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的簽訂,標志著多邊貿易體制規則的建立。但是,隨著世界經貿形勢的變化,多邊貿易體制在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區域性的貿易集團則如火如荼地誕生,特別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在新世紀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也存在著這樣的一種現象,即經濟民族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正蓬勃興起。進入21世紀,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某些領域和地區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而且不僅在發展中國家有經濟民族主義的表現,在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一、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現狀及態勢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雙邊層面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和實施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熱點。全球大多數地區均在不斷推進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與簽約,不斷推進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諸如:
歐盟:5個成員之間已實現高度一體化;已與南方共同市場(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智利、墨西哥、南非和埃及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并擬與所有拉美國家和東盟商簽自貿協定。
澳大利亞:2003年3月,同美國正式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2004年5月,澳美正式簽署自貿協定;2003年3月與2004年7月,分別和新加坡、泰國正式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同意與韓國探討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
日本:2002年1月13日已與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與韓國、泰國、菲律賓、東盟、墨西哥商簽自貿協定;計劃與智利商簽自貿協定。
韓國:已與智利完成自由貿易區談判;正與日本、新加坡商談自由貿易區事宜;已將我國、東盟、美國和墨西哥列為商談自由貿易區對象。
東盟:內部已初步建立自由貿易區,并從廣度和深度上繼續發展;已經與我國達成農產品降稅協議;正與日本、韓國、印度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將與美國、歐盟商談自由貿易區事宜。
中國:已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智利、海灣(波斯灣沿岸)國家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開始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2005年5月,中國新西蘭雙方已經完成了三輪談判,為建立一個高質量的自由貿易區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上述的現狀可以看出,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尤其是跨進21世紀后,各國簽訂了大批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協定顯示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經濟民族成分略有降低。20世紀90年代以前,各國在進行雙邊或多邊的貿易談判中,基本上是把重心放在了本地區和本國的周邊區域。例如南美四國的南方共同市場。然而,21世紀以后,從東盟、歐盟等貿易集團的新動向看,將本民族、本地區以外的成員納入談判對象的情況屢見不鮮。
經濟激勵作用進一步加強。當時,歐洲共同體的成立,有一定政治上的考量;東盟的建立,本身就是以軍事、政治的安全作為第一考慮因素的,而后才有經濟上的聯合。但是,進入新世紀以后,從世界上主要國家與地區參與雙邊FTA的情況可以看出,新簽訂和正在談判中的貿易協定更多的是從經濟利益出發的。
二、從經濟民族主義的視角看FTA
經濟民族主義思想是在19世紀伴隨著國際自由貿易的興起與發展而產生的。最初由德國學者F·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中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釋。他認為自由貿易是在不平等的經濟力量對比的前提下進行的,這種情況不僅對不同國家的經濟,而且對政治和社會穩定都產生巨大影響。因此,他主張以國家權力來保護經濟主權和經濟現代化,維護國家的統一。
經濟民族主義作為現代的產物,一般而言,其表現為一種意識形態、政治觀念和民族情感,強調的是本民族的經濟主權,讓本國對經濟有更強的控制力。因此,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是有一定的消極作用的。
經濟民族主義并不完全反對經濟全球化,而是強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強調處理好參與經濟全球化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之間的具有戰略性的關系,因為經濟全球化給民族國家帶來了新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
所以,經濟民族主義表現在貿易中,則有一定的保護色彩,但如果一味地強調本國對經濟的控制,是不利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一國經濟全面發展的,即保護是不符合資源的最優配置的。以下拉丁美洲的例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經濟民族主義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拉美國家于20世紀50-60年代表現得特別明顯,他們倡導的是以經濟獨立為主要內容的民族主義。
拉美的經濟發展是嚴重依賴于其自然資源的。即使在實施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拉美國家也仍然依靠出口初級產品來獲取進口資本貨及中間產品所必需的硬通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拉美國家對本國資源的控制力是很弱的,大部分資源的收益權都在美國為主的跨國公司手中。因此這就導致了拉美地區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拉美的民族主義者不僅要求從跨國公司手中收回自然資源的控制權,而且還主張管制跨國公司在其他領域中的活動。他們認為,外國投資與東道國的關系并不是西方發展經濟學家所說的那種“互利關系”,而是一種沖突的關系,因此,東道國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干預作用,有效地限制外國資本的活動范圍。正是在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拉美國家在六七十年代修改了外國投資法,對外資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拉美國家還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國有化運動。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統計,1960-1976年間,將近200家外國企業被收歸國有。
事實證明,拉美的經濟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一直處于停滯的狀態。經濟民族主義者提出的脫離現實和不合歷史潮流的“脫鉤”建議,即脫離與國外公司的聯系,保持本國對經濟的控制。這種狹義經濟主權的獲得是建立在本國經濟利益損失的基礎上的。
如果從經濟民族主義的視角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分析當前迅速推進的自由貿易區發展,就能更清醒地看到參與區域貿易合作的諸多好處。
1.規模經濟效應。在現代化生產中,許多產品的生產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是以市場擴大為前提條件的。由于區域貿易合作,把若干個小市場并成一個大市場,同時排斥了來自第三國的競爭對手,從而能夠為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的擴大提供一個更大更為廣闊的市場,使得某些部門或產業能夠擴大規模,進行橫向或縱向的專業化生產,減少平均單位成本,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2.加劇競爭,有利于改善市場結構。區域貿易合作,意味著對一些貿易壁壘或關稅壁壘的放棄,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某些國家保護的弱化或取消,參加競爭的企業增多,動搖某些產業的壟斷和寡頭市場結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的充分發揮作用。每一個成員國的企業為了生存將不得不設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管理和效率。
3.刺激投資。由于區域貿易合作總是存在一定的排他性或歧視性。以自由貿易為例,要享受區域內的優惠關稅,必須滿足區域內的原產地原則,因此為了充分享受原產地優惠待遇,區域內成員國會減少對非成員國的投資而增加對區域內的投資,而另一方面,非成員國為了繞開區域貿易壁壘,也會增加對區域內的投資,此外區域貿易合作,可以促進成員國之間產業或產品結構的優化,可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增加資本積累。
4.保證改革的進行。如果一項貿易自由化或國內改革的政策能提高該國的福利,但在缺乏區域貿易協定約束的情況下常常不能持久,因為政府經常面臨改變政策連貫性的誘因,比如說在經濟衰退或受到外部沖擊時,出于穩定經濟考慮或受到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等。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自由化政策或國內的改革很可能被逆轉,這將動搖政府政策的可信度。在存在外部約束的情況下,區域貿易協定能清晰地規定國內改革和一個適當的懲罰措施,從而能保證改革的進行。
5.對外信號的傳遞。來自區域貿易協定的另一個潛在收益是發信號。通過加入區域貿易協定這個行動向外界發出信號,使得外國投資者看到該國的政策新動向。這個信號可能是立場信號(即自由主義抑或是保守主義的政府);其次是經濟狀況的信號;區域貿易協定還可發出關于政府間關系的信號。
6、減少風險的機制。通過為至少一個成員國提供防范未來風險的保險,一個區域貿易協定能改善其成員國的福利。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一些協定中,特別是在既有大國又有小國的協定中,較小的國家愿意以較差的條件加入協定。保險收益發生在防止貿易伙伴實行貿易保護、防止在世界的貿易戰中受損、取得更有利的條款保障以及能吸引更多的投資等方面。
7、增加議價的能力。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的國家可以增加它們對第三方的議價能力。如果這些國家結合起來比單獨行動有更大的議價能力,如果區域貿易協定將減少達成最佳協議時的交易成本,那么討價還價說能夠成立。這項解釋對于一個關稅同盟,比起對于一個自由貿易區來說更有說服力。
8、協調一致機制。對于自由貿易協定的另一項政治經濟解釋是,它們能把那些從自由貿易中獲益的人組織起來,使其協調行動。我們知道,來自貿易自由化的收益和損失的感知是不同的。收益相當分散、不確定、也需要更長期才能覺察,然而,受到了多少損失可立即觀察得到。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支持自由貿易的人比起那些反對的人更加難以協調一致。在地區的而非全球自由貿易的背景下,由于較易確定誰將從自由貿易中獲益,所以能夠動員支持自由貿易的力量。所以,區域貿易協定可以起到協調機制的作用。
三、我國推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對策
如今雙邊FTA在全球各個國家的蓬勃發展,說明了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經開始認識到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脫離了世界經濟的大環境是難以實現的。但是要想一下子使得各國都能夠加入到一個大一統的經濟全球化中去,這對于現實——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十分懸殊的現狀——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當兩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聯系因為相對較為緊密時,則易于形成較為合理的協作體系,締結雙邊FTA的遇到的障礙少,見效快。已締結的FTA的成功實踐所帶來的示范效應等,都促使了雙邊FTA的發展,這也符合當今漸進式發展的趨勢。我國在應對這一發展潮流時,應該有明確的方針和對策。
第一,要順應潮流,積極參與。雙邊FTA的實踐表明,在雙邊FTA發展進程中,只有積極主動參與,才能在雙邊FTA中獲得或維護相關利益。游離于雙邊FTA之外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以至影響到國內經濟的發展。從實踐來講,通過參與雙邊FTA,一方面可以使中國的產品以更加優惠的貿易條件進入對方市場,從而拓寬出口渠道,分散市場風險,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據東盟秘書處分析,如果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可以使東盟向中國的出口增加48%,使東盟的GDP增加0.9個百分點;使中國向東盟的出口增加55%,使中國的GDP增加0.2個百分點。這顯然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尤其是中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雙邊FTA談判的啟動,使我國能以更優惠的條件,投資這兩個國家。這對于我國紡織品利用原產地規則來規避歐美等國的保障措施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要立足民族,強調共贏。所謂立足民族,就是要充分認識到經濟民族主義對本國經濟安全的考慮,在保證本國經濟安全的前提下,融入全球化。特別在經濟領域,我們應該認識到,合作開放共贏是主流,安全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對東亞建立左右貿易區的各種實證分析可知,如果中、日、韓三國能建立自由貿易區,其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是極其巨大的。但是,東亞地區的,中、日、韓三國都是民族性很強的國家,因此我國要以開放的姿態,主張“開放型的民族主義”,避免因為政治上分歧而影響到經濟上利益,積極推動東亞的FTA中去,才是我國在新世紀的正確選擇。
第三,要突出重點,為我所用。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結構還基本以出口制造業的產品為主,服務業的出口比較少。這就決定了我國在近期的發展中,最需要的是資源和技術。因而我國需要與一些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能源與礦產資源的合作,進行雙邊FTA的磋商是一種良好的選擇。我國與智利的談判是一個良好開端,智利是全球著名的銅礦生產國。另外與GCC(海灣波斯灣沿岸國家合作委員會)的經貿發展空間也不能小覷,這對于解決我國能源的問題具有深遠的意義。另外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方面是相對落后的,我國則需要與一些發達國家或者新興工業化國家進行合作,實現跨越式發展。東亞三國中的日本與韓國,都是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特別是與日本間,擱置傳統上民族感情的些許不信任,認識兩國經貿合作的廣闊空間,對于我國產業的進步是受益匪淺的。
綜上所述,當雙邊自由貿易作為當前世界經濟領域中一種新的全球性潮流,已成為不可扭轉的發展趨勢時,我國應審時度勢、緊緊跟上這股潮流,為我國謀取一個更為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