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各種原因引起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臨床特征。
方法 對右室起搏恢復自主心率后25例、陣發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行射頻導管消融術(RFCA)后17例、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VT)終止后9例進行動態心電圖觀察。結果 右室起搏、PSVT行RFCA、特發性VT終止后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依次為60.0%(15/25)、23.57%(4/7)和55.6%(5/9),差異無顯著性(P>0.05)。三組心電圖的共同特點為:TⅡ、Ⅲ、avF均倒置;其QRS主波與心室除極順序異常時的QRS主波方向相反;無ST段移位。未經任何處理,約1—2周后T波改變自動恢復正常。結論 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是心肌正常的電生理特性,了解其特征有助于與心肌缺血、損傷、壞死等所致的T波改變相鑒別,避免臨床誤診誤治。
【關鍵詞】 電張調整性T波;人工心臟起搏;射頻消融;室性心律失常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31-02中圖分類號:R 540.4+1文獻標識碼:A
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最早由Rosenbaum等[1]于1982年提出,臨床易誤診誤治,近年來逐漸被臨床醫師和心電圖技師所認識。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并非少見,右室心尖部起搏、顯性預激RFCA、特發性VT終止后等易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1—5]。現把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51例患者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情況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觀察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易發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齡14—75(平均45.7)歲。按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原因分為三組:①起搏組:心動過緩或長R-R間期(病竇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緩率型房顫等)患者行外科手術,為了手術安全而行右室心尖部臨時起搏(VVI型)共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50—75(平均63.5)歲,起搏前T波正常,無ST段移位;②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VT)組:共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齡14—35(平均21.6)歲,全為特發性VT,其中持續性VT 5例(該亞組病例入院時VT已持續發作3—18小時,平均10.2±4.6小時),非持續性VT4例(VT持續發作<30秒);③射頻導管消融術(RFCA)組:17例均為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或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其中顯性預激6例,隱匿性預激3例,AVNRT 8例,男8例,女9例,年齡13—50(平均32.5)歲,病程0.5—15年。三組病例均做心臟超聲、Holter、胸部X線等檢查,部分做冠狀動脈造影或運動平板試驗等檢查,其中②、③組病例均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病。
2.方法 起搏組:術中及術后調節VVI型臨時起搏器的頻率為60—70次/min 1—8天,然后把起搏器頻率調至40次/min或停用,再做十二導聯心電圖及心電監護等監測,觀察QRS波與ST-T的改變。VT組:靜注藥物(普羅帕酮或維拉帕米或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終止VT后,即做十二導聯心電圖及心電監護等監測,觀察QRS波與ST-T的改變。RFCA組:AVNRT或AVRT者行RFCA后,即做十二導聯心電圖及心電監護,觀察QRS波與ST-T的改變。
3.診斷標準 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符合以下表現[2]:①臨床上無器質性心臟病依據(右室心尖部起搏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不受此限制,但要求起搏前T波正常);②T波改變的極性與心臟激動順序改變時QRS波群方向一致;③T波改變時無ST段移位;④T波改變未經任何處理可自行恢復。
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使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檢驗法。
結果
1.三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情況的比較 三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T波倒置最大幅度和持續時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各亞組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情況 起搏組中24 h平均自主心率<50次/min亞組和自主心率>50次/min亞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非顯性預激亞組(包括隱匿性預激和AVNRT)RFCA后和非持續性VT亞組VT終止后均未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而顯性預激亞組和持續性VT亞組發生率較高(P<0.01)。見表2。
3.各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波形特點 起搏組:TⅡ、Ⅲ、avF、V1—4倒置100.00%,Tv1—6倒置74.12%,V3、V4導聯T波倒置最深,胸前導聯T波倒置表現為中間(V3、V4)深、兩頭淺的特征。RFCA組:術前QRS主波或δ波向下導聯術后出現T波倒置,反之則T波高尖;T波改變僅限于Ⅱ、Ⅲ、avF導聯。VT組:T波改變多出現在VT發作時QRS主波向下的導聯,TⅡ、Ⅲ、avF、V4、V5倒置100.0%,胸前導聯T波倒置以V4、V5最深。
討論
傳統概念的T波異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改變兩大類,前者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后者常見于心肌除極順序改變的病例,如顯性預激綜合征、心室起搏、室性期前收縮等,這種T波改變與心室除極順序改變的程度成正比,但方向相反,而且是即時的,一旦除極順序正常,T波改變立刻消失。
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則是心臟為了適應異常的心室內激動順序,通過電張調整機制使T波與QRS主波同向,具有電張調整作用、心臟記憶現象、累積作用等特征[1—3]。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繼發于心室除極順序改變之后的一種電現象,它與繼發性T波改變同時存在,但被后者掩蓋,心電圖僅顯示繼發性T波改變;而當心室激動順序恢復正常時,繼發性T波改變立刻消失,電張調整性T波才得以顯現,其極性與心室激動順序改變時的QRS波群同相。本觀察顯示:起搏組、RFCA組、VT組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分別為60.0%、23.5%、55.6%,提示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并不少見,但各組的發生率差異不顯著(P>0.05)。起搏組中,24 h平均自主心率<50次/min亞組和>50次/min亞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分別為100.0%、16.7%,兩組差異顯著(P<0.01);VT組中,持續性VT和非持續性VT亞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分別為100.0%、0,兩組差異顯著(P<0.01),提示T波改變的程度、持續時間與右室持續起搏或VT持續發作時間有關[4]。RFCA組中,顯性預激、非顯性預激亞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發生率分別為66.7%、0,兩組差異顯著(P<0.01),提示T波改變的程度與心室顯性預激的程度有關[5],而與射頻消融的能量、持續時間無關[6]。一般T波改變持續1—2周后自行恢復正常,這是電張調整的心臟“記憶”現象,實質上是一種電張調整作用[2]。三組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病例中,起搏組在起搏終止后2—3天T波倒置最深,而RFCA組在RFCA成功后即刻、VT組在VT終止后即刻T波倒置最深,原因尚不明確。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文獻報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后、顯性預激RFCA后、特發性VT或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終止后、頻發室性早搏后等[1—5]可誘發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但T波改變的導聯分布特征的報道較少。本組24例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心電圖共同特點是:①TⅡ、Ⅲ、avF均倒置,②其QRS主波與心室除極順序異常時的QRS主波方向相反,③無ST段移位。其不同點為:①起搏組:胸前導聯TV1—4倒置100%,TV5—6倒置74.1%,V3、V4較深,V1、V2和V5、V6較淺,呈“中間深、兩頭淺”的分布特征,這種特征有別于冠心病、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T波改變;②RFCA組:T波改變大多局限于Ⅱ、Ⅲ、avF導聯;③VT組:胸前導聯TV4、V5倒置較深,TV3、V6倒置較淺。本組24例中曾有4例出現誤診,該4例心率為45次/min左右,在外科手術結束2—4天停用VVI型臨時起搏器后出現TⅡ、Ⅲ、avF、v1—6倒置而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經心內科會診后確診為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未經任何特殊處理,1—2周后T波改變自行恢復正常。同時我們還觀察到:出現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時無相關的癥狀出現,心肌酶譜正常,肌鈣蛋白I(除RFCA組可略高外)正常,ST段無移位,一般持續1—2周后T波改變自行恢復正常,提示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是心肌正常的電生理特性,臨常不必作任何處理。
總之,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是心肌正常的電生理特性,臨床并不少見,了解其特征有助于與心肌缺血、損傷、壞死及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變相鑒別,避免臨床誤診誤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