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經濟學的哲學》,(美)丹尼爾·豪斯曼編,丁建峰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1月第一版
關于經濟學方法論,經濟系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你應當關注你的經濟學研究,而不是經濟學研究方法。其實,這一觀點應重新表述為:你可以不關注你的研究方法而成為優秀的經濟學家,雖然恰好是因為方法正確,你才成為優秀的經濟學家。
進入新世紀以來,不論人們是否喜歡,經濟學的趨勢已經很明朗,那就是更加關注方法論,同時更傾向于回歸古典。因此,如果你的經濟學文憑是上世紀頒發的,并且你已經有了危機感,那么,讀這部作品將是一個不壞的選擇。
例如,書中豪斯曼的一篇短文,對弗里德曼著名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做出了批評與辯解,或可幫助我們理解有關論爭。首先,弗里德曼的核心觀點“假設的現實性與對科學理論的評估無關”,豪斯曼認為是無理的。其次,弗里德曼看似極端的言論中又有合理的成份——“我們是否接受一項理論,取決于它是否好用,而不取決于它是否真實”。由芝加哥學派的思想史我們知道,這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對經濟學的影響。
《歐洲思想史》,(奧地利)弗里德里希·希爾著,趙復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這是一部思想史經典名著。趙復三先生大約于1990年開始翻譯此書,1995年完成初稿,2002年“第六次校勘”,2003年交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又三年后,才以簡體字在內地出版。種種坎坷,或許可以與原著手稿先后兩度被納粹德國及蘇聯沒收的際遇相照應。
從經濟思想角度看,經濟學的古典時期,也就是蘇格蘭啟蒙思想發端與成熟的時期;斯密手稿的絕大部分,不是關于經濟學的,而是關于神學、修辭學(邏輯)、道德哲學和自然哲學的。希爾教授的這部著作,恰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蘇格蘭啟蒙思想的歐洲背景。
知識與情趣
《隨機致富的傻瓜》,(美)納西姆·塔勒布著,盛逢時譯,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它的文字帶著精神貴族特有的厭倦情緒,讓人想到普魯斯特或昆德拉。另一方面,作者又躋身于華爾街成功人士之列,至少,他可以只工作5%的時間就享受豐裕社會提供給上流人士的生活。
這本書對2007年打算進入中國股市淘金的那些人特別重要。作者的觀點被概括為中譯本的書名——“隨機致富的傻瓜”,英文原名直譯是“被隨機性愚弄的人們”。不過,這一次我們很贊同中譯書名。例如,2006年買基金發了財的人們,可千萬別覺得是因為你比別人聰明,從而你2007年仍可發財。反正,如果你正要購買基金,我們強烈建議你先讀讀這本小冊子。至少,讓你自己更悲觀一些,才會有一個比較高興的2007年。
《對沖基金風云錄》,(美)巴頓·比格斯著,張樺、王小青譯,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這本書講述的,完全是作者親身經歷的情境和由此激發的思想。在這些文字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對沖基金的諸種合理性與非理性。
關于對沖基金非理性已有太多論述,此處不贅;合理性呢?在比格斯的許多人物特寫中,有一段大意是說,天生抑郁性格的人特別適合運作對沖基金。因為他們不相信任何股票或企業的價值還沒有被高估,他們在別人看到價值的地方看到的是泡沫。因此,他們買了一種股票之后,如果不買該股票的“售出期權”,或賣出該股票的“認購期權”,就無法安然入睡。
《老錢:富人的精神起源》,(美)尼爾森·奧爾德里奇著,范麗雅譯,重慶出版集團2007年1月第一版
與中國改革的其他方面一樣,在出版業中也是“因人設事”比“因事設人”更富于成果。由于“華章同人”的策劃,重慶出版社近年來引發了專業人士關注。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富貴人家的成員——他的曾祖父、參議員奧爾德里奇,當年被稱為摩根家族與洛克菲勒家族的“立法督導員”(即政治代言人),其個人財富至參議員后期已達1500萬美元。
從林毓生先生那里得知,“老富貴人家”英文是“old rich”。此處恰好對應著書名“old money”,所以,“老錢”是很貼切的翻譯。不過,副標題“富人的精神起源”原書是沒有的,英文副標題或可直譯為“美國的財富神話”。當然,如此直譯缺乏魅力,而且不能表達作者試圖傳達的那種精神探索。不論如何,這本書值得收藏。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