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孕婦攝入大量的牛肉,可以降低親生子的精子數目。科研人員研究結果揭示,母親在懷孕期攝入大量的牛肉,每周7次以上,則生育的男嬰的精子數較低。當然,這一研究并未確定激素、農藥或動物中的其他的環境化學物質是直接致因。
在51名其母孕期攝入牛肉者中,近18%的精子計數屬于WHO劃定的“亞生育能力”。通過比較發現,孕期攝入牛肉較少的婦女比大量攝入牛肉者生育男嬰的精子濃度要高24%。只有5%的男嬰的精子計數屬于“亞生育能力”之列。
研究顯示,孕婦大量攝入牛肉可以改變子宮中男性胎兒的精子生成,尤其是在睪丸發育關鍵期的前3個月更是如此。雖然精子生長分為懷孕期、青春期和成年期,但精子質量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則是在母親的子宮內。
受試的男性均出生于1949~1983年期間,科研人員讓他們請自己的母親完成有關孕期飲食的問卷調查的填寫。由于大量化學添加劑的使用,做母親的在孕期很難避免牛肉制品中荷爾蒙殘留物的攝入。科研人員對孕婦所生男嬰精子運動的質量、濃度和其他特性進行了研究,隨后運用統計法把每個男嬰的精子質量與母親的飲食數據加以聯系。凡每天攝入牛肉超出一餐的母親被劃定為牛肉高消費群體,每周食用牛肉的平均次數劃定為4.3次。科研人員還檢測了母親對其他肉類,如豬肉、羊肉和小牛肉以及魚肉、雞肉、豆類食物和蔬菜的攝入情況,但沒有發現其生育男嬰的精子數和除牛肉之外的其他食物之間的明顯關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