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紅與祭紅的外觀區別
高阿申
五子登科圖,
洗垢顯風采。
古玉真與假,
行家細與說。

郎窯紅,在1300°以上的高火度還原焰中而成,是清康熙朝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時所創燒的一種高溫銅紅釉。由于生產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間,系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兼理窯事時所燒,故以督陶官姓氏命名,稱郎紅[圖1]。 祭紅亦即霽紅,元代景德鎮窯創燒[圖3],系以銅為著色劑,經1220-1280℃左右高溫[注1],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的紅釉。燒成后的釉面呈失透狀,釉、色深沉安定,色不脫口,釉不垂足,汁水均勻凝厚。以明初永樂、宣德的鮮紅、寶石紅最著,清代時謂“霽紅”,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紅釉品種。
郎窯紅與祭紅在外觀上的各自特征為:(1)朗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奪目;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釉子濃郁呈失透狀[圖4]。(2)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征,再則,底足有一環深褐色的積釉,稱“垂足”,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所以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圖2];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現象,由于積釉較薄、規整,亦明顯有別于郎紅。祭紅的另一特征是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參見圖3、圖4],而郎紅器要么沒有“燈草邊”,要么系“人為涂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注2];(3)郎紅的釉色鮮紅艷麗,由于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變化顯得活潑、靈動、多姿: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如雞血一般鮮紅[參見圖1],非常美妙,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暗紅色或黑褐色,且出現一環呈羽翅狀的黑色紋理[俗稱野雞翅],又非常奇特;祭紅則釉色通體勻凈、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5mm之間[圖5],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2mm左右。(4)用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氣泡既細小又稀疏;清代祭紅的釉泡相對較大、較稠密,而永宣祭紅釉的氣泡分布,則介于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卻個子大,大得憑肉眼就能一目了然[參見圖5]。(5)郎紅的釉層內開有大小紋片,祭紅無紋。(6)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紋現象偶爾有之;祭紅大部分有桔釉現象,對比之下可見,明代橘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皺紋則較乾隆大。(7)郎紅的底足與器內,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底為本色的紅釉底;而祭紅的器內器外,均無此特征。(8)郎紅器無款;祭紅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與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和瓶,瓶多為梅瓶與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
[注1]:王偉明《祭紅釉生產工藝中的一些體會》、1985年第2期《景德鎮陶瓷》P20頁
[注2]: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P64、P221頁、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編輯:劉超

洗垢顯風采
元 號
資料:宋代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姓名竇禹鈞的人,有五個兒子分別叫儀、儼、侃、偁、僖。竇禹鈞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圣賢,刻苦學習,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后登科及弟。宋代以后,“五子登科”用為結婚的祝?;蚣檎Z。竇禹鈞本人也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特寫詩稱贊:“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侏老,丹桂五枝芳?!?/p>
規格:口徑:4.8cm高:10.2cm底徑:6.6cm
古玩收藏的“藏”很重要,“藏”不僅僅是為了妥善保管物品,做好了,還能夠提升藏品的觀賞價值。下面,我向讀者介紹一下我“藏”瓷的方法,供參考。
舉一實例:去年12月30日星期六早上,我在城隍廟藏寶樓前的路邊地攤,花了130元人民幣,淘了一個民國時期,景德鎮名家萬云巖畫的新粉彩五子登科紋飾罐。當時,買下來的瓷罐臟兮兮的,罐內外有很多積垢,紋飾也模糊,拿回家后:
一、洗滌。用84消毒液浸泡一晝夜后,在罐的內外,噴灑少許“安利速潔去漬劑”,并用柔軟的舊布擦洗,再用清水過凈;把器皿放在通風處晾干,用擦眼鏡片的絨布沾少許“凱達家具護理劑”,抹凈器皿表面的水漬,效果顯現,原物包漿厚重,圖案色彩鮮艷。乍一看,就像新品一樣。
二、配座、配寶籠。量好尺寸后,再到工藝品市場配了酸枝木的底座人民幣7元;配寶籠,人民幣35元。
就這樣,花了172元,通過“收”后加工,一件放在書架上,既防塵防碰,又賞心悅目的藏品就出來了,再現了名家繪畫藝術的風采,很有觀賞價值。
編輯:曹參
流光溢彩的清代玉器
朱 力
目前,喜歡古玉器的收藏者日益增多,但大家對古玉的認識差異太大,有些號稱收藏名家的人展出大量的古玉幾乎都是仿品。所以,本刊組織了這組介紹玉器鑒定的文章,為我們收藏玉器提供一個很好的以正視聽的機會。

日前,朋友無意中覓到一塊清中期的白玉鏤雕和合二仙玉佩(見圖),該玉佩系青白玉質地,雙面工雕琢,玲瓏剔透;線條刻畫流暢柔和,人物形象活潑可愛,與結構完美的花鳥布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個相當別致的造型。
和合二仙指的是寒山和拾得,相傳他倆是唐代的高僧,是為好友,后來演變為神仙。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二人的造型均為蓬頭笑面,拾得手執荷花,寒山手捧圓盒,盒蓋稍微掀起,一群蝙蝠從盒內飛出。這里,荷與和、盒與合同音,取和諧、和合之意。該玉佩原為一對,如今只有“拾得手執荷花”的那一塊,很可惜“寒山手捧蝠盒的玉佩”沒有覓到。相信朋友在今后的收藏中定能找到另一塊,使寒山和拾得兩個好友在21世紀的收藏熱中再次相聚。
清中期是中國玉器發展的頂峰時期,這一時期的玉雕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加工技術之高,紋飾之華美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境界。為什么會如此呢?首先,當時的玉材來源豐足,乾隆24年平定新疆叛亂后,大量的和田玉進入內地。于是,宮廷造辦處下設“如意館”和“金玉作”,來為皇室制作玉雕飾件。民間的碾玉作坊則以北京、蘇州、揚州等地較為著名。北京為京師所在,高手云集,品種齊全;蘇州以精工見長;揚州則以制作大件聞名。由于當時社會賞玩玉器成風,因此,各地在雕琢工藝上的技術不斷提高,創造了線刻、浮雕、圓雕、鏤雕、鑲嵌、描金等技法,加之玉師名匠構思奇巧,精雕細刻,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佳作。尤其是鏤空、半浮雕、浮雕這三種技法的盛行,使作品的線條更為精細,平滑光潔,立體感強。本文介紹的和合二仙玉佩就有這樣的特點。清代琢玉的輝煌成就主要是清代中期,到了清代晚期,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國力衰敗,琢玉業已無法同清中期的水平相比,其雕工工藝慢慢趨向粗糙失真和呆滯。
如今,我們進入了歷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玩玉者比比皆是,但對玉器的理解和鑒賞水平卻大相徑庭,為此,筆者因《鑒賞家》專欄之約,通過拙文貢獻兩條判斷清代舊玉和現代仿玉的經驗:一是看包漿。舊玉由于長時期佩戴在身,經常把玩,加之人體分泌物和空氣的侵蝕,在玉的表面特別是鏤雕處所形成的濃厚包漿,這是仿制舊玉很難做到的。二是看橘皮紋。從古到今對玉的加工都是采用琢磨法,只是琢磨的方法與速度都不同。就是這種不同,在玉的表面留下了完全不同的痕跡。所以,凡是舊玉因當時的條件限制,只能局限于人工琢磨,表面會留下因用力不均和速度快慢而產生的凹凸不平的具有潤澤感的橘皮紋。而現代仿制品則是采用高速旋轉的砂輪進行琢磨及進行布輪拋光,其表面平整光滑,呈現一種亮麗的玻璃光。
談談新玉器的收藏
潤 玉

元旦佳節,喜歡玩玉的收藏朋友拿來幾塊來自新疆的和田籽玉讓大家欣賞,其中一塊經鑒定是上好的和田籽玉料,朋友頓時喜出望外,因為這塊他幾年前買的籽料如今已是身價百倍。
收藏新玉器。大家都以和田玉為做愛。和田玉產于新疆和田地區昆侖山中的阿瑪斯礦,它是我國最負盛名的玉石品種之一,而其中尤以羊脂玉為最珍貴,另外,從玉料的形狀上還可分為籽玉、山流水玉和渣子玉。
目前,隨著人們對玉的需求的增加。一些玉商受利益驅動,以次充好,在原來的籽料上做皮色來提高其價格;還有的采取以假亂真的手法,將山料開成塊狀,然后放到振動機里進行長時間的磨滾,由此制成磨光料來達到冒充籽玉的目的;更有甚者,用阿富汗大理石來代替和田籽料,以圖暴利來坑害消費者。
下面我談談如何認識新玉器。先說羊脂玉,它是和田玉中的極品,其狀如羊之脂肪,既白又嫩,溫潤細膩有油性,見之有愛不釋手之感覺,但現在很難見到。再說如今大家普遍喜愛的白玉,明清時期人們所指的白玉,僅指新疆的和田白玉,因為其玉質滋潤,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溫潤的感覺,經常把玩之下,越盤越有油性?,F在我們說白玉的界限很寬泛,除了和田白玉之外,還有青海白玉、韓國白玉、俄羅斯白玉以及白玉山料。新疆白玉山料不及籽玉的溫潤,色澤多白皮青,但也有夠自度的,而糖色的白玉也是新疆山料的特征;俄羅斯白玉和青海白玉,因產于同一昆侖山脈,其色澤與新疆白玉相似,好的俄羅斯白玉,也是相當白的。但價格也不菲。至于青海白玉,因結構粗松還伴有水線,放置一段時間后容易氧化,一般不受收藏愛玉者喜歡。
如今,有些愛玉者癡迷于和田玉美妙的皮色,如磚瓦紅,橘黃皮等,這些皮色固然很好也非常難得,但要看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料質上。如果一塊好的和田玉加上有好的皮子是錦上添花,增加它的稀有性。反之,只是重皮不重質則是本末倒置,從收藏、增值、保值的角度看,只有皮沒有質的原料不具備收藏的價值,更不能增值。
最后一點是,很多人收藏玉器是重料不重工,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庇耠m然很珍貴,只有在成器后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也就是說在玉的原有價值上又增加了藝術的附加值。目前,有些收藏者—味地追求原料的品質,忽略了雕工的優劣和設計體裁的文化內涵。
春秋玉鑒話古玉
楊 揚

一只渾身散發出古樸氣息的玉鑒靜靜地擺放在玻璃柜中,在眾多參觀者的注目下用它自身的“得意造型”訴說著遠古的歷史。該玉鑒高7.5厘米,口徑12厘米,腹部設對稱的兩對耳:一對為饕餮,一對為螭虎,形態生動傳神,富于裝飾性。玉鑒外面從上至下飾有自然流暢的云紋和勾云紋,給人以視覺上的愉悅享受,令觀賞者為之折服,感嘆24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藝人的豐富想像和大膽創作。
何謂“玉鑒”?說白了就是一只用來盛水的玉碗,“鑒”者其意乃是“鏡子”也,古代時沒有玻璃一類的鏡子,所以,人們就用碗盛水后當鏡子來映照臉蛋。有錢人的碗自然與眾不同,至于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只精美無比的玉鑒估計是當時的皇室用品。如今,這只玉鑒陳列在上海收藏俱樂部顧問胡正文先生的“正文古玉天地”私人博物館內。
那為何稱它為“玉鑒”呢?胡先生解釋說:青銅鑒出現于春秋中期,到春秋、戰國時最為盛行,它是一種大型水器,可用來盛水、存冰和沐浴。筆者曾見過一只戰國時的蟠螭紋獸耳鑒,形狀同玉鑒基本相似,它敞口,折沿,口沿較窄,頸微斂,鼓腹,腹下部略內收,平底。頸、腹部設對稱的兩對耳:一對為獸耳銜環,一對作伏虎狀。自頸至腹共飾三道蟠螭紋帶。所以,胡先生把他的藏品稱為“玉鑒”,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因為,胡先生對古玉的鑒定是非常嚴謹的。
說到古玉,有著40年收藏經歷,17歲時因保護龍華塔而冒死毅然跳上龍華塔基為此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的胡先生興趣盎然,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解著古玉的歷史和文化,我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從前。而他對古玉的獨特見解更是令人欽佩。他撫摸著陳列室內一只土沁斑駁的漢白玉龜說:鑒定古玉要掌握五個要領,首先要看它是否是形神兼備,就說這只龜吧,它雖然是靜止的,但它的神態卻是栩栩如生的,當然,鑒賞者如果沒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是很難體會這種韻味的;其次是碾鑿工藝,幾千年前,人們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制作一件玉器得慢慢地鑿和碾,往往從爺爺手里開始,可能要到孫子手里完工,所以不會是匠氣十足的;三是特征,古玉埋在土里幾千年,土里的化學元素作用于玉器的表面,所以,肉眼很容易識別它的腐蝕斑點和因為長期地氣熱脹冷縮形成的裂紋和鈣化斑等出土特征;四是氧化層,古玉埋在土里長期隔氧,一旦見光后表面就會出現氧化層,看上去坑坑洼洼的,但用手摸上去就像是小孩的皮膚那樣光滑,這就形成了我們平時所說的包漿和皮殼;最后一點是它的材質,先民們造器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這只玉龜的材質就是西北地區特有的。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