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腺性膀胱炎;經尿道電切術;膀胱灌注;絲裂霉素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78-02
中圖分類號:R 694.3文獻標識碼:B
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對22例經病理確診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經尿道電切術加絲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22例,年齡23—72歲,平均36.8歲。病史7—67個月,平均35個月。臨床表現:單純尿頻4例,尿急、尿頻、尿痛7例;反復尿急、尿頻、尿痛,伴終末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11例。尿常規白細胞+—++12例,紅細胞+—++8例。中段尿培養陰性16例,有致病菌生長6例,其中4例為大腸桿菌,2例為變形桿菌。B超及IVP均未發現異常。患者均無泌尿系結石病史,無排尿困難或尿失禁。行尿道膀胱鏡檢,鏡下可見病變形態為大小不等的黏膜濾泡樣改變,或呈息肉樣突起,或呈水草樣,成簇存在,病變單發或多發,病變區黏膜凹凸不平,充血水腫,血管紋理增粗,間有點狀出血點,但絨毛或濾泡上無血管生長,個別病例形成較大的息肉樣外觀,肉眼觀誤認為腫瘤。22例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腺性膀胱炎或腺性囊性膀胱炎,病變均位于膀胱三角區。無一例并發膀胱頸梗阻及尿失禁。
2.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硬外麻或腰麻下用F24Wolf電切鏡,經尿道電切術,去除所有上皮細胞性病變黏膜固有層,深達正常的淺肌層,范圍則超過肉眼可見病變周邊2 cm。先切除部分病變黏膜組織并取出送病檢。5例并發膀胱頸抬高者行膀胱頸電切術。留置導尿管1—5天。并在術后7天開始膀胱灌注絲裂霉素,每次20 mg+生理鹽水40 ml,灌注時注意改變體位,向膀胱四個方向灌注并保留1 h以上,療程為每周1次,共6次,后改為1個月1次,共6次,同時口服寧通解痙和羅紅霉素抗感染4—6周,術后1年內每隔3個月復查膀胱鏡1次,每月復查血、尿常規。
3.療效判斷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尿常規檢查正常,尿道膀胱鏡復查加活檢黏膜正常;好轉:術后3個月癥狀基本消失,但偶有間歇性尿路刺激癥狀,尿常規偶有血尿,膀胱鏡復查黏膜無明顯異常,活檢有慢性炎性病變;無效:癥狀無改善,術后膀胱鏡復查或活檢仍有腺性膀胱炎病變;復發:術后3個月鏡檢加活檢無異常,但6個月后復查出現腺性膀胱炎。
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原有膀胱刺激癥狀及肉眼血尿均消失,灌注治療無血象異常改變及其它副作用。隨訪時間8—40個月,各種癥狀治愈8例,明顯好轉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1.8%,2例術后4個月復發,病理活檢確診后,再次經尿道電切術,目前在隨訪中。
討論
Von limbeck1887年首次描述腺性膀胱炎,發病機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1],可能與膀胱慢性炎癥、結石梗阻、神經原性膀胱有關,即可能是上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膀胱黏膜上皮化生的結果[1]。以往認為腺性膀胱炎是少見病,但隨著腔鏡技術的開展,以及臨床和病理醫師對本病的認識,近來有增多的趨勢[2]。本組22例均被擬診為女性尿道綜合征,無尿道感染的證據,長期保守治療無效,經行膀胱鏡檢和病理活檢才確診。故我們認為膀胱鏡檢結合組織活檢對女性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對女性尿道綜合征患者,常規行膀胱鏡檢查必要時加活檢,可大大提高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的早期診斷率[2]。腺性膀胱炎的病理尚不清楚。研究認為腺性膀胱炎是一種增生與組織轉化并存的病變,其過程為尿路上皮增生凹入黏膜固有層以下形成Brunn巢,其內出現縫隙或形成分支狀或環狀管腔,中心出現腺性組織轉化形成腺體結構, 與此同時存在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故稱之為腺性膀胱炎。在此過程中如果膀胱Brunn巢的中心部細胞變性形成囊腔,稱為囊性膀胱炎,此種改變少于膀胱Brunn巢及腺性膀胱炎,但也相當多見。囊性膀胱炎與腺性膀胱炎可以認為是同一病理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或囊性與腺性改變往往合并存在,故稱為囊腺性膀胱炎[3]。腺性膀胱炎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主要為膀胱刺激癥狀,無痛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病變部位主要在三角區及頸部,且發病呈多中心性。在膀胱鏡下主要表現為膀胱黏膜的濾泡樣改變或乳頭狀增生,有時與膀胱乳頭狀腫瘤難以區別,但仔細觀察可見腺性膀胱炎濾泡樣組織末端透亮且無血管長入。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癌前病變,應積極治療[4],對腺性膀胱炎的治療,首先應消除感染、梗阻及結石等慢性刺激因素,然后根據病理類型、部位及范圍做相應的治療。我們認為對病變局限患者采用經尿道電切切除病變組織,術后規律行化療藥物膀胱灌注是值得優先采用的方法,手術完全可以切凈病變組織,關鍵是電切切除要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應切除全部病變黏膜,切除深度必須達肌層,對創面可見腺樣組織者(常有乳頭狀突起和小囊腫形成,囊腔內含透明或混濁液體)可切至深肌層,甚或達漿膜層(鏡下可見閃亮脂肪組織),然后用滾動電極燒灼。絲裂霉素是一種化學毒性藥物,可直接破壞DNA,干擾DNA復制,主要作用于S期,對G0期無作用,從而可抑制異常膀胱黏膜的非正常增生及不典型增生[5]。其分子量大,不經過黏膜吸收,膀胱灌注后可直接作用于病變局部,同時全身副作用小。本組經尿道電切術及術后加絲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療腺性膀胱炎22例,療效滿意,且創傷小,可重復等特點,故認為此種方法對病程短、病變局限的患者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