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小年教授看來,政府對七大行業實行絕對控股的政策實際上是“國進民退”,這與“國退民進”的歷史趨勢相背。“國進民退”的恰當理由有兩條:“解決市場失靈”及“提供公共服務”。因此“國進民退”的行業一般應該是“民不愿進”行業,即虧損或微利行業。
可是,七大“國進民退”行業的目前大部分屬于高盈利行業。由此可見,政府其實進入了不該進入的行業。
為什么會這樣?許教授認為是官員自己“官進”的理性沖動。因此,他建議“官退民進”。我非常贊同這個分析,但有幾點補充:
——通過國家控股來管理某個企業及行業從歷史上看,是過時、落后的機制,只可作為過渡時期應急方案,但決不是長治久安之策。
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國家絕對控股意味著一方面國家對控股企業負債的無限責任,另一方面控股企業資產及利潤的持續流失;
第二,現代企業及資本市場制度完全可以做到國家不必絕對控股,但卻可以享受國有資產保值升值及國家經濟安全;
第三,國家絕對控股整個行業是高風險策略,一旦國有控股壟斷行業經營失敗將嚴重影響整個國民經濟,而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采用的多元化的所有權及以民營企業競爭為主的策略則有效降低了其國民經濟的系統風險。
——“官進”沖動非獨中國為然,在美國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亦復如是,只是這些國家有比較完善的制度對此進行約束。
事實上,這種沖動基本上是無法勸退的,它反映的并不是中國的官員特別貪,而是中國特別需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產權基礎設施,包括程序的合理性,過程的透明度,監管市場進入及維護公平競爭規則的市場制度,等等。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制度建設來規范及制約“官進”沖動,并將其引導到對社會及官員個人都有利的雙贏目標上來。
——在現階段,中國的政府及官員在為市場提供服務、改進監管水平及效果方面還有待提高,官員的收入有可能、也應該與改善后的有序市場中的從業人員齊頭并進。這是政府官員為市場提供服務的報酬,也是其失職的機會成本。
作者為清華-布魯金斯中心主任,兼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