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雜志副主編胡傳海先生,是我在英國進修出版專業時的“同桌”學友,他有頗高的書法造詣。2004年的春節前,他特意給我送來他寫的小品文集《知識貴族》(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版)和一幅他的書法作品,表示新春祝賀。由于書法作品寫的是草書,他還用鋼筆工整地注明了書寫的內容,情真意切,我十分珍惜能夠得到這樣一份友誼。
書畫作品是有價的,現在的價格是歷史上的高位,好的作品都有不菲的標價。由于市場有標價,所以,現在與朋友之間交往,很謹慎,一般不主動索取。主動向人索取字畫,有被人誤為好占人便宜之嫌;或友人認為關系不到位,不愿意送,或很勉強送了,自然也會用市場已有的標價來衡量。反過來看,藝術品有價,而朋友之間的友情到是無價的。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財富并不是永遠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久的財富”。所以,當文化藝術品幾乎等同貨幣以后,處理不好,很容易傷害人與人交往的感情,有的可能會影響原本已經存在的友誼。傳海兄的細致,可能也是想打消我在這方面的顧慮。
親手制作或親自創作一些工藝品饋贈親友,在人們社會交往中源遠流長。文人雅士的書畫作品在送人時,往往在題跋上寫有“囑書”、“囑題”、“雅正”、“指正”,在器物銘文上寫有某某“珍藏”“雅玩”“清玩”等等。歸納起來,主要還是通過這種形式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對小輩的勵志和親朋之間贊頌友誼,用紋飾表示吉祥或用書寫吉語、頌語、寄語等內容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感情。這之間,如果是饋贈自己創作的作品,其情感的意義就更不一樣;如果是兩個人以上共同的作品,文化含量就更加高了。所以這是中國長期以來,人文交往中一個很好的傳統,也是一種很文化,很雅致的增進友誼的方法。
晚清以后,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文化傳統,也形成了一種產業,用現在的話說,叫“特色服務”。在瓷器制品方面,遇親友有婚嫁、祝壽、遷入新宅、少爺出生等喜事時,道賀者也可以到店鋪專門訂制,燒繪有吉祥、喜慶、康樂圖案花紋的瓷器以示祝賀,有的還要標上“清三代”的年號,以示其高雅、尊貴。這種特色服務,實際上一直保留到現在并有新的發展,近十年來,成立了不少禮品公司就是經營這類業務的,其經營上變化的特點是,個人、家庭訂燒的贈品逐漸減少,而社會和經營活動訂燒的紀念品增多,有的用傳統工藝制作的工藝品,確實也很有收藏價值。
傳統瓷器藝術品的饋贈,內容豐富,其中用吉祥文飾或典故的含義來表達祝愿的內容,更普遍些。筆者挑選了一只清代順治18年(公元1661年春)禮、兵部尚書王熙,饋贈給其姐夫的筆筒,用展開圖的形式供讀者欣賞。
編輯:陳暢鳴
殘器上的曲線美
□文·圖/陳百華
這只宋朝的影青瓷壺(高 10.5厘米,口徑 5.6厘米),也許是口沿上受損缺了一小塊,加之是器小且素色無飾無彩,所以只能靜寂地躺在一家古玩店的架子上而缺人問津,然而,筆者見后卻毫不猶豫地就“撿皮包”似的買回來放入自己的藏室。如今,每每見到它,總覺得它與眾多其他藏品一樣,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這是一只產于宋朝的生活實用器,具備了北宋時期器身多為素面、圈足不浸釉等特征,其制作工藝、釉色、造型等方面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器小但韻味十足。筆者在把玩之余,細細品味先人工匠的“鬼斧神工”,口沿上的豁口雖給我留下了些許遺憾,但那器形上精巧的細頸喇叭口和看似無意彎曲的折流,還有那保存完好的青白釉色,卻生動地體現了當時的精湛工藝和巧妙的構思。讓我在溫故中知新。
宋朝影青因器物積釉處呈淡青色而得名,又稱隱青、罩青、青白瓷,宋人推崇理學,當他們把理學的理念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瓷器上時,并不顯山露水,講究富麗堂皇,更多的卻是樸實無華,于淡泊中見內涵。所以,講一句題外話:如今要再現宋代影青瓷之平淡素雅之遺風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今人的社會環境、創作技法和審美觀點已經有了很大的質的變化。
以前收藏有“瓷器長毛,不值一毫”的說法,但我們必須明白有這一說的時代與今天已經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個時代“玩”收藏的是一些高官貴族,珍貴的東西多而玩的人就那么一些,“挑精撿肥”純屬自然的事兒。如今“玩”收藏的人僅上海就有50萬之余,而歷經幾百年的時光流逝,遺存至今的古陶瓷又能有多少呢?假如我們的收藏人數照這樣速度發展的話,不要說收藏稍有殘損的古陶瓷,就連古陶瓷的碎片也可能成為搶手貨了。
收藏的涵義在于收藏歷史、文化和知識。作為收藏者來說,凡自己的藏品必須知曉它的年代、產地、窯口、工藝等等方面的知識。而古瓷殘器同樣可以讓我們了解這方面的內容。
同時,與一件具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古陶瓷器相遇和相擁是一種緣分,尤其是將它收藏,一是可以保護國家的傳統文化,藏寶于民;二是可以給收藏者帶來諸多方面的知識。在這個古陶瓷越來越少、收藏者越來越多的市場里,對每一次遇上的機會,哪怕是古瓷殘器,切莫因“擦肩而過”而“失之交臂”再生后悔之念,因為,它的收藏價值是客觀存在的。
可以這樣說,凡流傳了幾百年的古陶瓷,每一件都是有一定收藏價值的,因為在這一個個古陶瓷器上能夠了解各朝各代的風土人情和藝術風格,還能給我們的收藏帶來許多豐富的知識和無限的樂趣。就像這只宋影青壺那樣,它雖然有點殘損,但它柔美的曲線和淡雅的青色卻給我們留下了藝術的享受和人生的啟示:含而不露,內斂而不張揚。
古瓷殘器上的文化品位
□文·圖/盧偉帥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許多人的古瓷收藏都是從殘瓷開始的,那么,收藏殘瓷究竟有沒有意義?殘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問題呢?智者曰:“讀書十遍不如見真器一次”,想要認識瓷器,就要從傷殘瓷器開始,而古瓷器的殘片和殘瓷就是學習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標本。
本文介紹的這只康熙中期的觀音尊高42厘米,口徑14厘米,自口沿處至肩腹處已碎裂,修補過,上面還有清晰的已生銹的補釘眼,是為殘器。然而,它是“身殘意不殘”。它的文化和收藏價值并不因為它是殘器而失去它應有的地位。此尊是康熙中期首創的青花瓷中的典型器,因形似觀音而得名。從賞析的角度看:觀音尊口沿處繪有博古、鳥蝶開光圖,頸的中部飾篆書百壽紋。器腹繪滿了《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尊的正面繪一將軍騎著快馬揮舞著大刀率領著眾將士出城大戰敵寇,而尊的反面則繪有群寇敗陣而逃的場面,由于該尊畫面構圖舒展輕巧,內中的蒼松、城堡、人物、山石等布局錯落有致,恰到好處。其繪畫風格受明末清初“四大家”畫風的影響,具有宮廷畫師的瓷繪特征。尤其是蒼松、山石的筆勢縱放自如,看上去甚為高雅。所以,一件不為人看好的古瓷殘器,上面因包容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知識和制作工藝,引起了古瓷收藏者的青睞。
對一個古瓷收藏者來說,正因為傷殘古瓷喪失了誘人的金錢光環,才使得它的藝術價值更高。另外,傷殘古瓷還保留著珍貴的文物價值。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貴又完整,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是當它有所傷殘而不完整時,卻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價值的珍貴性。在目前存世的傷殘古瓷中,盡管它們傷痕累累、殘缺不全,看著極不起眼,其中說不定就有非常珍貴、具有極高文物價值的絕品、孤品或是精品。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樣,同樣的商品,完整者貴,傷殘者賤,但是傷殘古瓷器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再生產,收藏一件,流通領域就少一件,所以說收藏傷殘古瓷器一般說來是不會貶值的。
殘瓷收藏雖然有重大意義,但也不能見什么收什么,談到收藏傷殘古瓷器,首要一點就是要辨別真偽。購買傷殘古瓷器雖是一種投資少的收藏活動,但也要保證購得真器,否則花錢買了殘破仿品,非但浪費錢財,也壞了心情;其次,收藏傷殘古瓷器要有所選擇。明以前的殘瓷和明清官窯傷殘瓷器、明清有特別款識的高檔精細傷殘瓷、明代及清三代民窯高級傷殘瓷以及各個朝代用途狹窄、燒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傷殘瓷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圍。要盡量選擇傷殘程度較輕且容易修整的,因為古瓷器的傷殘無法預計,在選購時要盡量挑選器型和文飾基本完整的,以僅有沖口、口磕或腹內僅有炸紋者最佳。
五福捧壽話殘瓷
□文·圖/何龍
一件物品,一旦損壞就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但有些東西就不同,比如說古瓷殘器,它在某種意義上,因為損壞反而增加了它的稀有性。因為,古董之所以值錢,是因為它有文化價值和稀少,如果不慎損壞就更少了,所以,古瓷殘器并不因為它損壞而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如本文介紹的這兩塊青花瓷片,是筆者特地從市場上買來的,閑暇之余,把玩研究,其樂無窮。那么,話講得這么多,古瓷殘器有沒有收藏價值呢?
有,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可以了解當時的瓷業生產情況。如圖一的“福”字瓷片,是明永樂年間(1403—1425)生產的,看上去青花發色柔和淡雅,其青花的原料質量比較高。青花瓷早在唐代已見端倪,但根據出土的瓷片發現,唐的瓷化程度不高,釉面青料色澤灰暗,畫面也極為簡單,宋青花瓷也同樣十分簡略。到了元代,青花瓷才大放異彩。明代則是中國陶瓷史上又一個黃金時代,在制作技藝上,當時全國絕大多數瓷器已經完全由半瓷半陶的階段過渡到真正的瓷器階段,那時所產的瓷器瓷質細膩,釉色精美。因此也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之說。
其二、可以知曉當時的民俗風情。一個“福”字占據了碗底的大部分空間,而且寫得龍飛鳳舞,頗有氣勢,可見,明朝人也喜歡討好口彩,喜歡在經常用的碗上寫上吉祥話語。明代各個時期青花瓷器上的圖案各具特色。永樂、宣德年間的平面青花陶瓷圖案一改元青花陶瓷圖案那種繁密、雄健的格調,呈現出一種濃艷、凝重、古樸、典雅的藝術風采。永宣青花所用的青料是由波斯輸入的“蘇麻尼青”,能發出深藍蒼翠之色,明艷渾厚,我們在這塊殘瓷上也看到了這一點。
其三、可以了解中國陶瓷的發展變化以及增加傳統文化知識。如五福捧壽圖(圖二)是清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用的是國產青料,呈色穩定,深沉。四周畫了四只蝙蝠,中間有一個變異的福字,謂之“五福捧壽。”同樣是祝福之語,前后兩個朝代畫風如此相悖,為何?原來永樂時多用“蘇麻尼青”鈷料,而“蘇麻尼青”在高溫中有自然暈化的現象,如果畫面涉筆較多,容易發散,暈化時不利于表達人物或動物的特征。所以,永樂青花碗僅用一個鐵鉤銀劃的“福”字就點出了永樂青花的特點:“體輕、色雅、紋疏。”到了清乾隆時,用的是國產青料。因為到明成化年間從南洋進口的蘇麻尼青就已用盡,盡管在明正德年間,曾有大(高級宦官)出鎮云南,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回青,價倍黃金,但是,以后各朝基本上用國產端州(廣東肇慶),江西樂平等地的土青、石子青、陂塘青等代替。雖然發色與進口青料相比,少了那種明快和艷麗,但明快清晰,濃淡相宜的特點還是給我們留下了美的享受,如同我們在本文中見到的兩塊殘瓷。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