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一青年朋友說:“過節最怕的事是喝酒,‘感情深,一口悶’,聽聽這勸酒詞兒,就讓人頭暈。”
筆者也有同感。“看起來像水,嘗起來辣嘴,喝下去鬧鬼,走起來絆腿,夜里面找水,早醒來后悔”,這看不見“酒”字的《酒》詩,真是形神兼備。
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歌頌酒的詩詞比比皆是。酒能驅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能使人不朽:“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酒可寄情:“一杯送歸雁,萬里寄相思。”酒可論景賞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關酒的對聯,也是車載斗量:“知味停車,聞香下馬”;“酒味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還有人統計過,《紅樓夢》直接描寫喝酒的場面共有62個,其中有年節酒,中秋酒、賞燈酒、賞花酒、賞雪酒、生日酒、祝壽酒、賀喜酒、接風酒、餞行酒、待客酒等(見《中國食品報》)。
時至今日,你到飯店、酒樓看看,山珍海味,瓊漿玉液,酒肉之香撲鼻;“六六大順”,“哥倆好呀”,劃拳之聲盈耳。《黨風與廉政》期刊,曾經登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一年喝掉800億》,該文披露,全國每年有300億公斤糧食被“喝掉”。“酒成了一種交際工具,喝酒則變成了忠誠度和友誼深淺的一種考驗”(2007年1月16日《生命時報》)。酒桌上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能喝半斤喝八兩,這樣的干部要培養;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干部才放心;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干部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干部沒人要。”這段順口溜雖然有夸張之嫌,但也反映了以酒“公關”的不正之風。
保健學家洪照光教授認為:少量喝酒對心血管有好處,而且讓人興奮,心情愉快,這時喝者像個君子;喝酒過量,就會像孔雀開屏,炫耀自己;再喝就變得像獅子,脾氣大,目中無人;再不控制,就變得像猴子,失去自控能力,說不該說的話,簽不該簽的字;再不節制,最后像蠢豬一樣,東倒西歪,出現昏迷,甚至死亡。
總之,濫喝狂飲,一曰浪費糧食;二曰引發事端;三曰傷人脾胃;四曰滋長腐敗,后果非常嚴重。
周恩來總理在1931年12月,曾經針對“中央蘇區”的那首“鼓勵”喝酒的《勸酒歌》,親自編寫了一首《戒酒歌》:“哎呀哩……勸郎哥,認真聽,陳舊觀念要肅清;酒性烈,不可貪,害人害己傷性命。勸郎哥,要留心,眷戀酒碗盡丟人;立大志,做好漢,莫做酒鬼誤子孫。勸郎哥,要冷靜,貪酒有礙事業興;肯悔過,有法救,紅軍紀律最嚴明。勸郎哥,下決心,嚴重局面要認清;為國家,愛人民,明朝迎接世太平。”(見2001年1月19日《周末》)。這首《戒酒歌》,今天讀來,仍感到親切,并具有現實意義。不少“公仆”,不就是在“座中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于觥籌交錯、燈紅酒綠之中,喪失了理想信念,消磨了革命意志,墮落成了罪人嗎?
春節臨近,家人團聚,朋友相會,在我們舉杯祝福之際,想想周總理的《戒酒歌》,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