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2006年12月23日,卡拉OK版權使用費標準制定者中國音像協會在北京召開了內部會議表示,卡拉OK版權使用費將從2007年1月1日開始征收。據中國音像協會音像集體管理協會籌備組負責人王化鵬介紹,對于經濟情況較好的地區,收費將直接進行。而對于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則還需要由當地的中國音像協會運營部門經過測算和統計之后,才能進行收費。收費的標準將嚴格按照國家版權局的規定,在最高標準每個包廂每天12塊錢的基礎上,與卡拉OK企業協商,進行適當下調。
廣州文化娛樂業協會則公開發表聲明:該協會會員不接受國家版權局公布的卡拉OK版權使用費收取標準,不向中國音像協會支付卡拉OK版權使用費。上海文化娛樂業協會則對收費主體等問題提出了質疑。
三年風波
2004年3月,國際唱片業協會旗下環球、華納等50余家唱片巨頭對全國MTV經營行業突然發難,陸續向全國1萬多家卡拉OK廳發出律師函,要求停止使用環球唱片、華納唱片等國內外近50家大型唱片公司的音樂電視(MTV)、音樂錄影(MV)、卡拉OK作品的侵權行為,并支付賠償金。每首歌賠償金要求在7000元至12萬元之間。唱片公司針對卡拉OK企業提起的維權行動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勢席卷全國。
號角首先在北京吹響。正東唱片公司訴北京純音歌舞娛樂公司,華納唱片公司訴北京唐人街餐飲娛樂公司兩案在北京獲受理,法院最終判決侵權成立,卡拉OK企業賠償唱片公司每首歌8000元到10000元不等。
北京初戰告捷后,唱片公司南下深圳展開攻勢,起訴四家當地歌廳,兩起調解獲賠,余下兩場全部勝訴。緊接著,戰場移至上海。唱片公司向上海卡拉OK企業發出雪花般的律師函,據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吳冬律師回憶,當時收到的律師函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卡拉OK企業沒有經過唱片公司和國際唱片業協會(IFIP)的授權,擅自以卡拉OK形式營業性地使用音樂電視(MTV)、音樂錄影(MV)和卡拉OK中文版曲目作品的行為,已構成對中外唱片公司享有著作權的MTV作品放映權的侵犯。中外唱片公司向卡拉OK企業提出巨額索賠要求,否則將訴至法院。
上海卡拉OK經營者頗覺委屈,不是一直通過上海市文化娛樂行業協會與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以下簡稱“音著協”)簽訂使用音樂作品的協議,繳納費用嗎?2004年8月,上海卡拉OK企業積極展開反攻,不僅組成“豪華律師團”應訴,還聯合30多家卡拉OK企業向IFIP旗下6家唱片公司提起了名譽權侵權及反壟斷侵權訴訟。11月5日,上海歌廳再燃烽火,2700多家上海卡拉OK企業公車上書,聯合申請全國人大對《著作權法》第15條作出司法解釋,確認MTV為單純的音樂作品,只含有音樂著作權,除中國音著協統一收取著作權使用費,其他組織無權提出收費要求。
至此,唱片公司與卡拉OK企業幾乎到了劍拔弩張的對峙地步。
修訂《著作權法》是導火索?
2001年我國《著作權法》進行修訂,在第三條中新增了“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而此后于2002年頒布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對“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界定模糊。但《著作權法》的修訂就像一根導火索,唱片公司將卡拉OK伴唱帶(光盤)理解為“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進而收取使用費,直接導致了之后長達3年的維權行動。那么卡拉OK企業是否應當為立法的變遷承擔責任呢?
北京、深圳、上海、南京、蘇州等地的法院對此類案件審理后做出了判決,均認定涉訴的絕大部分MTV屬于我國《著作權法》所規定的“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唱片公司對這些作品享有放映權,卡拉OK企業支付賠償金。
上海卡拉OK企業認為,唱片公司的卡拉OK光盤的銷售價格中,其實包含了版權的使用費,沒有權利再要求支付使用費,否則就是重復收費。據吳冬介紹,此類版權糾紛在臺灣也曾發生過,臺灣法院認為,MTV專輯或者卡拉OK光盤的主要消費群是卡拉OK企業而非一般消費者,卡拉OK伴唱帶(光盤)的售價高昂,可以看作已經包含了使用費。因此,法院沒有支持唱片公司的訴請。
2004年以后,雖然國內唱片公司沒有進行新的維權訴訟,但關于卡拉OK版權收費的爭論并未隨著訴訟的結束而偃旗息鼓,學界、業界和普通老百姓都將目光投向了卡拉OK收費爭論。
收費《標準》的三大爭論焦點
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收費標準源于2006年11月9日國家版權局公布的《卡拉OK經營行業版權使用費標準》,但出臺伊始就紛擾不斷,有關收費主體、收費標準和收費程序等問題仍備受質疑。
(一)關于收費主體
《標準》規定版權使用費的收費主體是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籌),但該組織并沒有完成社團法人的登記和備案手續,《標準》還規定了,已經委托該組織的權利暫由中國音像協會代為行使。上海市文化娛樂業協會秘書長朱南認為,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籌)還沒有拿掉“籌備組”,未完成社團登記手續取得合法資質,其職能和權責尚不明確,不具有法人主體的地位,更遑論其收費主體的資格了。另外,該公告也未能解決圖像使用費繳納的問題。
(二)關于收費標準
《標準》規定:卡拉OK經營行業以經營場所的包房為單位,支付音樂作品、音樂電視作品版權使用費,基本標準為12元/包房/天(含音樂和音樂電視兩類作品的使用費)。
卡拉OK企業普遍認為目前的收費標準偏高,而且以包房為單位收費不盡合理,畢竟每個卡拉OK經營場所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包房空關率問題。對于文化部在建的“全國卡拉OK場所內容管理服務系統”,朱南表示,“就目前看來按點擊率收費的方式是最合理的。”另外,收費的標準中包含了音樂和音樂電視兩類作品的使用費。但不是所有的音樂電視都屬于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如果把簡單的風景拍攝、現場舞臺表演的錄像都看作為作品收取使用費的話,那只會造成作品的泛濫,并進而損害到真正的音樂電視作品人的利益。所以,對于所謂的音樂電視,首先應當區分作品和非作品。
(三)關于收費程序
在我國,公眾對卡拉OK的消費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夜總會和量販式KTV消費。無論哪種卡拉OK消費方式,在制訂版權收費標準的時候,應該對最主要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以及相關利益方的利益平衡加以綜合考慮。卡拉OK巨大的消費市場是唱片制造業和唱片經營業的共同利益,一旦影響到了消費者最終只能損害兩家的根本利益。但是,《標準》的出臺和制定卻不見協商,這也使得全國卡拉OK企業的質疑聲不絕于耳,甚至導致廣州、上海等地的卡拉OK企業公開表示反對這一《標準》。
從法理上看,有關卡拉OK版權使用的權利許可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是許可使用方和被許可方之間的民事契約。契約自由、自愿、平等是自古以來建立民事法律關系的黃金法則,為了實現自愿和平等,應該引入協商機制來確定雙方的民事關系。所以,卡拉OK的版權收費應當聽取社會公眾尤其是消費者的呼聲。
“糾紛源于條例不嚴謹”
此次長達三年的卡OK版權收費風波,癥結所在就是《著作權管理條例》的規定第26規定,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著作集體管理組織就同一使用方式向同一使用者收取使用費,可以事先協商確定由其中一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統一收取。其措辭是“可以事先協商確定”,可見條例對版權使用費收取采取的是授權性的規范,不夠嚴謹,版權使用費的收取應當采取強制性規范的方式更為恰當,即“應當確定一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收取版權使用費”,這樣才能從制度上避免在卡拉OK企業已經向中國音著協繳納了作品使用費后,還面臨著向中國音像協會繳納版權使用費的可能。
世界各國的慣例均是由唱片公司委托簽訂有相互代理協議的各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以一個機構一次性收費的方式來解決版權收費的問題。在美國,根據美國《版權法》、《音樂許可公平法》的規定,美國所有音樂都是通過三大音樂著作權協會:美國作曲家、詞作家和出版商協會,美國廣播音樂公司及美國戲劇音樂協會來加以管理。在法國、我國臺灣地區等,也是由該國或者地區的音樂著作權協會,如臺灣的中華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中華音樂著作權中介協會來管理的。而在我國,僅規定“可以由中國音像協會來收取卡拉OK的版權使用費”,這難免在事實上造成收費的壟斷,不利于版權使用人、詞曲權利人和消費者的權利保障。(吳冬)
編輯: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