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法制節目是“借助電視的制作和表現手段,以宣傳法制為主題的一種節目形態”。“今日說法”無疑是法制節目中的佼佼者,輿論導向作用不言而喻。但前不久的一期《陌生人的責罵》卻因為報道名譽權糾紛,引發了另一場名譽權糾紛。到底是電視節目制作出了問題,還是當事人楊之江接受采訪時“出言不遜”惹火燒身?
剛做完被告的漢濤公司(大眾點評網的經營方)這回又當上了原告,將十方餐飲公司(上??准一▓@飯店管理方)以及其員工楊之江告上了法院,起訴對方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
背景回放
經營大眾點評網的漢濤公司與孔家花園等餐飲公司的恩怨糾紛持續了兩年多。此間,漢濤公司四面楚歌,遭遇到來自十方公司等公司的“十方圍剿”。宣傳、介紹餐飲的大眾點評網本來應該為餐飲業認同甚至追捧,緣何這般處境呢?
事件起因于2003年。一個名為“老飯桶”的網民在大眾點評網上點評孔家花園等餐館時“言詞激烈”,甚至用上了“見他個大頭鬼”、“這個死不要臉的”等一類措辭。餐館經營者們“不堪其辱”,怒向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提出了名譽侵權之訴。
2006年五六月,徐匯法院和虹口法院作出判決,認為老飯桶網上點評是一種帶有侮辱性質的謾罵,構成名譽侵權。大眾點評網疏于對網站上言論合理注意和審核義務,構成法律意義上的不作為。
2006年7月2日,“今日說法”欄目就上述糾紛制作了《陌生人的責罵》。節目采訪中,孔家花園員工楊之江稱:“你看老飯桶人身攻擊的那些飯店,沒有一家是它(大眾點評網)的會員”。漢濤公司認為,楊之江的上述言論侵犯了其名譽權,于2006年8月8日,將十方公司、楊之江告上了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
“出言不遜”風波再起
《陌生人的責罵》是記者根據上述名譽權糾紛,進行相關采訪和評述制作而成。節目中邀請了專業法律人士進行評說,采用了旁白敘事、分析方式,并穿插播出對漢濤公司負責人、十方公司的楊之江等的采訪片斷。本來節目是要對爭議做個回顧點評,讓普通大眾明法理,也有助于定紛止爭。沒想到,原告漢濤公司看過節目,卻大為惱火,認為節目中的楊之江是借助媒體惡意杜撰事實,那么節目中楊到底說了什么,使得這對歡喜冤家再次對簿公堂呢?
節目中(旁白):楊先生說,他還分析出了自己在網上被罵的原因。
(畫面切回到楊之江)楊說:“這個大眾點評網(它)還發行一張會員卡?!?/p>
旁白繼續:楊先生說的會員是指大眾點評網發展網友為顧客會員,發展餐館為特約商戶,大眾點評網的工作人員曾經邀請過他加入特約商戶,但當時被拒絕了,……就是因為自己拒絕了加入特約商戶,沒有給大眾點評網好處,才會在網上被謾罵。
(畫面再次回到楊之江)楊說:“你看‘老飯桶’人身攻擊的那些飯店,沒有一家是它的會員”。
原告漢濤公司認為,楊接受采訪時的回答,無疑在暗示因為拒絕了加入原告的特約商戶,“老飯桶”才受原告指使進行謾罵報復的。這是借助央視混淆是非,降低原告及大眾點評網的社會評價,損害其名譽權的行為。于是,原告要求兩被告在上海電視臺或《解放日報》和《新民晚報》上公開賠禮道歉、更正有關不實言論,同時承擔案件受理費。
被告十方公司指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老板不是楊之江,公司并沒有授權他代表公司接受采訪。楊之江雖然是公司員工,但其在職務以外的行為由其個人負責,與公司無關。
被告楊之江辯稱,原告訴狀中唯一引用自己的原話是“你看‘老飯桶’人身攻擊的那些飯店,沒有一家是它的會員”。但原告網上有謾罵是實,侵權是實;原告推廣業務卡是實,有利可圖也是實,在網上被人身攻擊的飯店,不是其特約會員也是實。自己在節目中的那句話實事求是,并無任何歪曲,即使譴責原告和“老飯桶”的侵權行為也是完全合理合法。至于原告引用的其他內容都是主持人的旁白,還有主持人的介紹、歸納甚至推測,并非自己的直接言語,所以不應該由自己承擔責任。原告所稱的“指使”、“報復”更只是原告的猜測推論,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兩度開庭法斷是非
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徐匯法院先后兩次開庭審理此案。
法庭上,雖然原、被告雙方“積怨”已深,但彼此態度仍然很“克制”,尚能冷靜地站在法律的立場原則上據理力爭。庭上還出示了《陌生人的責罵》節目的視頻資料,以及之前的餐飲公司狀告漢濤公司的案件判決書等相關證據。
庭審中,原告漢濤公司一再表明,之前自己作為被告的4起名譽權糾紛案件中,十方公司作為原告的那起案件未被認定侵害名譽權,其他3起認定該公司侵權的理由是沒有將網民“老飯桶”發表的侵權點評信息及時刪除。而楊在接受采訪時的言論卻力圖說明:“老飯桶”在網上“謾罵”一些餐館是受了原告的指使。原告代理人周文駿律師認為,“十方公司楊先生的言語讓漢濤的聲譽蒙上了陰影。”
被告十方公司的代理人鄔華良律師認為,原告引用的都是主持人的旁白、介紹、歸納,甚至是推測,并非楊之江的直接話語,還有些甚至是記者想當然的引申。這些旁白、推測的話,可能合乎一般情理,但并不真實,是不能用作證據的。比如,節目中說“迎出來的餐館老板楊先生”就不符合楊之江的真實身份。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原、被告方曾因為網民侵害被告十方公司名譽權的言論而產生訟爭,為此,央視在對原、被告的相關人員等進行采訪后,制作專題電視節目予以播出。節目中,原被告方都對雙方之間的糾紛闡述了觀點,表達了意見,節目制作者綜合了被告楊之江的觀點提出,楊之江認為在網上被謾罵的原因是自己拒絕了加入特約商戶,沒有給大眾點評網好處?;谠?、被告方之間的糾紛和有關事實,認為被罵與是否加入特約商戶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屬于一般人的合理推測,也僅代表其個人觀點。所以被告楊之江并沒有侵犯原告名譽權。
同時,節目制作者也給予了原告漢濤公司闡述事實、發表觀點的平臺,如果有不同見解可以在節目中進行闡釋。作為一個理性的觀眾在完整收看了電視節目后,對雙方的不同意見,會作出合理的判斷,原告的社會評價也不會因此而降低。法院最終于2007年1月16日作出了一審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案件受理費由原告負擔。原告代理人周文駿律師對此判決結果略表遺憾,他說,“法院的判決結果‘保守’了點,我仍認為對方是侵權了。不過,大眾點評網的公平公正性,通過這次官司,相信社會大眾是有目共睹的?!?/p>
言論自由,請注意你的權利邊界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禍從口出”,大眾點評網和孔家花園之間的紛爭恐怕是最好的注解了。那么本案中,楊先生在節目采訪中的言論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呢?本案中,楊之江稱:“你看老飯桶人身攻擊的那些飯店,沒有一家是它(大眾點評網)的會員?!眱H僅是對事實和個人觀點的表述,并沒有侮辱或者誹謗大眾點評網,也沒有帶來大眾點評網名譽被損害的事實。所以,楊并不構成侵害名譽權。
至于電視節目中“旁白”這樣的“話”,能否用作證據起訴被告呢?旁白在法律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傳聞證據,即對別人陳述的轉述。作為證據必須要符合三性,即合法、真實、客觀。首先,本案中“今日說法”的旁白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合法的。其次,所謂真實就是要與事實相符合,但它不是結果性意義上的。本案中,央視記者采訪原、被告雙方,充分給予他們闡述事實、表達觀點的平臺,并根據采訪綜合他們的觀點進行報道,應該說旁白是記者的一種合理推測,頗為公允,而且作為一個理性的觀眾會有一個合理判斷。所以,真實性也好,客觀性也好,它們只是一種推論,只要是人就不能逃避主觀性的干擾。我們有理由相信他說的是對的,那他的證言就可以當作證據使用,至于證據的信度,那就要由法官來判斷了。
現實生活中,“說”是一種言論表達自由,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自由不能侵犯別人權利。如,推測就完全可能構成侵權,因為推測雖然基于某種事實,但是對事實的判斷以及得出的結論卻是主觀性的。如果這種結論侵犯他人包括法人的名譽,當然構成了侵權。所以,不論是在網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評論他人時,一定要有真憑實據,擺事實,講道理,而不應該是猜測或者過激的言語。應該記住一點,別人的權利就是你的權利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