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花,揚州市花,屬忍冬科。花期為每年的4~5月,樹形優美,枝葉繁茂,花色素雅,具有獨特的觀賞效果。當其盛開時,潔白如玉,清香撲鼻,8朵白色的花朵擁簇著淡黃色的花蕊,顯得清秀淡約。
廣陵寒食天1,無霧又無煙。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莫喚游人住,游人困未眠。
——[唐]姚合《揚州春詞》
1廣陵:揚州的古稱。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說兩天),古代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不愿做官、最后被火燒死在綿山的晉國功臣介子推。
凡是讀過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的人,一定會對其中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因為揚州的春景實在是太美了,美得使人終身難忘。如果說李白的詩句對揚州春景還只是個籠統的概括和向往的話,那么姚合的《揚州春詞》三首,則具體而準確地再現了那里濃郁的地方風俗和鮮明的季節特色。除了上面選錄的第一首外,另兩首分別是:
滿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竹風輕履舄,花露膩衣裳。谷鳥鳴還艷,山夫到更狂。可憐游賞地,煬帝國傾亡。
江北煙光里,淮南勝事多。市持燭入,鄰里蕩船過。有地惟栽竹,無家不養鵝。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
說到揚州,首先為人稱道的是它所處的地理優勢。鮑照《蕪城賦》所謂“重江復關之,四會五達之莊”,就是說它有多條江河和大路在這里匯聚,是溝通四方的交通樞紐。這還是隋代以前的事情;到了隋代,煬帝鑿通大運河,又重開邗溝,使水道北與洛水相接,揚州更成了南北交通和水路轉運的中心。其次,揚州在歷史上又是一座極盛極衰、大喜大悲的城市。漢、魏、晉三代“全盛之日,車掛,人駕肩,廛撲地,歌吹沸天”;南朝宋時兩遭兵燹,變得一片荒蕪,面目全非。經過隋煬帝三次巡幸、大建宮苑和唐代的多年積累,揚州又成了富冠天下的大都會,中外商賈、學者云集,大明寺鑒真和尚的東渡日本,即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五代十國時它又多次遭到戰亂的嚴重破壞,入宋后雖有所恢復,但很快就被金占領,城市日見蕭條。元、明以來情況逐漸好轉。到了清兵大舉南下時,揚州又因史可法的英勇抗擊,在城攻陷后被大肆屠殺十天,震驚中外。此外,在清代畫壇出現的“揚州八怪”藝術流派,也是這座古城留給后代的最后一個深刻印象。因此可以說揚州曾經歷的繁榮和衰敗,同樣令人難忘,它的身世和個性都十分突出。
揚州在歷史上最早稱邗城,那是春秋末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修筑的;后又稱廣陵(始于戰國時楚國,后秦置縣,東漢置郡)、吳州(北周時改),隋開皇九年(589年)始名揚州。五代十國和明初,又分別稱江都府、維揚府。而它的另一個別稱蕪城,則來自鮑照的《蕪城賦》。
作為一座古老的歷史名城,揚州被寫入文學作品最早是漢代枚乘《七發》中的“廣陵觀濤”;后來為歷代文人艷慕和稱道的除了“煙花三月”的美景和“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南朝殷蕓《小說》)的享樂外,還有使唐代詩人杜牧贏得“薄幸名”的青樓,以及與其有關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明月夜”等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