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可靠公允的會計信息是現代會計的基本目標,而目前國內外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社會譴責的焦點,會計信息失真影響了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微觀決策及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也使會計職業陷入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和價值危機,嚴重危害了國家、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因而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計信息是人們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通過會計工作的實踐獲得的反映會計狀況的一種經濟信息。據統計,它占到了整個經濟信息總量的70%以上,可見會計信息對經濟的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沒有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從而給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虛假的情況,給決策者們制定相關的決策帶來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
一、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產生的原因
1、部分會計人員素質低。一是缺乏職業道德。一些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意識薄弱,私欲不斷膨脹,在物質利益驅使下,鋌而走險,通過各種手段偽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將國家和集體的財產據為己有,中飽私囊,以至走向犯罪;二是會計人員責任心不強,業務知識貧乏,缺乏鉆研業務和敬業精神,墨守陳規,不思進取,尤其是對新會計制度知之甚少,工作拖拉,會計基礎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財產不實,財務管理混亂,無法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加之法律意識日益淡薄,難免做出違紀違法的事情;三是部分會計人員,受個人利益驅使,放棄職守,主動為領導出謀劃策,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和“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虛報浮夸,粉飾業績,隱瞞收入,逃避稅收,謀求私利。
2、利益驅動。會計信息失真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其根源是為了追求小團體利益或個人私利。如某些單位負責人或為了考核獎勵、職工工資分配;或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或為了去銀行貸款;或為了私設小金庫;或為了隱瞞利潤;或為了個人名利和地位等等,在財務會計造假上大做文章,強令會計人員篡改會計數據,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更有甚者,編造幾本賬簿,應付不同需要。有的企業為了上市,經過“包裝”,變虧損為盈利,變微利為績優,以此通過中介機構的評估和注冊會計師的驗資。有些中介機構在利益驅使下,違背職業道德,按照被審計單位的授意,出具虛假審計、驗資報告,給企業會計信息披上“真實”外衣,騙過有關部門,最后粉墨登場,躋身上市公司行列。“著名”的麥科特公司僅僅花費1 600萬元包裝上市,便從股市圈走了5億多元,可謂“低投入,高產出”。
3、領導的人為因素。一些企業負責人出于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
4、制度保障不健全。一是企業制度缺陷,目前我國企業大部分沒有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易造成單位負責人獨斷專行,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客觀條件,使會計人員淪為管理者造假的工具;二是會計準則不夠完善。市場經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會計管理制度,而目前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差,雖然近年來我國為規范市場運作,陸續出臺或修改了一些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規的出臺嚴重滯后于實踐的發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預見性,而且一些法律條文較粗,缺乏可操作性,導致監督和打擊不力。
5、懲罰力度不夠。我國《刑法》、《會計法》對會計做假行為都作了處罰規定,但由于種種原因,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嚴、懲治力度不夠的現象,不能起到懲戒作用。一是會計造假行為敗露后,司法介入欠缺,有時甚至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松了對違法違紀行為的處罰,減弱了法律的威懾力;二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刑事處罰,或以經濟處罰代替行政和刑事處罰。經濟處罰由造假單位來承擔責任,最終要落到投資者的頭上,股份公司要損害股東的利益,上市公司又要轉嫁給股民,致使執法處罰乏力;三是重處罰單位,輕處罰個人。處罰單位,影響的是廣大單位職工的利益,對造假主謀單位負責人和執行者會計人員懲處力度不夠,很少能影響到造假者的利益,從而助漲了造假者氣焰,導致造假者膽大妄為;四是會計造假成本低、風險小使會計造假現象屢禁不止,尤其是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助長了造假行為,使造假者在僥幸心理和利益驅使下無所顧忌,由于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預期成本,不造假的機會成本過于高昂,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泛濫。
6、采用計算機記賬帶來的一些問題。將計算機引入會計工作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趨勢。但是,由于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技術水平普遍不高,加上現有軟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計算機的單位在內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許多漏洞,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實性,這個問題由于其“不可見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
1、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首先,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既要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過對會計核算資料的考核分析來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為企業的現代化經營與管理提供參考。其次,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做到敬業愛崗、熟悉法規、依法辦事、客觀公正、搞好服務、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以《會計法》為行為準則,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財。
2、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會計主體行為的規范程度。一是不斷加強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規范和完善單位內部會計管理活動的各項制度、措施和辦法,有效地維護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協調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基層單位對會計信息質量全面負責的良性機制;二是明確單位領導人、總會計師、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人員的具體分工和職責,確定單位內部會計核算形式,強化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權,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三是建立并完善單位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內審制度,實現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防范財務造假,有效堵塞漏洞;四是充分發揮會計控制的作用,由所有者委派財務總監,領導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工作,變一支筆簽字為兩支筆簽字,使財務總監與經營者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監督,最大限度地維護所有者權益,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3、對企業嚴格審計,對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進行聲譽評價。加強審計機關對企業的審計可以不受企業負責人的控制,使審計工作可以獨立公正地進行,從而使要作假的人心有余悸。聲譽是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存在、獲利的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良好的聲譽有利于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的長期發展,而劣跡斑斑的聲譽記錄則很可能使他們被逐出經理人市場,甚至毀掉其一生的事業。因此,對經營者和逐步增加的職業企業家,要由有關機構定期對他們的業績、行為進行考核,并評定其聲譽,記錄在案。對于他們的劣跡要隨時公布,從而迫使他們放棄短期行為轉而追求長期利益。這兩種措施有助于較好地防止企業負責人及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制造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
4、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建立懲處機制。
(1)應盡快完善證券法及相關法規中各責任主體民事責任的規定,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應擴大責任主體范圍,將公司發起人、主要股東、經營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等涉及不實會計信息提供的人員均納入責任主體范圍;另一方面應擴大請求權主體的范圍,將請求權主體明確為由于依賴不實會計信息而遭受損失的人。(2)改變舉證方式現行民事訴訟體系中,舉證責任一般由原告承擔,即“誰主張,誰舉證”,而在涉及不實會計信息的民事訴訟中,原告和被告的位置通常是不平等的,原告和被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突出,被告控制信息的來源,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所以舉證容易,而原告則舉證困難。因此應將舉證方式改為被告負主要舉證責任,采用推定過錯原則,即原告只須證明自己受到了損失且損失和不實會計報告有直接因果關系或被告有過錯即可請求賠償,而被告如不能舉證自己無過錯即被推定為有過錯而承擔民事責任。(3)補充懲處條款一方面應補充制定針對企業的懲處條款,使企業因提供不實會計信息而受到的懲罰超過其信息披露成本,從而解決成本驅動導致的會計信息不實。另一方面應補充制定針對經營者的懲處條款,對經營者的行為予以限制約束,使其受到的懲罰超過其因制造和提供不實會計信息而所能獲得的邊際利益。
5、建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
有效的企業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可直接使契約各方受到約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從而防范不實會計信息的形成。在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過程中,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預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財政機關、審計機關、證券監督管理機關等政府機關應加強對不實會計信息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同時應建立不實信息查詢網,讓企業和社會公眾可隨時查詢提供不實會計信息的企業及責任人員,增加企業、經營者及會計人員的違規名譽風險和違規成本;另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采用會計委派制等政府干預形式,通過政府的綜合管制來改善會計信息失真的狀況。
6、隨著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普及,計算機與會計工作已越來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這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也是滯后于實際工作要求的,必然會影響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質量。因此應盡快制定相應的準則,來規范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的會計工作,從而確保會計信息質量。
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不僅是國家宏觀管理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的生存之道。因此解決治理好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將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的有效運行。
(作者單位:江西省財政廳國庫支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