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專家看來,券商在自營、委托理財方面仍存在著諸多風險
上一輪的券商危機中,券商的“墳墓”是違規自營和委托理財,以及自營和委托理財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內部交易。
現在,券商對自營和新委托理財——集合委托理財要顯得謹慎得多。根據天相投資對48家券商2006年財務數據的統計,兩者在券商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起來不到三分之一。在創新類券商中,自營證券差價收入在營業收入中所占比重為27.63%;受托投資管理收益在營業收入中所占比重僅為2.67%;投資收益與營業收入的比率為10.38%。
按照監管要求,券商自營規模不能超過凈資產的80%。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自營比較進取的券商比比皆是。廣發證券2006年底自營規模25億元,已接近監管上限。中信證券2005年自營24.6億元,2006年9月底便已激增到65億元。
相較于用凈資本來直接約束的自營業務,監管當局對放開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新委托理財更為小心,目前只有創新類券商才可獲批資產管理業務。“事實上,券商對于大客戶的信用還沒有完全恢復。”證監會一位官員稱。
據統計,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從2005年3月光大證券成立的第一只理財產品——“光大陽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到2006年12月底完成募集的“國都1號”,已經有14家券商設立了22個集合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近300億元。
比如,在業內以投資見長的東方證券,2006年自營收入排名第一,達到8.3億元;委托資產管理收入2.35億元,兩項加起來占總收入的57%。2005年6月,東方證券發行了“東方紅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東方證券提出以自有資金認購計劃的10%并優先承擔損失,雖然免收管理費,但在投資者獲得2.25%的基本收益后可以累進提取業績報酬。2006年,東方證券以23億元的受托資產規模,獲得凈利2億元多。
在業內專家看來,券商在自營、委托理財方面仍存在著諸多風險。
首先,如何在同一家券商的自營和資產管理之間建立“防火墻”,仍然缺乏細致的規定和相應的監管措施。2006年7月開始征求意見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要求計劃管理人應當指定專門部門負責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明確托管機構,并建立嚴格的業務“防火墻”制度,前臺業務運作與后臺管理支持應當分離,但這一實施細則至今尚未正式頒布。
其次,券商資產管理的私募性質并沒有被嚴格定義。雖然當前規定了券商不能用公開的廣告辦法做推廣,但并未對真正能辨識風險、承擔風險的合格投資者提出定義。
事實上,美國證監會即對私募產品的合格投資人有嚴格的規定。中國銀監會前不久制定的《資金類集合信托管理辦法》和《信托公司管理辦法》對此進行了參考。
該辦法定義的合格投資人是:“投資一個資金信托計劃的最低金額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或個人資產凈值或夫妻資產凈值(除自用不動產)總計在其認購時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財產證明的自然人;個人收入在最近兩年內的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人民幣或者夫妻雙方合計收入在最近兩年內的每一年收入超過3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財產證明的自然人”。
相較之下,中國證監會對券商資產管理的規定,只有集合理財產品最低投資額10萬元和限定集合理財產品最低投資額5萬元。
有專家提醒,要當心市場再度轉入低潮時,“新委托理財”再度淪為券商的“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