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現實中槍支泛濫,慘案頻發。
有識之士指出,如不鏟除暴力文化土壤,悲劇還會不斷上演。
新年伊始,美國再次發生校園暴力案件。當地時間1月3日,在華盛頓州一所高中,一名17歲的學生被人射殺。
美國迄今為止,最血腥的槍擊案,發生在1999年4月20日,科隆比納中學的學生哈里斯和克萊伯德攜帶自動步槍,沖進校園瘋狂射擊,在短短16分鐘內,殺死了12名學生和1名老師。
在緊接著的6個月內,美國校園中又連續4次,發生16歲以下青少年槍擊屠殺事件。而當一名加利福尼亞州的高中生,因在家自制炸彈被捕時,警察發現他在網頁上公開宣布:“我崇拜哈里斯、克萊伯德和所有校園殺手。”
從美國一些青少年經常瀏覽的網站和聊天室中發現,哈里斯和克萊伯德,這兩名殘忍殺害13名同學和老師,然后畏罪自殺的中學生,居然成了一些美國學生心目中的“英雄”!
更可怕的是,一些學生還模仿這兩名學生的做法,在校園中大開殺戒。
今日的美國校園,青少年崇拜暴力。一名青少年在網上寫道:“我可能有些瘋狂,但是我確實認為,科隆比納校園里發生的一切太令人興奮了,妙得簡直無與倫比!”這樣的留言,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比較普遍的。
第一校園殺手
第一個制造校園槍擊案的兇手,是當時年僅16歲的高中女生布倫達·斯賓塞。
1979年1月29日,斯賓塞手持父親贈送的圣誕禮物,一支配有望遠鏡的長槍(贈禮包含500發子彈),在圣迭戈市的住處外面,向對街的克里夫蘭小學瞄準定位,然后等到校長開校門、學生走進校門時機,便開始射擊。
就這樣,“有趣的游戲”玩累了,她回家等著警察找上門,接著又與聞訊而來的警察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對峙。在總共6個半小時的射擊游戲中,打死校長和守衛,傷及8名6至12歲學童和1名警察。
在對峙期間,她說,開槍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星期一”。斯賓塞后來因兩項一級謀殺罪名和9項攻擊罪名成立,被判處了25年監禁。但是她從未為自己的行為表示過懺悔。據說,案發之前,她與室友吵架,鬧翻了之后,還在胸前刺下兩個名詞:“Courage”(勇氣)和“Pride”(驕傲)。
全球性暴力流行
校園暴力,近年來在全球有日趨嚴重之勢。1997年英國也出現類似的槍擊事件。1997年日本公立中學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高達8.100多件;其中一向被認為是“普通孩子”或者“好孩子”的突發型暴力劇增。在比利時還出現了8歲少年殺害3歲幼童的悲劇。臺灣也連續爆發多起未成年青少年集體虐殺少女案件,手段兇殘、動機荒謬。
青少年犯罪的重大事件在全球蔓延,暴露出校園暴力的嚴重程度。美國教育部的報告顯示,1997年全美就發生了11,000多件校園槍械攻擊案,4,000多件強暴與性騷擾的案件。更令人傷痛的是,暴力事件給更多的人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心理創傷。許多家庭因為失去孩子而解體。一名在慘案中失去女兒的母親,由于無法忍受喪女之痛,自殺身亡。而另一名目睹屠殺的學生,因精神受不了刺激,隨后也自殺了。
原因何在
許多專家把青少年犯罪的增加,歸咎于日益增多的暴力,還有家庭疏于管教,學校教育的疏失,以及本身遭受過暴力傷害等種種復雜的因素。因此,國外人權團體呼吁,是應該在宗教和道德教育方面改進的時候了。
澳大利亞的教育改革,即在學校既有課程中加入適應變遷、團體合作、與人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等“關鍵能力”的培育。國際義工協會則呼吁青少年要放開心胸,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美、英、德、法等也對影視中的暴力鏡頭做較嚴格的限制,希望多方面嚴格把關,以防止侵害青少年。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是人類社會制度塑造出這些犯罪者的環境。整體的社會制度對這批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心聲過于疏忽,社會文化過于浮躁。
傳媒的責任
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影視節目、網絡與游戲中的血腥暴力內容,要負上相關的責任。心理學實驗表明,在暴力環境下,兒童的侵犯行為明顯增加。
相關的幾種學說是:第一種是觀察學習理論,也就是“模仿說”,認為人們可由暴力影視中學到暴力行為,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復制。還有一種“刺激說”,或稱為“侵略性線索假說”,認為暴力節目是暴力行為的催化劑。還有一種“圖像建構說”,意思是指人長期暴露在相同的影視訊息下,會被灌輸一整套的世界觀、角色認同與價值體系。葛伯納認為影視暴力節目,會對社會大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功能,它為大家建構了一個圖像,使人誤認為這是一個“卑鄙世界”(MeanWOrld),進而有解決之道,唯有暴力的錯誤觀念。
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認為暴力節目并非是犯罪的原動力,只能加強現有犯罪或侵略傾向,強調觀看暴力影視會降低對他人施暴的抑制能力。
不管怎樣,商業利益驅動的影視制作,為了提高票房和收視率,不惜渲染暴力和色情,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防微杜漸
中國的校園暴力現象也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擔心:國外出現的現象會不會在國內重演?如何防止天真無邪的青少年變成殘暴的兇手?讓青少年一代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已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