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博士透露自己將再次把《同性婚姻提案》遞交兩會,這將是她第三次向全國兩會提交此提案。李銀河認為“每一個公民都應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更何況有一群同性戀者有這樣(同性婚姻)現實的需求,應該得到尊重。”在我國,同性婚姻能否合法化?有關專家對此作了一番展望和評述。
與其回避,不如坦率地談
□文/和靜鈞
在同性戀問題依舊邊緣著的時候探討更高層次的同性婚姻,頗有種“皇帝不急太監急”的味道。只是放眼世界,尤其是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西方世界和部分非洲國家,有的已經完成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工作,有的正走在通向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道路上。按此背景來看,前瞻性地探討一下同性婚姻也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同性婚姻或許可視為同性戀行為的自然結果,但同性戀與同性婚姻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同性戀屬于情感依賴與性趨向的心理行為范疇,而同性婚姻則屬于實體權利意義之下的涉及財產、收養、繼承等的法律范疇和因法律身份的變遷而產生的倫理范疇。
而同性婚姻與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是兩個有密切關聯但又是迥然不同的概念。同性婚姻合法化是指國家通過政治動員機制啟動國家立法機器,使同性婚姻得到法律承認的過程,而同性婚姻原本則可以存在于法律之內,也可以存在于法律之外。
從國際上對同性婚姻的立法上看,同性婚姻合法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同性婚姻正常化。有些國家為了迎合自由主義者,又不得罪保守主義者,往往會在授予同性婚姻合法化地位的同時,又施加諸多限制,在收養、繼承、社會福利等重要社會關系上榨干合法化后的同性家庭有限生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合法化只是一塊道德遮羞布,正?;攀呛戏ɑ蟮牧贾嚱鹗?/p>
到目前為止,北美的加拿大和歐洲的西班牙在承認非異性婚姻合法基礎上實現了同性婚姻的正常化,基本上拉平了兩種婚姻之間的位置,使同性婚姻也能與傳統婚姻家庭一樣享受同樣的權利和保護。而同在歐洲的荷蘭和比利時與非洲的南非則只止步于合法化,事實上把同性婚姻降為二等婚姻。美國總統布什雖然大力捍衛傳統道德意義下的“最文明的一男一女婚姻”制度,但美國三分之一的州相繼給同性婚姻開了綠燈,勢必將美國進一步陷入對諸多帶有道德因素的社會問題進行政治大辯論中。
從西班牙的實踐來看,到2006年7月份非異性婚姻合法后一周年,共有4500對同性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從婚姻穩定性來看,迄今只有四對同性“夫妻”前來申請離婚。由此觀之,在離婚率居高不下的歐洲國家中,同性婚姻的家庭幸福感從表面證據上看是令人鼓舞的。
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說過一番著名言語:“措辭上的小小變化,意味著數千公民的生活將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并非在為遙遠、不相識的人立法,我們是在為我們的鄰居、我們的同事、我們的朋友和我們的親屬拓展幸福的機會?!闭\如薩帕特羅所言,同性婚姻合法化與否對大多數人并不至關重要,但對作為社會成員某類同胞而言則至關重要。
人口統計學家預言,十幾年之后中國將有三千萬男子處于無戀無婚的尷尬境地。三千萬人口即是歐洲保加利亞國家人口的四倍,也相當于美洲加拿大總人口。筆者并不是宣揚同性婚姻之器來解決三千萬同胞的幸福,只是基于目前越發嚴峻的人口形勢,情之所至,認為婚姻多樣性上的寬容肯定是社會解決問題的可資參考之辦法。
同性婚姻:現實中尊重選擇
□文/杜江涌
罪本來是沒有的,法律把它定為罪與非罪。從判刑定罪到合法承認,對同性婚姻的認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國際上看,同性婚姻漸為有些國家,特別是北歐一些國家所接受。2000年9月12日,一向對同性戀態度開放的荷蘭通過了一項特殊法案,允許同性戀人和正常人一樣注冊結婚。這項法案同時也給予同性夫婦更多的權利,并制定了這種特殊夫婦的離婚規定。挪威、瑞典也準許同性戀者注冊成夫婦。比利時參眾兩院分別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1月批準通過了一項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法案,于2003年6月1日正式實施,它規定同性夫婦和異性夫婦擁有相等的權利,但對同性婚姻夫婦收養子女,有特殊規定。
同性婚姻,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依筆者管見,在當今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狀況下,婚姻法應該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現實”的原則,給予同性戀婚者更多的寬容、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尊重,這應是一種明智和合理的選擇。
其一,縱觀當今世界關于婚姻的立法趨勢,婚姻越來越向私人領域回歸,同性婚姻或同性愛平等權的實現,是一個普遍化的趨勢。平等是各國憲法的核心價值之一,在這個以人權為基礎的社會里,相同的人和相同的情形必須得到相同的或至少是相似的待遇,只要這些人按照普遍的正義標準在事實上是相同的或相似的。對于同性婚姻也是如此,實證法應當允許同性伴侶享有和異性伴侶一樣的權利和義務,除非公權力機關能夠證明同性婚姻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存在一種因果關系。
其二,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大多數人的意見的確是法律得以產生的主要依據。但是,西方人還有這樣一種觀點:法律不僅要關心大多數人,還要關心少數人,因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關的。他們相信,少數人的權利同樣是一種應予承認的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作為一條典型的否定性條款,它規定少數人權利“不得否認”,要求政府禁止干涉少數人的權利,特別是應當禁止所有的一體化或同化壓力以及對少數人構成威脅的措施。那么,在什么條件下才可承認少數人的權利呢?多數人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會影響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便應該享有這個行為的權利。也就是說,當大多數人的利益不足以成為否認個人行為的充分理由時,個人就具有了權利?;诖?,作為少數群體的同性婚者,他們的權利同樣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婚姻、家族有著鮮明的倫理性和本民族特色,與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與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密切相關。隨著經濟和社會進程的發展,社會對個人意識的尊重越來越多,私生活將變得與道德問題逐漸剝離;同時,未來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準繩,都要有一個全新的改變,中國的法律對此也會做出應有的評價。
一個未定的但卻肯定的趨勢
□文/黃宇
在中國,同性戀行為古已有之,但由于中國社會對于宗祧繼承的極端重視,所以這種與生育直接相悖的性行為方式從來便處于社會的邊緣地帶。但與西方社會有所不同的是,我國沒有在歷史上形成大規模的“恐同”運動,故同性戀者一直生存在一種悄然與隱蔽的狀態。在20世紀90年代后,經過李銀河等學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對之已經比過去有了較大的寬容。但同性戀者是否能夠結婚仍然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目前也只有少數學者敢于直面它。作為一個研究婚姻法的學者,筆者知道在短期內中國不會出現同性婚姻的法律修改,但是允許同性合法結合,卻將是一個肯定的趨勢,無論是以婚姻方式還是其他共居體方式。
婚姻是人類經過漫長的選擇而逐漸選擇的一種人與人之間共居的較好方式。共居是人類免除孤獨、獲求支持與關愛的基本需要,但是傳統婚姻基于人類種族延續與國家對于社會穩定的基本要求而被作為社會唯一支持的方式,這種觀念確實值得人們思考。兩性的共居是否就是最好與唯一的方式?這種被大多數人所選擇的方式是否就一定能給人帶來最大的幸福?為什么兩性結合中也總是存在太多的權利與義務上的失衡?這種共居格局中的主體關系是否就一定比其他格局更為平等?如果人們在其他共居體中能找到比之更平等、更幸福、更親密以及更長久的關系,有什么理由能夠阻止他人的選擇?法律的禁錮是否就一定能夠阻擋住人們的事實行為?僅僅以因為是大多數人的觀念就否定一部分并未傷害任何人的社會主體的選擇,這也許已是話語霸權的體現。而大多數人的觀念也并非就一定是這個社會最為合理的價值判斷。
我們的一些觀念確實應該檢討。例如傳統文化一直將婚姻穩定視為是社會最基本的需要,但是任何制度都無法阻止人類情感變化的可能性。這個時候,法律與文化更多的是應該思考如何進行現實的應對,讓所有當事人的利益在其中受到最小的損害,而不應該總是停留在過錯的糾問上。同性結合也是一樣??偸腔谌藗儚男∈艿降纳鐣幕^念的影響來作出評判,卻不面對現實去規范已經出現的嚴重問題,這才是不正確的態度??偸菍σ呀洺霈F的問題進行回避,帶來的卻往往可能是暗流狀態中更容易因為逆反心理而導致的巨大問題。目前,同性戀群體中已經出現了許多人們不得不重視的社會問題,包括因為不為社會寬容而更難以建立穩定的情愛關系、大量的短暫性愛行為與疾病傳染率上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以及被動選擇雙性愛關系而給各方當事人帶來的各種損害等等。
20世紀是人類變遷最大的一個世紀。正是在這個世紀中,人類開始第一次在歷史上注意到一些過去從未提及的問題,例如人權、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和少數人群體利益的保護。從黑人、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到土著民族以及同性戀者,這些不論因為任何原因而在歷史上只能屈居一隅的群體第一次開始獲得自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人類,本就沒有資格也無權利基于自己的特征而歧視帶有相反特征的任何人,不管是性別、年齡、健康、數量、膚色或是性取向上的不同。但很明顯,要在社會觀念、文化與法律中達到這樣的認知,還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但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趨向,這一點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