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及其世界性影響

2007-01-01 00:00:00趙夫增
當代經濟科學 2007年4期

摘要:全球化進程決定了中國經濟的高度開放,造就了雙重資本積累模式,即內資主導的工業化城市化積累和外資主導的全球低端制造平臺積累。這一模式加速了中國經濟增長,同時削弱了經濟自主。反過來,中國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多方面影響,包括改變勞資利益格局,推動各國產業重組,改變金融市場結構,加強中美金融依賴等,這些影響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將日趨顯著。因此,中國必須立足內需實現可持續增長,并依靠技術創新來控制資源和環境成本。

關鍵詞: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 ;世界經濟;雙重積累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4)-0041-10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增長是主流經濟學界津津樂道的兩大話題,有關研究可謂是汗牛充棟,至于二者之間的關系,人們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過探討。但是,立足中國對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影響進行的系統研究并不多見,而這正是本文的基本內容。本文將著眼于概括這種相互影響的具體機制,這些機制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勾畫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及其國際影響的基本輪廓。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增長并不像初看起來那么互不相干,實際上,二者之間有著非常深刻的相互影響。單從時間上來說,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大體同步。中國在70年代末啟動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轉折點,此后中國改革的市場化目標得到明確表述,對外開放進程加快;2001年加入WTO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中國的對外開放步伐大大加速。另一方面,以全球經濟融合為特征的全球化時代發軔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初隨著蘇東劇變和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化轉型,全

球化進程在地理意義上全面實現;新千年以來,以中國投資和美國消費為兩大引擎的全球增長模式迅速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相互融合。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以來,世界經濟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而深刻。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不斷加強。特別是新千年以來,中國經濟的世界性影響日益顯著起來。基于這種事實,我們不僅要考察全球化進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而且要考察中國經濟日漸顯著的世界性影響。不言而喻的是,中國經濟的世界性影響才剛剛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這種影響將變得日益顯著而深刻。因此,本選題將具有明顯的前瞻意義,本文也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力圖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 什么是全球化時代①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研究浩如煙海,以至于很多時候已成為一種濫調。問題在于: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它能否構成一個獨立的時代?一種典型的觀點認為,全球化浪潮曾經有過兩次,第一次浪潮從工業革命①起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受惠于運輸業進步和貿易壁壘削減,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第二次浪潮就是發軔于80年代初的全球經濟的全面融合。但是,如果我們把全球化理解為全球經濟融合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話,那么在整個資本主義歷史上始終存在著這種趨勢,雖然其發展過程不斷受到各種歷史事件的干擾,包括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的重大沖擊。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變得特別引人注目也是一個不爭之實。各種事實表明,經過長期歷史發展,這一時期的全球化進程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均獲得了全面意義。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聯系首先表現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此同時,產業投資和資本并購活動主要限于各國內部;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壟斷資本的普遍出現,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國際投資廣泛流行起來,但主要限于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有關基礎設施的投資;二戰以后,為了繞開貿易壁壘,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直接投資成為普遍現象,但在社資兩大陣營對立和民族解放國家推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歷史環境下,這種相互投資主要限于發達國家之間,并且主要面向東道國市場或本地市場,國際范圍內的產業鏈整合尚未成為普遍現象,即國際投資更多地面向本地市場而非國際化生產;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方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制造外包和離岸生產現象逐漸流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相互之間的產業鏈整合變得日益普遍。這樣看來,從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從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世界經濟聯系的這種不斷深入意味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而一旦產業資本的國際融合成為普遍現象,我們可以說,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深度上已經達到它的全面意義。從廣度上說,80年代以后,隨著民族解放國家進口替代戰略的普遍失敗,在內外部壓力下這些國家先后融入全球化過程;90年代以來,隨著前社會主義陣營崩潰和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化轉型與對外開放,全球化進程在地理意義上得以全面實現。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地理意義上的全球化與一戰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一戰以前雖然同樣是資本主宰全球,但是由于前資本主義區域的大量存在,這種主宰絕不能與前資本主義關系已經大量消滅而市場經濟關系普遍建立的今日相提并論。這樣看來,我們似乎可以說,經過長期歷史發展,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均獲得全面意義,世界經濟真正進入了全球時代化。

如果說前社會主義陣營崩潰和民族解放國家進口替代戰略失敗是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基礎,那么交通技術的迅速進步②,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革命就是經濟全球化全面展開的技術基礎。在這種技術基礎上,全球經濟融合不斷加深,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不斷加強。全球經濟日益成為一個不可拆卸的有機整體,全球化日益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過程,全球化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時代。

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最深刻基礎。隨著各國市場的開放和投資環境的自由化,根據各國具體條件在全球分配生產環節成為跨國公司的一大趨勢,而交通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生產環節

的全球布局和相互協調提供了技術基礎。各國產業的相互融合和依賴不斷加深,產業鏈越來越具有全球性質,產業分工和生產社會化

越來越多地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結果“形成了國際生產體系,在此體系內部,跨國公司將生產過程的不同部分,其中包括各種職能,設置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地點,以利用成本、資源、物流和市場的微小差別所帶來的好處”③。或者根據Samuel J. Palmisano的說法,跨國公司(TNCs)已經不再是多國公司(MNCs),而是全球一體化公司(GIEs, 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④。

在生產全球化的基礎上,資本循環越來越具有全球性質,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研發、全球銷售和全球融資等等,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越來越多地在全球進行,而越來越少考慮國界因素。資本積累日益全球化。當然,根據不同情況,資本經營的不同環節和不同行業的全球化進度差別很大,但整體看來全球化進程迅速推進的趨勢卻不容置疑。正是由于全球經濟的全方位融合,經濟全球化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時代。

大型跨國公司主宰了這種全球經濟融合進程。它們在融合過程中獲得了全球性活動舞臺和對全球經濟資源的利用權,它們根據自己的愿望塑造了全球經濟面貌。正是由于跨國資本的主宰,我們不能把這種全球化理解為均質化,不能理解為全球經濟發展水平的收斂和趨同,相反,全球化進程內在包含著不平衡和兩極化趨勢。除了南北差距外,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新現象就是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迅速

拉大的發展差距。在許多新興經濟體加速發展的同時,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或者陷入停滯(例如許多非洲國家),或者發展進程經常為各種危機所打斷(例如許多拉美國家),而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蘇東國家的崩潰式轉型。表1在年代劃分上雖然與我們關于全球化時代的時間界定有所不同,但也大體顯示了該時代的增長不平衡和兩極化趨勢。

無論如何,在信息通訊革命和交通技術迅速發展的基礎上,由跨國公司主宰的全球化進程是深刻而全面的,是前所未有的,從而使發軔于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成為一個獨立的歷史時代。正是這種全球化進程對同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有著根本性影響,反過來,中國經濟在全球化進程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

高度復雜和急劇變動是當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貌。情況之所以如此,除了領土廣闊、地形復雜和人口眾多等基本國情外,我們可以從中理出三條主要線索:首先,作為一個市場化轉型國家,中國原有的計劃和行政控制體系逐漸讓位于市場體系,前者雖然在逐漸淡出,但對經濟社會仍然保持著影響力;其次,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呈現出高度開放的特征,這一特征使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沖擊;第三,作為一個后發趕超國家,中國正處于加速工業化階段,產業結構急劇變動,而資源環境約束和信息技術革命分別帶來了新型工業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三大基本原因共同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多重二元性。從轉型角度說,有行政控制與市場經濟的二元性;從開放角度看,有外資和內資雙重積累的二元性;從工業化角度看,有城鄉分離的二元性,東西部區域差距的二元性,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二元性等等。正是這種多重二元性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多重過渡性質,從而使中國經濟呈現出高度復雜和急劇變動的態勢。

全球化進程對高度復雜和急劇變動的中國經濟有著深刻而全面的影響。在中國實現開放政策的條件下,高度開放是經濟全球化在中國的具體表現;這種高度開放特征不僅加速了中國的市場化轉型,而

且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在全球化時代,開放政策必然造成中國經濟高度開放的后果。對跨國公司來說,原來國內較為穩定的壟斷結構為全球化進程和持續科技革命所打破,全球舞臺上不斷加劇的競爭使得業務重組和全球布局成為跨國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在全球范圍內追求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s)以充分利用資源和降低成本,通過業務外包和離岸生產以專注于核心業務,跨國公司不斷推動著國際分工的深入發展。一般來說,新興經濟體往往兼具成本優勢和特定資源優勢,逐漸成為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行業和制造環節的轉移目的地,由此納入跨國資本的全球經營鏈條。中國既是典型的新興經濟體,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又有著特殊優勢。經濟規模較大,勞動力資源豐富而廉價,外資政策優惠,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相對發達,國內市場廣闊,已經形成資本快速積累和經濟快速增長的良性循環,所有這些都對跨國資本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從投資角度看,2000年以來,中國吸引的FDI分別為407.15、 468.78、 527.43、 535.05、 606.3和603.25億美元,改革以來(1979-2005)FDI流入總量為6224.29億美元,高居發展中國家之首。這種情況和處于類似發展階段的日本或韓國顯著不同,后兩者雖然都曾在出口方面實現高速增長,但在外資滲透程度方面與今日中國相比卻非常之低,如圖1所示。從貿易角度來看,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迅速攀升,2001-05年分別為39%,43%,52%,60%和64%,期間加工貿易占比并沒有特別增加,而是一直穩定在47-49%之間,加工貿易增值率也穩定在50%左右。2005年中國的貿易總額已居世界第三。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高度開放特征。

在全球化時代,這種高度開放特征不僅推進和加速了中國的市場化轉型①,而且對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有著根本性影響。由于問題的復雜性,本文對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問題撇開不談,而主要研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工業化進程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如果我們從資本積累的角度來考察,不難發現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雙重積累性質,一方面是內資主導的基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積累,另一方面是外資主導的全球勞動密集型②制造和出口平臺所帶來的積累。2005年外商和港澳臺投資大約占中國GDP的15%③和中國出口總額的近六成,而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所占比例更高④,在加工貿易出口中所占比例則高達80%。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流向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中國資本積累的雙重性質,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近幾年中國進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所占比例大致相等。正是中國經濟在全球化時代的高度開放造就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雙重積累性質,這種性質對中國經濟有著多方面影響,下面我們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考察。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說,這種雙重積累模式加速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根據官方統計數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9.6%。這種速度之所以能夠實現,除了后起國家起飛越晚速度就越快這種潛在一般趨勢外,原因還在于這種積累的雙重性。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于投資和出口。外資既擴大了中國的投資規模,更擴大了中國的出口規模,從而加速了中國的經濟增長。

這種加速效果最終也加劇了經濟過熱,并帶來了其他各種宏觀管理問題。第一,國際收支的持續雙順差造成了中國基礎貨幣的過度投放和流動性過剩,使貨幣政策復雜化,為過度投資提供了信貸基礎,加劇了中國經濟的投資過熱。同時,持續性貿易順差造成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吸引了大量投機資本流入,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第二,由于保持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必要,中國積累的外匯儲備大量用于購買美國政府債券,收益率非常之低,這實質上等于為美國金融市場和跨國資本提供廉價資金,后者反過來對中國進行高收益投資。隨著外匯儲備的高速積累,中國將會逐步陷入儲備陷阱,因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從外匯儲備中撤出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大幅貶值和相應的外匯資產損失;第三,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的高度依賴性意味著越來越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種高速增長勢頭一來不可能長期持續,二來必然激起越來越大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中美(以及中歐)之間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表明了這一點;第四,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從事的多為高耗高污的所謂煙囪行業(smokestack industry),中國經濟在加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嚴重代價。

從微觀經濟角度來說,外商投資在擴大就業、擴散技術和改善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經濟有著積極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對中國FDI的不斷增加和中國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也不斷增多,這些研發機構逐漸從配合本地生產和銷售的角色向跨國公司全球研發體系的戰略環節過渡,從而對中國的技術進步產生重要的溢出效應。

跨國資本也對國內資本帶來了巨大壓力和風險。首先,跨國資本擁有規模、技術、管理和經驗等優勢,一方面迅速擠占國內市場,另一方面不斷并吞國內企業。媒體上的激烈爭論反映了這一點,如著名的何龍之爭,關于國有上市銀行股份是否被賤賣的爭論,關于凱雷收購徐工的爭論①,網絡文章《刷盤子還是讀書》的流行等;其次,由于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削弱,中國在核心技術、重大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對外依賴嚴重,不斷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單靠市場購買不可能得到真正先進的技術,這一觀點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中國企業必須將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DVD機每臺售價不到30美元,交給別人的專利費接近10美元,生產企業的最終利潤只有1美元。中國90%以上的光纖制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80%的石油化工裝備和70%的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依賴進口②;最后,正是由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擁有以先進技術為核心的全面優勢,占據著研發和銷售的關鍵環節,因而攫取了全球產業利潤中的主要份額,而國內企業所得利潤則甚為微薄。

總之,全球化進程對中國經濟有著全面深刻的影響,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來看,這些影響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簡單肯定或簡單否定都不是正確的態度。

三、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的世界性影響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日益成為全球產業鏈上不可分割的環節,越來越成為勞動密集型制造和出口中心。中國從世界各國大量進口能源原材料和半成品,從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口技術、設備和核心部件,加工組裝后出口到以發達國家為主的世界市場,從而形成外資主導的低端制造和出口平臺。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美國和歐洲,逆差來源國主要是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如表2所示。2005年中國前十位貿易逆差來源地分別是臺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菲律賓、安哥拉、泰國、巴西和澳大利亞,逆差額分別為581.3、417.1、164.6、94.9、84.2、81.8、62.1、61.7、51.6、51.2億美元。這些數據表明,近年來東亞經濟體內部產業分工迅速加深,其他國家更多地從事中間品生產,而加工組裝環節越來越多地轉移到中國。因此,中國的制成品出口總額同時也是整個東亞經濟體對外出口的整體反映①。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與其說反映了中國產品競爭力的增加,不如說更多地反映了東亞區域經濟的加深融合。

中國的加速工業化進程和低端制造平臺定位為外資提供了投資空間,在改善全球資本過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②。不僅如此,中國經濟還對世界經濟有著多方面影響,包括在全球范圍內改變勞資利益格局,加速各國產業結構重組,加強各國經濟的產業依賴,推動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等。由于價格信號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這些連鎖反應主要通過有關價格機制來實現③。

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在降低全球勞動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據估計,由于中國、印度和前蘇聯區域融入全球市場,2000年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勞動力總量由14.6億增加到29.3億④,剛好擴大一倍。在全球資本自由流動、離岸生產和業務外包普遍流行的環境下,新的廉價勞動力供給對高收入國家的就業和工資構成直接壓力⑤。這種壓力效應當

然不僅僅來自于中國,也不僅僅來自于勞動力供給的擴大,但中國勞動力的巨大規模意味著在這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勞動收入增長緩慢甚至陷于停滯的直接后果就是資本盈利水平的改善和國民收入中資本份額的上升。圖2顯示了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GDP總量中勞動收入比例的下降趨勢,圖3則顯示了資本收入份額的相應上升趨勢。美國在勞資收入分化方面表現得最為典型,1980-2004年期間,美國1%最富人口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從8%上升到16%以上,剛好上升兩倍;最富的千分之一人口的相應比例從2%上升到7%,上升了3倍以上;最富萬分之一人口則從0.65%上升到2.87%,上升了四倍多⑥。

中國通過對外貿易對有關國家產業結構已經造成并將繼續造成重大影響。首先,中國的低端制造平臺定位和加速工業化進程帶來了巨額進口需求,推動了全球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出口國相關產業的繁榮。雖然全球流動性過剩和投機泛濫也是原料和能源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⑦,但基礎原因仍在于真實需求的增長。2005年中國在全球工業原料消費增量中所占份額分別為:鋁48%,銅51%,鉛110%,鎳87%,鋼54%,錫86%,鋅113%,原油30%⑧;其次,中國對技術、核心部件、關鍵設備和高技術產品迅速增長的需求也是發達國家有關產業發展和升級的強大動力;第三,從供給方面來說,中國的廉價出口品對其他國家的低端制造業或主要從事相關行業的國家造成了巨大壓力,從而迫使這些行業或國家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⑨。

在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設想全球范圍內存在利潤率平均化趨勢將是合理的。這樣,在資本盈利水平大體確定的情況下,中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保證了較低的商品價格。另外,中國與國際同行相比較小的企業規模和彼此之間的激烈競爭也對商品價格上漲起著重要的抑制作用。因此,中國廉價商品的大規模出口及其高速增長在全球范圍內有力地遏制了通貨膨脹①。

中國商品抑制通貨膨脹的功能有助于各國央行通脹目標制的順利實施,為貨幣擴張政策提供了空間,因此全球利率水平長期看來不斷趨于下降,圖4顯示了這種趨勢。與此同時,勞動成本和其他成本的下降擴大了利潤空間,對技術和市場的控制也有助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全球產業鏈中攫取壟斷利潤,因此全球資本特別是發達國家大資本的盈利水平得到明顯改善;一方面利率趨于下降,另一方面利潤趨于提高,結果必然是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的價格膨脹,圖5顯示了全球化時代以來各發達國家股價上升的趨勢。在表 3中我們通過各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總值與GDP的比例顯示了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相對于實體經濟的大規模膨脹,金融資產的價格膨脹顯然是這種總量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經濟對這種結構性變化做出了多方面的間接貢獻。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大體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經濟已經造成了多方面的世界性影響。而下一節的分析將表明,這些影響很可能剛剛開始。

四、 發展趨勢和政策結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融合和依賴將會加深,中國的對外開放將會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和對外貿易將會進一步增加。并且可能出現一系列新現象,例如中國跨國公司的崛起,中國對外產業和金融投資的增加,中國資本與國際資本的大規模并購等。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通過資本紐帶來進行。

由于中國內部城鄉、區域和產業發展的高度不平衡,以及在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中國有著較大的后發趕超空間,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在空間仍然很大①。表4顯示出,無論從資本產出率還是從人均資本存量來看,與

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都有著很大的資本積累從而經濟發展空間。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還將表現為經濟結構的持續升級。

隨著中國經濟的總量增長和結構升級,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各種影響機制將會繼續存在并更為顯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將會逐步提高,但由于與發達國家勞動成本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對發達國家勞動收入的抑制作用將會長期存在。從商品角度來說,由于中國勞動力長期過剩和生產率迅速提高,勞動成本趕不上生產率提高的步伐,單位勞動成本可能持續下降,因此中國商品在全球范圍內抑制通脹的功能將會繼續發揮作用。流動性過剩現象和金融資產膨脹趨勢將會持續存在,金融泡沫將會頻繁出現。全球范圍內原材料能源價格走高的趨勢可能長期存在,而其最終走勢將取決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需求變動、技術進步造成的資源節約程度和替代品的開發進度。

全球化進程對中國經濟有著根本性影響,而中國經濟的世界性影響日趨顯著。在這種相互影響過程中,需要采取適當措施以應對各種不確定和消極因素。下面我們從中國可持續增長的角度得出若干政策結論。

前面說過,跨國資本在中國的投資將會進一步增加,跨國公司主導的中國制造平臺將會繼續加速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對于中國來說,為了維護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升級,在發揮跨國公司積極作用的同時,必須同時注意防止

其消極影響。為此,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必須注意維護經濟自主,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必須注意自主創新。

在國內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的情況下,為了維護經濟自主和經濟安全,必須注意從市場準入、稅收政策和企業并購等方面保護國內資本。首先,為了保護國內企業的發展空間,政府必須扶持國內重點行業和企業,并通過各種措施保護國內市場。在這方面,日本、韓國以及美國都是典型和榜樣②;其次,中國必須在跨國并購問題上保護戰略產業和龍頭企業,警惕外資的斬首行動,同時引導和支持國內企業基于市場原則的相互并購,以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跨國公司;第三,在中國目前資本較為充足的環境下,應該逐步取消對外資的普遍優惠政策或超國民待遇,以改善國內企業的競爭環境。中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正是一個政策典范。這些政策實際上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例如在市場準入上,如美國對聯想公司參與政府采購問題上的阻撓,印度政府對華為公司貿易資格申請的拒絕;在并購問題上,由于美國政府干涉,中海油收購Unocal以及阿聯酋迪拜公司收購美國港口經營權均以失敗告終;在技術保護上更不用說了,只要看看美國如何嚴格限制對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就夠了。因此,中國作為后發國家,在全球化時代要實現趕超戰略,在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的同時,更要注意自我保護。

為了擺脫技術依附風險并拓展產業結構升級空間,中國必須立足于自主創新,為此必須處理好開放與自主、引進與創新以及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首先,為了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同時對外開放必須立足于獨立自主,方能做到為我所用而不是被人利用;其次,在研發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少走彎路,必須盡量引進先進技術,同時必須著眼于消化和創新來進行技術引進,方能擺脫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和技術依賴陷阱,實現后發趕超的戰略目的;最后,為了順利實現科技產業化,必須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同時為了在技術落后的條件下應對跨國資本和發達國家的競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集中資源的優勢來開展基礎研究和開發通用技術與戰略技術。

隨著中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國將日益增強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環節的競爭力,而過剩勞動力的存在意味著中國將同時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環節的競爭力,因此,中國可能在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展開全球競爭。隨著中國貿易總量增長和貿易結構升級,擴大出口的難度將會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將會日趨頻繁,中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能永遠持續。因此,中國在盡量擴大出口的同時,必須更多地立足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此外,從控制宏觀經濟過熱和優化儲備管理的角度考慮,中國也必須爭取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遏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為了切實擴大內需,首先,中國必須擴大消費需求。為此應該采取遏制收入分化,提高消費傾向和推動信用消費三大措施,為遏制收入分化趨勢,關鍵在于擴大就業和加強工人的談判力量,同時切實執行最低工資的有關規定,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等;為提高消費傾向,必須解決制約消費增長的各種瓶頸,包括提高社保水平和擴大社保覆蓋面,加大教育和醫療投入,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遏制有關價格的過快上漲等;同時改善落后地區和農村的基礎設施,釋放因基礎設施不足而被抑制的消費需求。至于信用消費,中國起步不久,尚有較大發展空間,關鍵在于控制其發展節奏以防泡沫出現。其次,中國必須擴大投資需求,為此必須提高創新能力和加速技術進步,而不是單純擴大現有產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并帶來持續性投資需求①。

從供給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單純依靠進口來補充資源能源不足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同時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將變得越來越難以承

受②。因此,中國必須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技術進步來實現節約資源、尋找替代品和保護環境的目標。

總之,從全球化進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來說,中國既要堅持開放,又要立足自主;從中國經濟的對外影響來說,中國既要充分利用外部市場,又要逐漸立足于內部需求,同時必須更多地依賴技術進步來控制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一句話,對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來說,只有在融入全球經濟的同時不斷增強自主分量,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責任編輯、校對:趙西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jizz|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天堂久久久|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亚洲浓毛av|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丝袜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9999在线视频|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的| 丁香婷婷久久| 色视频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无码| 中国毛片网|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精品va| 国产午夜看片| 婷婷中文在线| 亚洲人网站|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久久精品91麻豆|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色综合婷婷| 亚洲第一视频网|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香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