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到這個標題,就認為這是夸大其辭,那你就錯了。旅行絕對可以改變人生。實際上,遠不止于此,旅行還真實地改變了人類。

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弗郎茲·博厄斯于1940年5月在第40期的《亞洲》上發表了一篇被廣泛引用的論文《種族的純潔》,其中寫道: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古往今來,無數偉人以各種形式旅行于大陸和海洋,傳播人類的文明。亞歷山大東征亞洲、張騫出使西域、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文成公主遠嫁西藏、玄奘赴天竺取經、馬可波羅遠游中國、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環球航海……正是像他們這樣不計其數的商賈、軍人、工匠、水手、僧侶、農夫、游牧民,還有遠嫁異鄉的女子們,旅行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之間,傳播了思想和知識,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使我們的世界成為現在的樣子。
今天的世界,尤其是最近的一個世紀,通訊科技和哪怕僅僅一百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旅行對于人們的溝通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方式。任何激動人心能夠改變千千萬萬人生活的偉大事業,都需要大量來自四面八方的優秀人才同心協力一起完成。如果他們為地域所分割,那勢必大大影響協作的效率,甚至功敗垂成。
實地探訪一個地方,和一個人面對面地接觸,和從任何媒介間接地了解相比,其所能帶來全面而深入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一位虔誠的藏傳佛教徒千里迢迢前去岡仁波齊神山,或一名穆斯林不遠萬里前往麥加朝圣,沒有任何方式能夠完全替代旅行。不論是閱讀書籍,還是觀看聆聽音像資料,都不能代替親身前往的感覺。親身旅行,你可以感受當地人的生活,他們的飲食,他們的娛樂,他們的好惡,他們的觀念,他們的信仰……回來以后,會對那個曾經探訪過的地方,在內心和那里建立起奇妙的聯系。當在電視中再次看見當地發生的災難或是歡慶,不再感到僅僅是一些冷冰冰的陌生的畫面和聲音,而是一種真切的仿佛正身臨其境的感受,對當地人的痛苦和快樂也好像是感同身受。這就是關愛,就是理解,是人類和平的重要基石。
親身旅行,親眼看見人類文明的杰作或是苦難,哪怕之前已經千百次在書中讀過在畫冊里看過,也會被面前的現實所震撼。正如只有親眼走到泰姬陵里,在一尺遠的地方端詳這座偉大的陵墓,撫摸每一塊鑲嵌在白色大理石中的花紋,體會它們精雕細刻的程度,才會感受到沙賈汗對亡妻的恩愛之情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旅行時點點滴滴的感受,匯集在一起,給人的心靈和智慧都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當我們回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這些影響會默默地滋潤我們的心智,幫助我們尋找人生道路的方向。
你還能說旅行不會改變人生嗎?
(編輯:云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