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道/曉 肖

12月25日,是西方國家傳統的圣誕節,人們在慶賀中盡情歡樂。但是,身陷囹國的外國犯人又是如何來慶賀這個節日的呢?
日前,上海市青浦監獄外籍犯在獄方的大力支持下,策劃組織了一場圣誕聯歡會。一大早,筆者驅車來到地處市郊的青浦監獄,這里,鳥語花香,環境幽雅:這里,又關押著來自20多個國家的近60名犯人,他們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被關押在這里服刑改造,接受思想教育。然而,隨著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們對外籍犯的管理和教育已不局限于一般的思想教育。
最近,上海市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張凌認為:“對外籍犯的管理要讓他們認識和熟悉中國文化。”如今,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些外國犯人不僅熟悉了中國文化的情況,還會說中國話,有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因詐騙而被判刑的犯人,一口流利的中國話頓時讓來訪者驚訝不已。
吳琦監獄長在談到對外籍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時說:“作為上海唯一關押男性外籍服刑人員的監獄,青浦監獄長期以來十分重視用中國文化啟發、熏陶這些不同膚色、不同國籍和性情各異的服刑人員,積極搭建多元文化的和諧相處平臺。
我們為他們開設了漢語口語、中文識字課程,并在教學中采用中英文雙語制,受到了外籍服刑人員的歡迎。通過學習,越來越多的外籍服刑人員被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所吸引,‘揚善棄惡’的思想正在為大多數外籍服刑人員所接受。
2006年5月,美國駐滬領事館總領事先生在參觀了青浦監獄外籍服刑人員的紙模工藝品展覽后,連連稱贊說:‘真想不到中國的監獄那么的美麗、那么的文明,管理那么的先進’。”
在這種背景下,2006年外籍犯的圣誕節怎么過?監獄方面決定采用一種新穎的形式來慶祝:那就是用“和諧、關愛”的主題來展示和體現他們“學習中華文化”的成績,讓他們在鐵窗下過一個中國化的圣誕節。
上午9:00,隨著開幕鑼聲的敲響,一場名為“青浦監獄外籍服刑人員學習中華文化展示”的活動拉開了帷幕。布置一新的活動現場充滿了節日的氣息,來自不同國家的服刑人員喜氣洋洋地走進會場,參加了“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競賽、中國筷子功比賽、中國茶道表演、中國書法表演、中國菜式烹飪比賽”等6個板塊的活動,豐富的內容,活潑的形式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政府人道主義的管理水平,而興趣盎然的外籍犯則用認真的表演向中國警官和社會來賓匯報他們在中國監獄內學習中華文化后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女皇帝武則天為自己造的名字是什么?”主持人的話音一落,各由4名外籍服刑人員組成的“泰山”隊和“長江”隊都爭著按燈搶答,“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競賽”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程度。
“曌”,兩隊人員先后說出了這個代表武則天的字。可以這樣說,這個字的冷僻和生疏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它的含義,然而,眼前的這些外籍犯卻熟練地說出了這個字的意思,不僅令筆者感慨萬千,也讓在場的香港《文匯報》《大公報》記者大開眼界。
這些外籍犯人通過在中國監獄內對中國歷史的學習,不但知道了孔子、老子、孫子、屈原等傳奇人物,知道了《論語》、《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傳世名著,更了解了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含義,他們學會了說“和為貴”,他們也了解中華民族強調內斂、修養、慎獨的道德情操,他們在彬彬有禮中互相謙讓。他們說:是中國監獄讓我們感覺做人的尊嚴和做人的準則。
聯歡活動中還有一個節目令人捧腹大笑,那就是“中國筷子功”比賽,有三個比賽項目:它們分別是夾玻璃彈子、夾花生米、用筷子夾橡皮擦去刺破氣球。由6名外籍犯人參加的中國筷子比賽充滿了趣味和歡笑。由于比賽規則是“斗快斗緊”,因此,用慣了刀叉的老外要用筷子去夾那一粒粒滴溜滑圓的玻璃彈珠,不要說是比賽,就是在平時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他們硬是憑著毅力和耐心完成了比賽任務。“中國人不是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嗎!”一個外籍犯在比賽結束后得意洋洋地說。
此時,由8名外籍犯人參加的中國菜肴烹飪比賽更是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些老外“大廚”不少人還帶著自己的“助手”,分成兩批一字排開,煎、炒、熘、煮熱氣騰騰,限時10分鐘拿出“作品”。
最后,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作,老外“大廚”們的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神色。據監獄警官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富有特色,深受外籍服刑人員的歡迎。為了讓他們了解和熟悉中國菜的內容和制作方法,監獄方面特意通過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聘請了高級廚師來開設“中國飲食文化”專題講座。僅廚藝培訓一項就持續了半年時間,監獄警官組織外籍服刑人員到監獄伙房學切配、學做點心、學燒中國菜。如今,這些老外燒出的家常菜和地方特色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還有模有樣。所以,當他們看到秦監區長等獄警津津有味地品嘗著他們剛做好的菜肴時,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