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節將至。所謂“百節年為首”,熱鬧喜慶的農歷新年以其悠遠而獨特的文化傳承,繪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景觀,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基因。迎春祈福、合家團聚,與春節相關的禮儀習俗,早已通過歷史的沉淀演化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烙印,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歷久不變的價值追求。那就是:追求家庭和諧、鄰里和諧、民族和諧、社會和諧!
何謂和諧?和諧包含了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指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富足的物質生活和民主的政治生活。斗爭哲學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而實現社會和諧,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與社會理想。自從我們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之后,又提出了共建和諧世界的發展理念。從提出和諧社會到和諧世界的理想升華,既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次再認識,也是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次再認識。
中國文化歷來崇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民族歷來追求“天人合一”、“四海皆兄弟”的精神境界。早在地理大發現時代,中國雖然擁有西方國家都不具備的海上優勢和強盛國力,但并沒有去進行海上擴張和武力侵略。而后來崛起的大國,卻未有一個不是通過海上擴張去稱霸世界的。乃至于當21世紀的中國再度崛起的時候,西方仍有人抱著殖民者的稱霸心理,把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對世界的威脅。這只是西方極少數人的一種政治偏見,不足為怪。
今年元旦,胡錦濤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又進一步強調:中國人民真誠希望同世界各國人民互利合作、和諧相處,共同奏響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旋律……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貢獻力量。這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也是中國崛起的發展理念。
要建設和諧世界,我們必須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要承認各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發展模式的差異,推動不同文化和信仰的相互交流、倡導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相互借鑒,促使世界多姿多彩,充滿活力。
要建設和諧世界,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走和平與發展的道路,通過廣泛密切地國際合作,有效應對全球面臨的經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擴大、石油危機、氣候災難、重大傳染性疾病等眾多問題,為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多做實事。
要建設和諧世界,我們必須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于對外開放,也為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世界銀行統計,入世五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13%,對世界貿易的貢獻率為20%,僅“中國制造”的出口商品就為美國的每一個家庭一年節省1/3的消費開支。中國的發展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威脅,只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
要建設和諧世界,我們必須關愛和保護人類“地球村”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只有建設和諧中國,才會推動和諧世界的更快發展!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追求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