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黃昏,垂垂老矣,卻眷念起“光棍年代”的稀疏往事,倒也別有情趣。
上世紀40年代初,我供職于四川自貢市中國銀行,共事者大多為鎮揚籍,閑來串門踏戶,少不得混上一頓半餐,其中有我從未吃過的爛面燒餅,那“香飛散而遠遍,行人失涎于下風”的美味,真讓我舔唇干咽,至今難以忘懷。
原來,爛面燒餅并非金餐玉饌,而是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鎮江家常點心。全家圍座,男女老少各捧火熱滾燙的清粥一碗,佐以煎得兩面金黃,隱約可見翠綠點點的爛面燒餅一張,管不得窗外朔風凜冽、冷雨敲窗,吃得稀哩呼嚕、鼻尖冒汗,那溫馨、甜美、祥和的氛圍,怎不叫我這個客居異鄉的光棍癡迷、神往?
為了迎接摘掉光棍帽子,為今后小家庭的餐桌增輝抹彩,就請教大嫂教我制作爛面燒餅的竅坎,承她慨允,約我明朝粉墨登場。
次晨我如約而至,大嫂已將一大堆青菜洗得干凈,我卷袖捋管,正要按照她的指點將菜切成拇指寬的大塊,大嫂卻為我講起“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吃爛面燒餅的故事。
她說:“板橋初到揚州,以賣書畫為生,奈因技藝差勁,生意冷落,凄苦度日。一天,好友趙翼來訪,他無可招待,就將現成的青菜切碎,和入厚面漿中,攤成爛面燒餅饗客。兩人望著窗外成熟的柿子在夕陽下,紅暈點點,嚼餅賞景,不禁鼓腹而歌起來:‘柿葉微霜千點紅,紗廚斜日透窗中;江南大好秋蔬菜,攤作燒餅好唱歌。’板橋攤爛面燒餅的這段佳話不脛而走,從揚州傳到鎮江,有人還將此餅稱作‘板橋餅’。后人對餅的烹制加以改進,現在的爛面燒餅,當然比鄭板橋做的要好吃多了。”
大嫂原是高中國語老師,鎮江淪陷前,為了逃避戰禍,溯江而上,輾轉來到自貢中國銀行,得與夫君團聚,難怪她滿腹經綸,能將這爛面燒餅的故事講得如此入木三分。
聽罷故事,大嫂已將切碎青菜在油鍋中煸炒出水,她盛起青菜,將成鹵的菜汁倒入已加水的面粉中,然后順時針方向使勁地將干粉調成厚面漿,接著她又麻利地將煸過的青菜倒入面漿中,調準口味,再將菜和面漿拌得均勻,立馬將面漿一勺勺地舀入已起煙的平底油鍋中,然后毫不慌忙地用勺將面漿一個個地壓扁成飯碗口大小的餅狀,經過幾個翻身,兩面飛金點翠的爛面燒餅就大功告成。聞風趕來嘗鮮的諸公怎禁得住餅香襲鼻?一個個饞相畢露,犟頸咽液,等不及大嫂裝盆入席,已經半路攔截,抓起一個就啃將起來,哪顧得“銀行先生”的斯文。
我終于會做爛面燒餅了,不僅會做青菜的,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還以魚茸、蝦茸、干貝乃至蟹粉作輔料,拌入加雞蛋攪拌而成的厚面漿中,攤成各種高檔次的爛面燒餅,它們為我這個小家庭餐桌增輝添彩,贏得至愛親朋們的褒揚。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曾經哀嘆自己“一事無成兩鬢斑”,而我活了85年,雖未成大器,卻僥幸有此小功,不禁骨頭一輕,自鳴得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