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以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初還只有30多億美元的水平,到2004年達到620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20倍,截止到2004年的我國利用FDI的存量已遠超5000 億,占到整個發展中國家吸引FDI 總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大量的FDI涌入和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如何,則是近些年來經濟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對這一問題透徹的分析無疑有助于我國政府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達到有效利用FDI,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目的。
一、 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一)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解釋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早期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的研究強調,FDI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東道國經濟的資本積累作用,如錢納里(Chenery)和斯勞特(Strout)(1966)的“雙缺口模型”理論是較具代表性理論,他們依據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分析和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儲蓄、投資、出口和進口四個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三種形式的約束:儲蓄約束(即國內儲蓄不足以支持投資的擴大)、外匯約束(即有限的外匯不足支持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進口)和吸收能力的約束(即缺乏必要的技術、企業家和管理人才而無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他們重點考察的是儲蓄約束和外匯約束,并且認為只有大力引進FDI,才能使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在既不削減國內投資和進口,又能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平衡。這就是“雙缺口模型”,這一理論是指導中國引進FDI的基礎理論。
以索羅(1957)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認為,從長期來看FDI影響產出增長的程度是有限的。在索羅的模型中,長期的增長只能是技術與知識提升的結果。沒有技術進步,國內和外國投資遞減的邊際收益最終將制約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和FDI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并沒有支持這一結論,主要原因在于新古典增長理論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的,所以,FDI就不能通過促進技術進步來影響東道國經濟增長。
(二)新經濟增長理論解釋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Romer(1986)和Lucas(1988)提出了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它是影響一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一國技術進步來源可分為自主創新和從外部引進、模仿及學習。巴格瓦迪(bhagwati,1978)認為外商直接投資作為國內總資本的一部分對本國經濟總量有重要影響。因為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在質量上區別于國內資本,它比國內資本有更高的效率,隱含更多的先進技術成份,外商直接投資成為國際技術擴散的重要渠道。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傳遞生產知識和管理技術,使得其具有一個區別于其他形式的利用外資的顯著特點,因此,外商直接投資隱含的技能和技術提高了東道國資本存量的邊際生產力,加速了經濟增長。
二、 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外學者對FDI和東道國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大致有三種結果:一是FDI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而經濟增長不是吸引FDI的原因;二是經濟增長是吸引FDI的原因,FDI對一國經濟沒有明顯的正面影響,甚至還對東道國產生負面影響;三是FDI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一)外商直接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原因
Kueh(1992)討論了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國內投資、工業產出和出口的影響,發現外商投資對總資本形成做出了很大貢獻。Jansen(1995)對泰國的研究中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私人投資水平和出口有著顯著正面影響,并通過新技術的引入提高當地經濟效率,由此帶來了較高的經濟增長。Chen(1995)等人發現在中國FDI不僅與經濟增長正相關,還與固定資產總量正相關。DeMe11o(1997)從三方面對一國吸收FDI為何能促進經濟增長作了詳細的解釋,首先通過吸收FDI可加快東道國的資本積累,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其次,FDI是促進國內人力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源泉;三是FDI是技術知識外溢的一個重要渠道。Sun(1998)通過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出外商直接投資是導致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和西部地區間經濟增長差異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DeMello(1999)發現無論東道國在技術狀況上處于一個領先者還是跟隨者的位置,FDI對于產出的增長率都有積極影響。and Durham (2004)研究發現只有那些金融發展很好的國家FDI才能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獲益。Laura Alfaro等人(2004)利用1975-1998年的跨國數據,分析得出具有完美金融市場的國家從FDI中獲益更多的結論,并提出了計算FDI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凈效應的方法。
鄧海濱、廖進中(2004)試圖借鑒Marwahk Tavaknli.A(2004)的模型,利用我國1982-2003年間的有關經濟數據,運用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從實證角度考察進口,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曹秋菊(2005)運用FDI和GDP之間的計量回歸方程來分析FDI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她認為利用FDI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途徑:一是產生資本效應;二是通過“技術溢出效應”間接提高了相關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三是產生貿易效應。許小平、孫鐵軍(2005)都以武漢為研究視角采用了協整分析法和因果關系分析法探討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檢驗出前者是后者的單向因果關系,因此,FDI促進了武漢市經濟增長。李志輝(2006)利用1983-2004的實際GDP和實際FDI的數據研究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因果關系,認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和實際FDI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即兩者之間不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也不存在共同的增長趨勢,說明從長期來看,并非經濟增長越快,就越能吸引FDI。董樂和何苗(2006)運用計量經濟模型考察了影響湖北省引入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發現國內投資與外商直接投資對湖北省的經濟增長都有顯著的影響,其中,FDI主要通過短期需求拉動和長期均衡效應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
(二) 經濟增長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原因
一些學者認為由于技術差距的存在,使得FDI在東道國的技術溢出效應幾乎為零,而且,FDI對國內投資產生替代效應,從而不利于東道國經濟增長。例如,Salz論證發展中國家FDI與經濟增長存在著負相關關系。Kholdy(1995)通過Granger檢驗發現經濟增長是導致FDI流入的原因之一,反之則不成立。Easterly認為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會阻礙國內投資。當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收益差距很大時,引進外資反而會阻礙經濟增長。Carkovic and Levine(2002)利用GMM估計模型并沒有發現可靠的證據說明FDI能促進經濟增長;Choe(2003)研究發現FDI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是單向的,經濟增長能夠導致FDI,但很少有證據證明FDI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經濟增長是吸引FDI的原因,而FDI對一國經濟沒有明顯的正相關的關系。陳繼海根據全國1990~2001的數據,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得出實際GDP增長率是實際FDI增長的原因,反之則不成立。李占風、駱振心(2005)分別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索羅-斯旺模型對湖北省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資額對湖北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
(三) 經濟增長和外商直接投資互為因果關系
Zhang (2001) and Choe (2003)分析FDI和經濟增長間的因果關系,相互促進,Zhang通過協整分析和格蘭杰檢驗對11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研究發現在五個東道國里FDI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作用,并且,東道國的貿易主權和宏觀經濟穩定對FDI有很重要作用。
劉曉廣、楊昊晰(2006)采用了1981~2004年中國實際GDP和我國實際利用FDI的數據,運用GCT和格蘭杰因果檢驗計量等方法,分析了對中國經濟波動所產生的影響得到FDI和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二者在變化趨向上是一致的,但在變化的幅度和變化的節拍上有一定的差異。董慶生利用1984~2001年我國GDP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率數據,運用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在確認兩者存在協整關系的前提下,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得到兩者互為因果的結論。蕭政和沈艷運用中國和其他23個發展中國家總量時間序列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國內生產總值與外國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
三、 研究現狀評述
學者通過對FDI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制定經濟增長和吸引FDI的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不過,也應清楚地看到其研究是有局限性。因為不論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還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從外生或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了FDI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但沒有探討東道國經濟對FDI的影響,因此,20世紀90年代不少學者用實證分析方法來研究FDI與東道國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且,不同學者得出了不同的觀點。這是因為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FDI與東道國經濟增長的關系,只能在假定很多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來研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方面是因為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具有層次性,而且,各國的吸引FDI和經濟增長情況也不盡相同。另一方面是因為學者多半是建立簡單的線性回歸模型,模型過于粗略、籠統并且缺乏解釋力,而且不同的檢驗方法得出的結果也截然不同。另外,大多數學者從總量上來分析FDI與東道國經濟增長的關系,很少有學者來研究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以及他們間相互制約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