯把制度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認為一個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將對人的經濟活動產生激勵,使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相匹配,進而引發一個社會的經濟增長。可見,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權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交易關系,促進了西方世界物質財富的積累,并使得經濟增長成為可能。

總之,西方法制轉型與經濟增長的歷史實踐表明,法律不僅建構于非人格的關系之上,法律是無感情的,它以形式上正確合理的程序制定出來,從而使人能夠預測其理性行為及其后果。在韋伯看來,現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種全面的工具理性的發展過程[5]。政治領域的權力制衡,宗教領域的政教分離,法律領域的法治形成,輔之以意識形態領域工具理性的拓展,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倡導“看不見的手”提供的了堅實的政治、宗教、法律以及倫理和道德的支撐。這些不同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塑造了一個在經濟增長和法制轉型方面迥然有別于中國的西方文明演化路徑。

二、傳統與現代:中國的轉型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直至今日,歷經5000余年而綿綿不絕。期間分離聚合、朝代更迭,不勝枚舉。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古老中國被西方列強拖上了現代化的國際列車,社會生活由此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迄今為止,不斷的社會變遷并沒有帶來令人滿意的制度創新,國家、社會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經濟秩序的羈絆,還不適應現代經濟秩序的要求,因而經濟發展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制度創新的成功,是一個在利益分立基礎上從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過程。在現代社會,技術、貨幣、權力、信息等中介機制的發達,導致了社會變遷的加速。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制度建設,不僅要完備保障個人選擇自由的條件,而且應著重于形成一套能夠把個人理性選擇累積起來并使之升華為制度選擇的循環系統。也就是說,要把國家和市民社會有機地結合成為一個法律共同體,促進法律秩序和市場自發秩序之間的互動、對流[6]。

如果把近代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概括為一個法治型演進模式的話,那么中國法律傳統的形成則是人治型演進模式。勿庸置疑,法自君出、權大于法、重刑輕民等是中國法律傳統的典型特征,這也是人們將中國法律傳統歸之為人治型法律傳統的原因所在。倘若以西方法律傳統作為參照、評判的標準,我們可以得出:權力制衡機制的缺失以及公民社會關系的“差序格局”是形成中國法律人治型傳統的兩個重要因素。

一方面,在中國歷史上,宗教從來沒有形成足以與皇權相抗衡的力量,教權與皇權的對抗也就沒有可能。同時,由于中國塑造了一個世界上最龐大、最持久的政治實體,導致在其世俗政權內部未能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政治勢力對抗的格局。因之,中國沒有出現伯爾曼所強調的西方法律傳統形成的那些決定因素。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說法,分權與合議是現代民主官僚制與傳統官僚制的分野[7]。麥迪森(Angus Maddison,1996)通過詳盡的歷史考察后指出,“中國的經驗更加令人困惑,兩千年以前,它的經濟實績水平可能相似于羅馬帝國,從大約公元500-1400年高于歐洲水平,但是中國人均收入從1400年到1500 年停滯不前,而西方則慢慢地趕上去了。”他猜測,“中國在造就世界上最龐大、最持久的政治實體方面的成功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成功不能并存。”如果我們同意權力制衡格局的形成在近代西方法制轉型和經濟增長過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這一推斷,那么我們也必須同意這樣的推斷:中國歷史上過于強大的中央專制集權的存在,與強調分權的現代型法制,同樣無法并存[8]。

而且,傳統中國也不存在西歐意義上的權力對抗。韋伯指出,“按照法律,家產制官僚機制直接統領小市民與小農民,西方中世紀時那種封建的中間階層,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實際上,都不存在。”在傳統中國,士農工商只是四種職業,而不是四個階層,中國社會是一個職業分立而不是階層對立的社會,“在此社會中,非無貧富、貴賤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轉相通,對立之勢不成,斯不謂之階級社會耳”。中國自西周以后,社會不再是貴族與非貴族對稱,而是官與民對稱。而在西歐,封建主義給西方社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中間層,這個中間層的存在深深影響了西方的法律傳統及其演化路徑。

另一方面,在由儒家意識形態來調整的古代中國社會里,人們彼此認定的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什么抽象的原則或法律條文(Hofheing Calder,1982)。在這種依托于人際關系網絡而確立的“差序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楚了,對象是誰,和自己什么關系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因此,社會被分割為無數個小的信任系統。在每個單獨的信任系統內部,人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十分強烈,而在信任系統之間,又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感。韋伯(Weber,1915)甚至認為,在中國,作為一切買賣關系之基礎的信賴,大多建立在親緣或類似親緣的純個人關系的基礎之上。同時,政治與經濟組織形式的性質完全依賴于個人的關系,以至于所有的共同行為都受純粹個人的關系,尤其是親緣關系的包圍與制約。官方的獨裁、因襲的不誠實,加之儒教只重視維護面子,結果造成了人與人之間普遍的猜疑。這種懷疑一切的態度,妨礙了所有的信用與商業的運作。這樣,在傳統中國,因社會信用的分割和疏離,隨之而來,經濟資源也就依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而被分割成無數小塊,資源的流動和重組因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無法實現有效配置,整個社會難以享受到分工、專業化、交換以及市場擴展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而這些因素在西方世界崛起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一個“差序社會”,不僅阻礙了市場秩序的擴展,增加了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而且為法律秩序的人治型模式提供了社會結構的基礎。人治型法律模式,同“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模式,兩者之間相互依賴、互為補充,共同維護著一個以皇權為核心、依親疏遠近來配置資源的關系型社會。而在一個以親疏論遠近、以關系分你我的社會里,任何個人、家庭、家族、鄰里之間紛爭的解決,主要依靠倫理和道德,而非法律。我們看到,在古代中國,幾乎不存在西歐那樣旨在保護產權和調整經濟生活的法律架構。布迪和莫里斯(Derk Bodde Clarence Morris,1973)研究指出:“在中國,最初促使法律產生和發展的,既不是宗教因素,也不是經濟因素。毫無疑問,經濟的發展,在促使封建的中國社會產生對成文法的需要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當法律出現以后,它卻既不維護傳統的宗教價值,也不保護私有財產。它的基本任務是政治性的:對社會施以嚴格的政治控制”。實際上,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依靠“德主刑輔”、“以禮入法”等一整套典章制度。自然地,法律幾乎都是以刑法為重點,對民事行為的處理,要么不作任何規定,譬如對契約行為;要么用刑法加以調整,譬如對財產、繼承等。申言之,保護個人或團體的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免受其他個人或團體的損害,并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務,而對于受到國家損害的個人或團體的利益,法律則根本不予保護。這就是古代中國法律的圖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樣的法律、倫理和道德體系下,產權保護裝置的缺失,不僅延緩了社會的技術進步,壓制了個人的投資欲望,而且由于經濟資源的過度分散妨礙了像西歐社會那樣中間階層的形成和興起。肯尼迪(Paul Kennedy,1988)認為,“在中國,商人和企業家如果得不到官方支持就無法興旺發達,即使發了財的人,也寧將財富用于購置地產和興辦教育,而不投資發展早期產業”。換句話說,在古代中國,唯有以國家提供保護的產權形式,即韋伯所定義“內政的掠奪性資本主義”,或者說“政治資本主義”才能生存和發展,而“純粹從市場需要出發,以自由交易為取向的資本主義”,或者說“企業資本主義”則很難以形成并擴展開來。直至21世紀,肯尼迪和韋伯對古代中國的描述,我們仍能從當今中國社會找到某些似曾相識的蹤跡。

中國法制的轉型或者說法制的現代化,是一個從人治型模式向法治型模式的轉變,其轉型過程之艱難曲折,蓋世人所難以預料。由于現代法制要應付的主要是陌生人組成的工商社會,而不是熟人組成的“鄉土社會”。而在中國正式引入西方法制的時間,肇始于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那時中國總人口達到4.5億,其中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94%,城鎮人口僅為6%。

新中國成立初期,廢除了南京國民政府所頒布的“六法全書”,開始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制。然而,經過一系列群眾運動,如“土改運動”(1950)、“三反五反”(1952)、“反右運動”(1957)、“大躍進”(1958)、“四清”(1964)、“文化大革命”(1967-1976)等,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經受了巨大的波折。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78-2004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14.2%,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82%下降到2004年的58%,城鎮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同一時期,我國法制建設亦取得顯著進展。1978年以來,截止1999年3月15日閉幕的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我國審議并通過了總共246部法律,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05件,除去修訂、廢止和失效的以外,現行有效的法律共計194部。統計資料表明,1978-1998年間,國務院制定了約818部行政法規,其中646部現在仍然有效;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6000多部地方性法規。同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法制建設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盡管如此,同法治完善的國家比較,我國法制建設之路仍任重而道遠。而“一個社會制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能夠將人們在經濟追求與性追求方面未被耗盡的剩余精力引入合乎社會需要的渠道。”“通過為人類社會組織確立履行更高任務的條件,法律制度就能夠為實現社會中的‘美好生活’作出間接貢獻。”由是觀之,惟有經濟和法律兩者的協調互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才有一個可依托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該命題已被近代中國的歷史所印證。因此,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制建設和經濟建設以及兩者間的關聯進行具體、深入的探究,具有了理論和現實的重大價值。

三、轉型:法律與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

將法律、經濟以及其他與二者相關的因素一起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傳統,可謂淵遠流長。進入20世紀以來,尤其是1933年間席卷西方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導致政府大規模用法律手段來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成為必須,這使得經濟與法律的關系變得十分緊密。

在Shavell(1993,2000)和Levitt(1996,1998)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試圖對1952-2003年間中國法院訴訟案件與經濟增長、不平等以及法律公正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除總體研究外,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轉折點,比較改革前后我國經濟增長和法制建設對法院訴訟的影響,并根據案件性質以及導致案發因素的差異,將案件細分為民商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兩大類,分別進行檢驗。

具體而言,本文的實證檢驗內容包括:其一,全國各級法院總體收案數量與收入不平等、法律公正和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研究;其二,全國各級法院民商事案件收案數量和刑事案件收案數量與收入不平等、法律公正和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研究;其三,模型的單位根檢驗(Unint Root Test)、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 Test)、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以及結構變化檢驗(Structure Change Test)。如果沒有特別申明,文中所有檢驗均采5%的顯著

性水平。本文計量分析所涉及到的數據,分別來源于1986-2004年《中國法律統計年鑒》,《中國經濟統計年鑒》,《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以及北京大學實證法務研究所開發的法意數據庫等統計資料,計量分析采用Eviews5.0軟件。其中,各級人民法院每年民商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收案總數,等于全國法院系統每年一審、二審及審判監督收案數的加總;法律的公正性,表示人們對法院判決公正性的總體評價。本文以法院審判的公正程度作為法律公正的代理變量,并以二審及審判監督的收案數量占收案總數的比例作為法院司法公正性的一個近似刻畫;收入不平等的度量,采常用的Theil指數,考慮到數據完整性的現狀,本文使用中國各省際之間收入的不平等作為不平等指標的度量;經濟增長的測度,以1952年作為基數,使用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標。

1.模型設定

log(caseratioi) = ci + αi log(inequality) +βi justicei +γi log(pgdp) +εii=1,2,3

模型的變量界定:被解釋變量log(caseratioi) 是收案數/萬人的對數,caseratioi表示收案數/萬人;解釋變量依次為log(inequality),justicei和log(pgdp)。這里,log(inequality)表示以省際間收入差距來度量的收入不平等泰爾指數(theil index)的對數;justicei表示法院審判的公正程度;log(pgdp)表示以1952年為基數的人均實際GDP的對數;αi、βi、γi別為模型各解釋變量的系數,ci為常數,εi為模型的擾動項。

其中,當i=1時,相應變量為全體收案數/萬人和全體案件的司法公正度,此即模型1;當i=2時,相應變量為民商事收案數/萬人和與民事案件的司法公正度,此即模型2;當i=3時,相應變量為刑事收案數/萬人和刑事案件的司法公正度,即此模型3。2.模型的計量檢驗

(1)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由于模型各變量均為時間序列,在應用OLS回歸分析前必須檢驗各變量

的平穩性,避免出現偽回歸(pseudo regression)的問題。

表1給出了模型中各時間序列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從表1中可以得知,log(inequality),justice和log(pgdp)都體現為水平平穩的I(0)過程,而log(caseratio)、inequality以及pgdp均為I(1)過程。檢驗結果,見表1。(2)模型變量間的協整關系檢驗:在單位根檢驗的基礎上,對模型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協整檢驗采用E-G兩步法。第一步,估計協整回歸方程。對模型1和模型2采用AR(1),模型3采用ARMA(1,1),并結合Newey-West消除自相關后,得到協整回歸方程,回歸結果見表4。第二步,對協整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臨界值表采EG和AEG表。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表明,回歸方程的殘差具有平穩性。具體檢驗結果,參見表2。

對模型1和模型2而言,不平等和人均GDP的對數(log(inequality)和log(pgdp))分別是全體收案數/萬人和民商事收案數/萬人的對數(log(caseratio1)和log(caseratio2))的格蘭杰原因(p值分別為0.03562,0.04923;0.00225,0.01466);人均GDP的對數(log(pgdp))和不平等的對數(log(inequality))互為格蘭杰原因(p值分別為0.0065和0.00295)。而全體案件的司法公正度(justice1)和全體收案數/萬人之間,民商事案件司法公正度(justice2)和民事收案數/萬人之間均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另外,對模型2來說,民商事案件的司法公正度(justice2)分別是不平等的對數(log(inequality))和人均GDP對數(log(pgdp))的格蘭杰原因(p值分別為0.00113和0.03548)。

對模型3而言,不平等的對數(log(inequality))是刑事收案數/萬人的對數(log(caseratio3))的格蘭杰原因(p值為0.00022);刑事案件的司法公正度(justice3)是刑事收案數/萬人的對數(log(caseratio3))的格蘭杰原因(p值為0.0176);不平等的對數(log(inequality))是人均實際GDP的對數(log(pgdp))的格蘭杰原因(p值為0.0000061);而人均實際GDP的對數(log(pgdp))與刑事收案數/萬人的對數(log(caseratio3))之間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四、結論性評述

以上分析,為我們構建基于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基礎之上的現代中國法制轉型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1)從比較分析的角度,研究西方發達國家法制轉型與經濟增長的現代化過程,就為我國法制轉型和法制的現代化找到一個可資參照的標準和規范,從而節約制度搜尋成本,提高理論研究的預見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表明,西方法制的轉型是在民族國家形成階段經由內部政治權力斗爭和宗教改革漸次演化而來,這樣一種內生性、擴展性和妥協性的法律變革過程,不同于近代中國在外來壓力和刺激下以變革求生存的后發學習型法制轉換過程。中國法制轉型所具有的反應性、階段性和革命性特征,使得其轉型過程烙上了厚重的功利色彩。(2)現代中國的法制轉型,是一個生發于經濟增長過程之中的由傳統“人治”型模式向現代“法治”型模式轉變的演化過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伴隨經濟成長而致的個人素質的普遍提升,為外來移植的法律資源與本土自生的法律資源之間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制度性的激勵。同時,司法的公正性和收入的不平等,又為法制的成功轉型和經濟的持續成長增添了體制性擾動。“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Harold J.Berman),信仰并遵守法律的過程,同時也就是信用創造以及繼之而起的經濟增長過程。因此,司法的公正必須維持在一個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之上,這也是法律存在并起作用的底線。而收入的不平等,是與經濟增長密切聯系的過程變量,收入差距擴大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可通過司法公正這個渠道得到部分的釋放或緩解。(3)法制轉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基于司法公正和收入不平等之上的宏觀過程。中國法院訴訟的收案率(收案數/萬人)與不平等、司法公正和經濟增長三者的回歸分析顯示,法院訴訟案數量的變動,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收入差距以及法制變革進程中所實現的司法公正,同時亦與案件自身的屬性緊密相關。(4)不同性質的案件,其收案數量變動所折射出的規律,向我們展示了人的經濟理性和社會理性在不同制度環境下兩類理性之間的交互作用。眾所周知,制度是一種均衡,是“由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個體構成的社會長期經驗的產物”(Kreps,1990)。作為一種外在制度,從經濟學意義上說,法律存在的重要原因是弱化或防范個人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人們溝通和協調的成本,提高人類行為預期的確定性。因之,總體案件數量以及不同類別案件數量的變動趨勢,就為政策制定和操作提供了經驗證據。

依據不同經濟體制下法制轉型和經濟增長過程及其互動所傳遞的信息,并聯系中國現階段法制建設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政策性思路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中國法制的現代轉型,是一個在經濟增長背景中實行規則替代和規則融合的非均衡演化過程。由傳統的“重刑輕民”這樣一種非均衡的法律格局,向現代“重民輕刑”這樣一種非均衡法律格局的對接,無疑是中國法制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這里,不平等、司法公正和經濟增長等因素對轉型過程的影響,取決于它們自身與法律案件特征的匹配程度。本文研究表明,不平等和司法公正對民商事訴訟案的影響,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符號(方向)上都有別于對刑事訴訟案的影響,而經濟增

長對民商事訴訟案和刑事訴訟案的影響,具有符號(方向)上的一致性。即,因經濟增長帶來的城鎮化、人口流動和人口素質的普遍提升,客觀上趨于增加法院的全體收案數量;同時,因不平等、司法公正以及經濟增長等變量對全體訴訟案件數量變動的貢獻因子存在差異,因而在界定影響全體訴訟案件數量變動的諸因素時,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能有效提高政策的預期執行效果。

2.民商事案件收案數的變動趨勢表明,經濟的增長趨于增加其訴訟案件的數量,不平等趨于降低其訴訟案件的數量,而司法公正對其的影響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由于民商事案件,尤其是商事案件,多發生在居于社會中間層之上的商人階層,隨著彼此之間交往的持續擴展以及市場的逐漸深化,經濟糾紛的可能性就隨之增加。而以“倒U形假說”為基礎的收入不平等,對以民事權利和經濟權利為訴訟標的的民商事法律訴訟來說,訴訟雙方收入差距越大,產生糾紛的幾率就越小。間接地,收入不平等對民商事收案數量的影響就具有了一種逆向效應。于是,民商事案件收案數量的變動,是上述兩類因素在相反方向上影響力的幾何加總。這意味著,政府的經濟增長政策與收入分配政策,對民商事案件數量變動的影響具有累積效應,即促進(或減緩)經濟增長和縮小(或擴大)收入差距,將增加(或減少)法院民商事案件的收案數量。這是我們在分析和評判民商事收案數量的變動時必須給予充分關注的地方。

3.刑事案件收案數的變動趨勢,是不平等、司法公正以及經濟增長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體現。如果忽略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而單方面強調其中某個因素對刑事案件收案數量變動的貢獻,不僅會造成理論認識上的偏差,而且將扭曲政策的實施效果。因之,綜合應用經濟增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刑事司法政策,將能有效控制刑事案件的收案數量。本文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收入不平等的變動對刑事案件的收案率有顯著的影響: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收入不平等擴大,刑事案件的收案數量將趨于上升;收入不平等縮小,刑事案件的收案數量將趨于下降。因此,增進社會和諧,減少刑事案件的收案率,應從因收入差距而導致的不平等入手。“嚴打”這樣一種應急反應型的刑事政策,不能有效解決因刑事案件增加而導致的社會治安秩序惡化的困境。而在經濟增長和司法公正對刑事案件收案數量的影響具有相同方向效應的情況下,減少收入不平等的公共政策對降低刑事案件的收案數量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由是觀之,在形成和諧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政府將收入不平等政策置于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參考文獻:

[1](法)布羅代爾.施康強,等,譯.1993: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3卷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美)哈羅德·J·伯爾曼.梁治平譯.北京:法律與宗教,上海:三聯書店,1991.

[3](英)亨利·梅因.沈景一譯.古代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美)道格拉斯·諾斯,羅伯特·托馬斯.厲以平,等,譯.西方世界的興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5](德)馬克斯·韋伯.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6]李楯.法律社會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7](德)馬克斯·韋伯.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美)安格斯·麥迪森.伍曉鷹,等,譯.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校對:李斌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不卡在线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久热精品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福利视频99|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黄|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色天天综合| 99久久99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91成人|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极品|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制服丝袜亚洲| 青青青草国产| 黄色成年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欧美性天天|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午夜福利网址| 色综合五月|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97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色视频|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久草性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久久综合成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久久黄色小视频| 色婷婷在线影院|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色婷婷丁香|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