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又見加息之辯
2007年1月25日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06年主要宏觀經濟數據出乎市場預期,引發了專家對宏觀經濟趨勢和政策取向的不同看法。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認為,GDP比原來預計的高一些,原因是國家統計局對前三季度的數據進行了修正,其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比人們預想的要高。
針對2006年CPI數據,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已到了加息的時候。因為目前中國的存款利率扣除稅收后只有2%左右,實際利率嚴重為負。這會帶來諸如鼓勵低回報投資、增大銀行風險、催生資產價格泡沫、拉大貧富差距等問題,對于產業結構調整、資本市場發展乃至整體國民經濟都是非常不利的。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則認為,2006年12月CPI的漲幅(2.8%)遠超過此前預期,主要原因是糧食價格上漲,而糧食價格上漲并沒有可持續性;另外,不斷加快的人民幣升值步伐對通貨膨脹會產生抑制作用。CPI走勢已進入下降過程,因此,現在并沒有加息的必要。而且,加息會適得其反,債券和股票在短暫調整后仍會大漲。他同時指出,宏觀經濟政策從戰略上應該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適當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從技術操作上可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增強商業銀行的穩健性。
(全文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金融
中國金融的核心問題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 何小鋒
研究報告“經濟增長中的金融因素:
經驗與改革方向”
2007年1月26日
實證研究顯示,不同于經典金融發展理論的結論,中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關系。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的發展有其獨特的傳導機制,那就是支持國有企業的政府控制性金融。這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實質,也是導致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不起作用的原因。
中國的政府控制性金融使得所有的風險都集中在金融體系上,而政府財政的隱性擔保使得這種風險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未能充分暴露。一旦政府財政不能為這些風險擔保,則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甚至整體的社會危機。
緩解金融風險和金融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成功是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金融改革應排在國有企業改革之后。在國有企業改革完成前,繼續維持支持國有企業的政府控制性金融,是目前中國改革的次優選擇。近年中國金融改革和國企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不應估計過高,更不應由此不切實際地急促進行金融改革。
(參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外匯
人民幣低估問題被高估
美國加州大學圣塔克魯茲分校
經濟系教授 張賢旺等
“The Overvaluation of Renminbi Undervaluation”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論文 2007年1月
如果不討論哪種匯率制度更加有效,而僅僅定量地找出均衡實際匯率,可以發現,人民幣的均衡匯率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目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其均衡真實匯率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從而“人民幣被低估”的說法在統計意義上并不顯著。
當然,由于統計方法的局限,這并不意味著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水平是恰當的。但或許,一直以來人們對人民幣匯率的失調程度都估計過高。因此,較為穩健和謹慎的匯率政策對中國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要解決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問題,更需要美國等其他國家做出適當的政策調整。
宏觀
中國經濟在正途
雷曼兄弟公司“全球經濟展望報告”
2007年1月31日
中國改革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社會福利體系的改善會增強消費者信心并減少預防性儲蓄;另一方面,政府將在社會福利和環境保護上進一步增加支出;同時,良好的財政狀況也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07年,中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的組合將變得更加均衡,預計消費將為增長做出更多貢獻,經濟增長的質量可望提高。
巨額貿易順差依然是中國2007年面臨的主要挑戰。但順差額可能減少,原因在于,首先,政府已采取各種措施,如征收出口稅等;其次,政府在社會保障、能源定價及環保方面的改革將增加企業成本,減弱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第三,全球經濟減速可能減少出口需求;最后,人民幣將進一步升值。
預計2007年中國真實GDP增長率會放緩至9.6%,人民幣兌美元匯率2007年末將達到7.50,而央行將加息27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