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股價和估值的上漲沒有未來基本面因素的進一步支撐,就會引發泡沫的產生和破裂,而過度的資金流入會加快這個過程
中國股市在2006年剛剛步入上升通道,現在言及泡沫威脅似乎太早,但泡沫的諸多表征已經不期而至。
過去幾個月中,市場出現了一些泡沫時代的典型特征:股票價格上漲迅猛,股指連續三個月實現了雙位數增長;業績預期的改善落后于股價上漲,導致了市場估值水平不斷抬高;投資者對股價持續上升抱有很高期望,但更多是基于流動性推動的判斷;上市公司資產運作頻繁,但投資紀律松散;家庭儲蓄率開始降低,資金結構日益短期化;媒體與大眾高度關注股市,“全民皆股”傾向開始出現。
當然,上述現象還沒有到惡化的程度,但如果任其發展,泡沫化的傾向會日趨嚴重,從而引發大幅度的市場調整。
業績增長與股價上漲是否匹配是我們判別泡沫的首要因素。泡沫首先表現為一段時間內價格快速上漲。然而,價格快速上漲并不意味著必然引起泡沫,因為起初的價格可能過低。但是,如果后續業績增長趕不上價格上漲,導致估值超越合理水平,就要懷疑是否有泡沫成分的存在。
自2005年中期股權分置改革開始后,中國股市經歷了恢復性上漲,市場估值逐步恢復到了基本合理的水平。但近期的股價卻出現了脫離基本面的加速上揚。
以中信標普300指數為例,自2006年12月以來上漲了45%,而同期分析師對中信標普300指數2006年的盈利增長預測僅從28.8%提升到32.6%,指數的靜態PE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由25.8倍暴漲到37.3倍。即使考慮到2007年的業績增長提高到26.8%,中信標普300指數的動態PE也已高達28倍。結合中國股票當前的ROE水平,這樣的估值不算便宜。
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估值比較是我們診斷泡沫的又一因素。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套利機制建立起來。這曾經是推動2006年股市上漲的重要因素,當時股市處于相對低估的狀態,從而吸引了大量實體經濟中的資金進入股市。不過,近期股價的過快上漲導致了股票市場估值的“矯枉過正”。
或許借用托賓Q值更能說明問題。所謂托賓Q值,是指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公司資產的重置價值之比。長期來看,股市與實體經濟之間套利均衡情況下,托賓Q值應該等于1。盡管現在缺乏對重置成本的精確計算,但托賓Q值遠遠大于1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從上市公司的資產運作行為上可以反推出這一點,當前,大批上市公司熱衷于資產注入和定向增發(特別是針對大股東),就是因為大股東們看到了市場會給予更高的市值回報,這就是對過高資產價格信號做出反應的例子。
另外一個相反的例子是,正是因為當前股市估值偏高,很多不以掌握控股權為目的的“小非”股東(非流通股股東中持股較少者,一般在5%以下),開始加大他們在股票市場上的減持力度。最近兩個月的減持數據顯示,“小非”的套現金額不斷放大。 既然股權分置打通了股市與實體經濟的通道,在股市上高位減持套利也是理性選擇。
投資者的行為模式同樣是我們甄別泡沫的重要指標。上證指數在2006年的11、12月分別上漲14.22%和27.45%,顯著的賺錢效應吸引場外資金蜂擁入市,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股東新開戶數出現爆炸性增長,達到163萬戶和270萬戶,遠遠高于以往每月17萬戶的平均水平。另外,盡管新基金發行暫停,原有基金的持續營銷仍是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新股民和新基民。由于新入場的投資者很多并不具備所需的專業知識,他們給市場帶來大量資金的同時,從眾心理下的頻繁交易行為也加大了市場的波動,2007年1月以來上證指數換手率已高達91%。從國際經驗看,資金推動型的交易量放大和投資情緒的喧囂,往往伴隨著泡沫。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僅僅是股指上漲并不足以引發對泡沫的擔憂,去年前三個季度股指上漲和上市公司業績不斷改善是同步的;估值水平的高低也不是引發對泡沫擔憂的理由,隨著業績和經營的改善估值水平可以不斷提高。但如果股價和估值的上漲沒有未來基本面因素的進一步支撐,就會引發泡沫的產生和破裂,而過度的資金流入會加快這個過程。近期股指波動性放大,市場對各類消息(如加息等)的過度敏感,都反映了股指脫離基本面的脆弱性。
從投資的角度看,股票投資者應該觀察股權風險溢價的變化。這是判斷市場泡沫與否的重要指標。在泡沫膨脹時期,股權風險溢價降低,這時就應該降低股票頭寸。而在股票的頭寸選擇當中,建議應該將更多的頭寸從高波動行業(板塊)向低波動的目標轉移,這是規避泡沫沖擊的很好辦法。當前,交通運輸、電力板塊和有業績支撐的股票都是值得關注的品種。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和股票銷售交易部行政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