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博斯普魯斯海峽
一個不滅的傳奇,一段傳世的佳話。英雄美女愛恨情仇,神與凡人,帝王與平民,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扭轉乾坤的計謀,華麗堂皇的殿宇建筑,風韻多姿的外景風光,一部讓人心潮彭湃、蕩氣回腸的電影《特洛伊》,終于把我的眼球吸引到了愛琴海之畔的美麗國家土耳其。
五月的一天,我們一行乘飛機從埃及到土耳其,并乘車經過伊斯坦布爾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歐大陸橋。僅僅只是半天時間,我們已經從非洲經歐洲暫時回到了亞洲,那一刻,我們震撼不已,我們深深地喟嘆:現代交通工具,讓世界變小了。
所謂“回到了亞洲”,是因為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歐大陸橋的東端一塊標牌上分明寫著:歡迎您來到亞洲。原來,博斯普魯斯海峽將伊斯坦布爾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屬于亞洲,西部屬于歐洲。而所謂“暫時”,是因為我們僅僅作了一次短暫的體驗。很快,我們就將目光和心緒,投射給了那條豪華的游船。
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古希臘萬神之王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涌的海峽游到對岸,海峽因此得名。博斯普魯斯海峽,位于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之間,東連黑海,西通馬爾馬拉海,是黑海海峽的東段,長約30千米,峽道狹窄彎曲,東北部最寬處3.7千米,中部最小寬度僅747米,水深27.5—124米。兩岸為堅硬的花崗巖和片麻巖,不易侵蝕。坐船游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令人神往的。登上二層甲板,憑欄遠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伊斯坦布爾城市景色盡收眼底。一座座清真寺的圓頂以及高高的宣禮塔是篤信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代建筑藝術的珍品;古老街道兩側鱗次櫛比的哥特式建筑和一棟棟歐式別墅。這一切,印證了這座歷經2600多年風雨滄桑的歷史名城作為世界文明交匯點的歷史地位。
海峽的兩岸有過去和現在,絢麗豪華與樸素純美是如此鮮明地并存著。木造別墅與現代化飯店,大理石宮殿與石頭城堡,相互映襯,各得其所,似乎向人們敘說著它們的神秘與莊嚴。
游船似乎沒有顧及我們,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地行進著,只有那船頭辟開的浪和船尾濺出的花告訴我們:這海峽的水,是湛藍的,是碧透的,它們才代表我的情緒悸動。是啊,我們與浪花互動。看著碧藍明凈的天空,面對著寬闊明澈的海面,吸一口直奔肺葉而去的來自兩大湖的空氣,我們的心致被撩撥得蕩漾不息。看!那成群的海鷗不時掠著海面飛過,是不是與游人們有著同樣的一番驚喜呢?
輪船在水上行駛著,說是水上其實就是海上,只是船穿行于歐風建筑之中,就使人不覺為海了。
當一座座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歐大陸橋上從我們頭頂上一晃而過時,我猛然想到了“絲綢之路”。要知道,伊斯坦布爾曾經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絲綢之路”,乃世界上最早的“偉大的公路”,它溝通了中西文化,加快了中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今天,能夠有機會觀瞻這“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不是一種福祉嗎?站立在“絲綢之路”的終端,視線豁然展開。亞歐大陸橋,延續了絲綢古道,用它鮮活亮麗的青春將人們在快要遺忘一切的時候,把絲綢之路的歷史又推向眼前。于是,一條大道便從歷史深處走出來,閃爍出絲綢般柔和高貴的光澤。
有人將西方文明稱為蔚藍色的文明,如果此言不虛,那么博斯普魯斯海峽就是蔚藍色文明的象征。是什么力量賦予歐洲人以對海洋的想象力和征服力,是什么力量消除了歐洲大陸人對大海的恐懼,又是什么人示喻歐洲人在無垠大海的盡頭有新大陸?與其說是上帝,不如說是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它使歐洲人有了海洋性格和藍色的幻想,和大海一樣開放的胸懷。在歷史的長河中博斯普魯斯海峽既是歐洲文化和藝術泊來資源的大埠,又是歐洲文化和藝術通向世界的港口,它得盡自然的恩賜,享盡大海和陽光的饋贈。
途徑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海岬時,隨行的土耳其朋友向我們介紹當年奧斯曼帝國為了防范外敵從海上入侵,在那里的海面上攔起一道粗大的鐵鏈。果不其然,在伊期坦布爾城內的軍事博物館,我們見到了那條為欄截敵國艦隊特意打造的粗大無比的鐵鏈。鐵鏈銹跡斑斑,道道斑痕,讓我們仿佛聞到了歷史長河中世界列強為控制土耳其這塊橫跨歐亞兩洲,占據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咽喉地帶的戰略要地而一次次燃起的戰爭硝煙。
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土耳其的一條搏動不息的動脈,一直溝通著內外經濟文化。論文化,博斯普魯斯海峽保存了具有內海特色的文化,沿岸有著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韻,是意境別具的高品位文化,其文化的深層價值,難以用簡單的經濟標準來衡量。在資源利用上,土耳其尤其重視海峽文化對旅游景點、風土建筑等方面的巨大影響,注重對文化資源的積極開發利用,以使運輸體系的利用和文化資源的保護齊舉并重,靠樹立長遠戰略眼光來推動“海峽文化帶”的建設。此舉令我想到了國內的大運河,曾有專家提出批評,重經濟效益而輕歷史文化積淀,不能從整體上關注沿線的文化遺存,將導致運河文明的失落。
船在水上行,望著離我們漸漸遠去而變得越來越小的亞歐大陸橋,我突然想到了“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這眼前的風光,和諧安謐,不就好似咱中國江南景致么?人與景、船與水、山與房、樹與崖,始終充滿著祥和,洋溢著寬和,流淌著親和,存在著調和,保持著謙和。同行者言之:“和諧如峽景,應然也;和諧如峽景,實然也。”善哉斯言!
進入黑海入口,有兩座跨越金角灣和老城區的可開啟式的大橋。每天定時開橋放船,當橋梁攔腰分開并矗立兩側時,那恢弘壯麗的景象,有如排山倒海、勢如破行之陣,合攏時竟天衣無縫、平直如砥,可并行行駛數輛汽車,寬闊壯觀,好不令人贊嘆!現代科技與古典文化竟如此和諧交融。
如果說,水畔是種清純的境界,黃昏是種虛實的境界,那么,在水畔度過黃昏,則是一種進入剛柔相濟的境界。不經間意,夕陽下沉墜落了,留下了繾綣纏綿燦爛絢麗的晚霞。天邊的晚霞喲,如橙如橘如柿,如新曙如燭光,更如15世紀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宮的宮燈。生命熱情的燃燒的晚霞喲,撫照著海峽兩岸,撫照著美,那么溫馨、和諧、安祥。
凝望渾然天成的夕陽、晚霞與兩岸如詩如禪的圖畫,想起孩提故事,便有一種回歸的憧憬與渴望;想起了人的遲暮老境,更有一種安恬與慰藉。黃昏濃了,模糊了大地水波和天空,而在此時此刻依舊詩意站立的,是芬芳的情感之緣,是眼睛和思想的慰藉,這是在天空沒有顏色的城市感覺不到的——我始終這樣認為。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夏天里,既有著熱烈與輝煌的景像,有著舒展與悠長的情懷,還有一種真切綿長、深沉而和諧的生命音韻。這種音韻,需要用心去聆聽,用生命去感受。是啊,坐在游船上喝著奶咖,凝視著眼前之景,這時,感覺自己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很近,一種心靈上的思想上的接近與默契。
雨中威尼斯
如果說,歐洲之行已經成為自己記憶中的一條金項鏈的話,那么,雨中游覽的威尼斯,便是項縫上的那顆靈光四射的鉆石,彌足珍貴,自不消說。
威尼斯多雨,深秋的一天,我們走進了威尼斯水的懷抱。
秋雨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當乘船的碼頭上,大伙兒剎地打開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的時候,水鄉便被點染得那般的妙曼與嫵媚。
船在水中行,兩邊的景觀次第映入我們的眼簾,又漸漸的從我們眼前消失,很快落在了我們的身后。無論是邸宅別墅抑或商店廠家,離我們不近不遠,而氤氳在朦朦朧朧的雨簾中,其若無若有、若靜若動——我們似乎闖入了一片古老與原始的文化森林,進入了時空交錯、凄迷飛旋的歷史隧道……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的亞得里亞海海濱,由118個彈丸小島組成。大約在公元5世紀,威內托人為逃避戰亂,渡海聚居于礁湖島嶼之上,憑借孤懸海中的地理優勢,在此建立城池。14世紀末葉,威尼斯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擁有強大海軍、壟斷歐洲與東方貿易的獨立國家。1866年合并于統一的意大利王國。是啊,威尼斯躺在水中,經受風雨的吹打,做著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頑強地向世人傳遞著獨特的遺傳密碼,與日月星辰達成了完美的默契,恪守著與自然的契約。
在絲絲不斷的雨腳聲里,船到了威尼斯城。大約是漲潮之故,岸上已被海水漲漫,以致行人不得不走在臨時搭成的木板橋上。常常讓游人頭頂雨、腳踏水,這便是水城威尼斯的一道獨特風景。而當我們乘上“貢多拉”,行進在碧波蕩漾的河巷,我們才真正了解了威尼斯的水之秀、水之靈,才了解了水城的歷史和風情。
威尼斯城共有177條水道,總長45公里的運河,2300條水巷,通過400座大小不一的橋梁將全城連在一起。所謂“以河為街,以船代車,處處街巷繞碧水,家家都在畫圖中”,乃是威尼斯城的魅力所在。河中小汽船、摩托船、小舟相互往來交叉,似乎接受著細雨的洗禮與濕潤。
當隨行的手風琴師、歌手拉起唱起《貢多拉之歌》時,雄渾的歌聲、激昂的琴聲終與輕柔的雨聲、欸乃的櫓聲相應在了一起,可謂琴瑟相和矣。舟悠悠,人亦悠悠,當河巷兩旁的民居樓上熱情奔放的威尼斯人探頭凝望、揮手示意之時,我們恍若置身水上音樂會——然而,我們到底是演員還是觀眾呢?
“貢多拉”劃破煙雨,繼續在河巷中緩緩穿越,每每看到墻宇顏色的剝落,發現墻基陷落進水,我們喃喃自語,驚詫不已。目光所及,便以為自己正與時間對話,與古人交流。河巷兩邊人家,得天獨厚,家家有門臨河,門前多停著房主人自備的小摩托船或游艇,包括一些星級賓館亦不例外。
如同河巷兩旁古老的建筑一樣,架構河巷成網的每一座橋梁的背后,似乎都有一個又一個凄美的故事。這里不能不說的則是嘆息橋了。嘆息橋建于1600年,是一座全封閉的巴羅克式的石橋,架在總督府與監獄之間的小河上,是歷史上死囚奔赴刑場的必經之路。因橋下過往的船夫常聽到橋上死囚臨刑前的嘆息聲,因而得名,并名揚四海。小雨里,我們默默站在另一座橋上,凝眸端詳嘆息橋,此時此刻,一幅又一幅生離死別的畫面似乎正向我們撲來。而側耳諦聽,嘆息聲亦好似斷斷續續、凄凄楚楚地作響不絕。秋意料峭,夾著斜風細雨向我們襲來,頓時令我們直打寒顫。
“其實,嘆息橋亦不全是黑色世界,現今它可是戀人們的最愛哩!”身旁一位導游正向一個上海團組的游客介紹著嘆息橋的傳說。原來,相傳戀人乘坐“貢多拉”游船,當圣馬可教堂附近的巴西尼加鐘樓的鐘聲響起的那瞬間通過嘆息橋,此時一個綿綿的吻,即可讓兩人白頭偕老。盡管,我知道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愿望,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怎么少得了這種愿望和傳說呢?于是,讓人油然想及,一個建立在水上的“島城”,總是感性的藝術的和女性的。不是嗎?莎士比亞、拜倫、歌德、雨果、盧梭等等都曾經來到這里尋找靈感、尋找愛情,并留下了與他們的名字共存共榮的故事和篇章。
在威尼斯,要體會她單靠“走船看花”是很浮淺的,最佳的方式是坐船加步行。我們如斯做了,盡管因為語言上的障礙,我們無法與在圣可馬廣場上休憩的見多識廣的威尼斯老人交朋友,無緣認識威尼斯面包師的兒子,以及在陽臺上做假面具的威尼斯少女,可我們已經滿足了,威尼斯老人智睿的雙眸、面包師兒子灑脫的身姿,以及陽臺上少女那動人的笑靨,還不夠讓人陶醉嗎?
威尼斯同時也是一個欲望之地、傷心之地、沉淪之地,莎士比亞為它抹上了悲劇的色彩,威尼斯歷史上那極度繁富甚至奢華的景像,自令我想到了家鄉紹興。紹興也是因為水成就了繁華的神話,它有陽剛之氣,亦充滿陰柔之美。在歷史上,亦曾經是文人墨客尋找靈感和情愛的地方。然而,紹興之水,并非海水,而是河水。于是,亦便決定了兩個文明的歷史走向和歷史命運。
碎雨點,依然小小散散,酥酥軟軟。我們就要離開威尼斯。此時此刻,如若就要離別心愛的情人一般,大家的心就像灌了鉛似的,一下子就沉重了起來……
何日我們再能回到這如夢似幻、如詩似畫般的威尼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