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二十五條“審計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國家機關和依法屬于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對本地區、本部門或者本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應負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有了法律依據。那么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問題是審計的評價。對領導經濟責任審計評價要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評價的依據應該是審計查實財政、財務收支問題及其經濟活動情況,評價的標準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財務會計制度。恰如其分的評價不僅可以為組織人事部門監督、考察使用干部提供有價值的資料,而且有利于鼓勵政績突出者,鞭策工作平庸者。如何做好領導任期內經濟責任的審計評價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要堅持穩健性、客觀性、全面性的原則。審計評價的內容、范圍只限于領導干部的任期內經濟責任,絕不能作超出審計范圍的審計評價。同時,一定要采取謹慎負責的態度,盡量用審核后的數字來進行評述,用寫實性的方法來進行。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應以客觀的實際發生的經濟事項為依據,不能受主觀意念的支配。堅持審計什么就評價什么,是什么情況就評價什么情況,對事實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所作的審計評價,必須在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審計所查出的問題,避免以偏概全。不能用單個的事實去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
二要明確評價對象,劃清責任界限。按照《審計法》的規定和中辦、國辦發布的《兩個暫行規定》的要求,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對象也只能是領導干部所在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情況及其任職期間的經營管理業績、相關經濟責任和廉潔自律等問題。劃清領導干部任期內與非任期內經濟責任的界限,不能將前任領導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當成是現任領導的成績或問題。劃清集體決策與個人決策的界限,由集體決策造成的失誤,應由集體負責;由領導個人決策造成的失誤,應由領導個人負責。劃清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的界限,有的問題是由一般工作人員造成的,領導只負領導責任;有的問題是領導直接經手或親自指揮的,領導應負直接責任。
三要把握好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和內容。根據《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中“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的界定,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也只能是領導干部所在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情況及其他的有關經濟問題。即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要以黨政領導干部任期內應當負有的經濟責任為中心,其審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和范圍應當與“黨政領導干部應當負有的經濟責任”這個概念的內涵外延相一致;也就是說,若是黨政領導干部任期內不應當負有經濟責任的財政、財務收支等經濟事項就不應該列為審計評價的范圍。我們再從審計內容的角度來說,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應以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為基礎,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及財務會計制度進行評價。要結合審計查證結果,評價經濟責任人任期內貫徹執行財經法規情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資金的使用效益情況等。
四要確定統一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從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個方面來確定。定量指標是指能夠用數值表示的指標,包括絕對數與相對數,如預算的執行及決算或財務收支計劃的執行情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等。定性指標是指不能夠直接用數值表示的指標,如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與有效性、領導干部遵守財經法紀和廉潔自律情況、單位重大經濟決策的運行情況和領導干部在經濟決策中所起的作用等。對于定性指標也要給予一定的權重,使其定量化,以避免評價時的隨意性或以偏概全。
在確定審計評價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時,要按單位性質來制定,以便有比較。如:可制定鄉鎮領導經濟責任審計指標評價體系;行政單位領導經濟責任審計指標評價體系;企事業單位領導經濟責任審計指標評價體系。在統一的評價指標下對領導任期內的每項指標執行情況好壞,再鋪以分值來衡量就更能準確評價領導任期內的經濟責任。
五要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時必須做到嚴謹細致。經濟責任審計的客體是人,而且是手握實權的各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結果直接關系到這些被審計責任人任期內的業績乃至榮辱、升遷等大事,事關被審計責任人的前途命運,被審計責任人對審計機關能否做出客觀公正的審計評價也十分關注,從對被審計責任人高度負責的角度出發,必須在評價中做到嚴謹細致。經濟責任審計的最終目的是為各級黨委政府監督和管理干部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這種可靠的參考資料來源于審計部門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結果。無論是組織人事部門或紀檢監察部門,都可依據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結果來監督、管理和使用干部。“選不選這個人”,“評不評先”,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結果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因此,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責任十分重大。從對黨的干部事業高度負責的角度出發,必須在評價中做到嚴謹細致。
(作者單位:上饒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