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是樹立正確理念
(《財經》2007年第2期“轉變改革范式”)
踏入“深水區”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到了需要對改革理念重新思考和正確定位的關鍵時刻。熱衷于設立機構、分拆機構和撤銷機構的往復循環,很有可能不僅無助于實現人們最初想要達到的目標,甚至還會為今后繼續推動改革埋下隱患。
首先,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一直堅持市場化取向,總體方向并沒有太多爭議。那么,為什么在進行改革方案設計和具體政策實施時,又總是陷入“機構改革陷阱”?說到底,還是人們對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及其他支持性制度缺乏基本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沒有建立正確的理念,最壞的結果是產生“壞制度的路徑依賴”,大大增加以后建立好制度的成本。
其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恐怕是一個永遠要爭論下去的話題。但就金融市場而言,一旦政府不合理的干預或其他政策措施扭曲了市場機制,就將給整個國民經濟造成極大的效率損失。因此,無論是金融監管、立法保障還是機構變動,改革的出發點都應該是有利于提高市場效率,有助于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同時為市場機制的良性運行提供基礎性的制度保障。
第三,迷戀機構改革的弊端還在于,帶有很強政府色彩的各類機構可能讓決策者覺得放心,以為這樣的機構政府就可以嚴格掌控。其實,官僚機構或準官僚機構從來就要追求部門利益或自身權力的最大化(這是其“理性選擇”),讓它們去追求國家利益、宏觀利益和戰略利益無異于緣木求魚。對此,決策者要有清醒的認識。
北京 張安
建“三板市場”需制度創新
(《財經》2007年第2期“搭建‘三板’”)
醞釀許久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三板市場”,即將走出推出前的懵懂期。“三板市場”這次真的要來了,但仍有些許問題需要解決,譬如市場定位、法律規制等。
對此,管理層已有了清醒認識。但就披露出來的未來“三板市場”的監管思路看,仍然會在結合既有交易所監管體制基礎上,沿襲香港和美國的做法,以打造運轉有力的“轉板”機制為主,同時,順便為風險投資等創業資本提供退出通道。
應該說,監管層的上述思路,不失為解決既有問題的可行之道;問題在于,無論是“三板市場”為相關風險資本提供退出機制,還是為相關公司提供轉板機制,如果嚴格按照國際慣例或既往做法,都很難同時避開合法的交易所體制(含產權交易所)和非法的“一級半”市場對它的掣肘,而這無疑需要通過相應的制度創新或創意來解決。
具體來說,中國的“三板市場”可以對美國的做法和香港“創業板”的做法進行折衷,同時根據國情,適當強化“三板市場”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上板”標準做簡化處理;譬如只要求有完善的財務報表和合法的企業存續履歷即可(充其量可再要求律師等專業中介機構舉薦),其他以此精神進行相應制度創新。
北京 李季先
農村金融改革成功之道
(《財經》2007年第1期“熱議農村金融新政”)
中國特色的政府、銀行、農村的三者間的復雜難解的關系,注定了農村金融改革路途的艱辛和漫長。
——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既是農村金融改革的根本前提,又是最終目的。
必須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經濟,使這些存貸款需求轉變為市場接受的金融需求,才能吸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進入,進而帶來充分的競爭和經營的低成本。這樣一來,網點覆蓋面小、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都將不復存在。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經營放開同樣重要。
由于中國的現狀,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說是中國農村金融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但是,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還要盡量少地干預各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政府只需成為“守夜人”,而非管理者。
——農村地區銀行性金融機構要強化內部監管,注重公司治理。
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即使是在農村地區,嚴格的內部監管都是穩健經營的最根本保證。
北京 孫婷
打通“A+H”只是一小步
(《財經》2007年2期“打通‘A+H’暢想”)
盡管我們可以理性地認為,“A+H”的打通還處于討論、研究的階段,甚至談不上擺到議事日程上,但即使真有一天“A+H”得以實現,它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建立與健全,仍只是一小步而已。
一般來說,普通投資者最大的痛苦和不平,并不是與外國投資者支付同樣股票的價格不一致,而在于實際可選的投資渠道非常有限。
“A+H”的打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示范效應的角度來平衡A股市場與H股市場的價格差;但是,對于投資渠道的拓展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對于二級市場盤子的擴大,也只能是有限的那些H股部分。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A+H”打通,將得以平抑A股市場上的投機之風,還是將提升H股市場乃至整個香港證券市場上的投機偏好?
其實,也許并不能排除投機風氣相互傳染的可能性。畢竟,對于內地投資渠道有限的資金而言,當前的證券市場,仍然是最具有流動性且進入門檻較低的投資與投機渠道。
打通“A+H”,僅以趨同A股和H股市場這一目標而言,應當是可以實現的。但帶動H股一起脫離國際資本市場的定價體系,也存在可能性。打通“A+H”固然需要繼續討論甚至盡快去實踐,中國資本市場的其他改革也同樣刻不容緩。
杭州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