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并不見得是一個特別的月份,不過,四月的神道節日特別多,由神道節日引起的宗教性風俗活動也特別多。其中除了四月八日的“浴佛節”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外,其余多為中國道教節日和節日活動。
蛇王生日
在動物世界中,蛇的樣子長得很古怪,而且許多蛇有毒。稍不留神被蛇咬了一口,輕則致殘,重則喪命,所以,現代人怕蛇,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說,而古人更怕蛇。《說文解字》中的“蛇”寫作“它”,“它”是一個象形文字,釋文是:
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尻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或從蟲。
這段文字大意是:“它”是一種蟲,所以“它”的字形像“蟲”而比“蟲”長。字形像彎曲而拖著長尾的“蟲”字。上古時代,草叢里有許多蛇,而人們又很怕蛇,于是人們相互問候時經常會講:“那里有沒有蛇?!”后來,“它”被加上“蟲”字旁而寫作“蛇”。
古人以被叫做“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依次排列的數記月,并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為“建子之月”。巳是地支數的第6個數,于是農歷的四月叫做“建巳之月”,也講做“蛇月”。《說文解字》中講:
巳,已也。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這段文字大意講:巳與已的意義相近。從冬至開始,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了,而夜間的時間一天比一天短了,到了四月份,陽氣已經升到頂點,而陰氣則已完全消失。大自然已草木郁郁,而動物也已到了發情期和生育期,蛇也不例外。所以,“巳”的字形是“蛇”的象形字,四月也是“蛇月”。可見,古人把蛇的生日定為四月是有他們的認識和理解的。
古人怕蛇,制造出一個“蛇王生日”并很恭敬地祭拜它,無非是祈禱蛇不要傷害人類。正如古人寫的“蛇王生日”詩所講:
日交蛇位麥登場,日紀蛇生驗雨。
更怪妖氛干正氣,叢祠香火拜蛇王。
據說,最初人們是把四月的第一個巳日作為“蛇王生日”的。此時,江南的春麥已經進入即將收割的季節,而晴好的天氣有利于麥子的收割,祭拜蛇王的目的就是祈禱天氣放晴,利于收割。這就是詩中所講的“日交蛇位麥登場,日紀蛇生驗雨”。蛇也是牛鬼蛇神,是害人的妖孽,后來祀蛇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蛇王看管好自己的部下們,不要干擾人類的生活,也就是詩中所講的:“更怪妖氛干正氣,叢祠香火拜蛇王。”
南方人有吃青蛙的習俗和愛好,于是又有一群以捕蛙為業的捕蛙人。錢希言《獪園》中講:
蛇王廟,在妻門外葑門,捕蛙者祭獻其中。旋廟廢,不知何年重建于妻門內,祭賽者不獨捕蛙船矣。
在自然界,蛇是蛙的天敵,蛙也是蛇的主要食物。江南民諺有“救仔田雞俄煞蛇”之說,捕蛙人大量捕殺青蛙,當然就損害了蛇的利益。所以,蛇王只是捕蛙人祭拜的神道,而到了后來,蛇王也成了道教神道之一。
神仙生日和神仙
據《史纂》中講:
神仙姓呂名巖,字洞賓。曾祖延之,浙東節度使。祖渭,禮部侍郎。父,海州刺史。唐貞元十四年(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舉進士不第,遇正陽真人鐘離子,得道。
呂洞賓是唐朝人,出身名門,但幾次考進士都落第。在心灰意懶之間遇上了正陽真人鐘離子,修煉得道,道號“純陽”,成為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也是中國道教中頗負盛名的仙人,民間講的“神仙”往往特指呂洞賓。
相傳,呂洞賓經常以衣著襤褸的乞丐形象混跡于民眾之中,人們如遇上仙人,得到仙人的仙氣和指點,有病者自愈,窮人也許會發大財。“陸稿薦”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呂洞賓又化作乞丐流落民間,時值大雪紛飛,氣候十分寒冷,呂洞賓幾次上門乞討,也幾次被人拒之門外。于是他只得在野外的草堆里挖了一個洞,將身體埋于草灰中,再把討飯用的瓢戴在頭頂上以抵擋雪飄。不過他仍自得其樂,不停哼著小調——“身埋草灰頭頂瓢,窮人自有窮人樂”。此時,附近一家叫“陸稿薦”的醬肉店老板正巧討債回來路過此地,見一乞丐埋在草灰之中,就請他到自己的小店中避雪驅寒。于是呂洞賓隨他到了屋里,只身躲到灶頭間。過了沒多久,老板聞到一股特有的肉香味,附近的居民也聞到從“陸稿薦”飄出的一股奇特、誘人的醬肉香,紛紛趕來看個究竟。當人們進入灶頭間后,發現就是這位乞丐將自己的腿伸到灶膛里當柴火燒,而香氣就是從這灶膛里飄出來的。乞丐見到有那么多人擁進灶頭間時,也突然之間消失了。人們突然間醒悟,這位乞丐就是呂洞賓的化身,而那位助人為樂的陸稿薦老板也因沾了仙氣而名氣大振,“陸稿薦”也成了江南醬肉鋪中的名店。
呂洞賓是民間敬重的神仙,而四月十四日又是神仙生日,江南民間這一天一定會制作一種代表“陰陽五行”的“五色糕”,叫做“神仙糕”。據說食“神仙糕”可以沾上神仙的仙氣,而規模稍大的城鎮的帽店也出售一種四周垂蘇蘇頭的“神仙帽”。百姓們頭戴“神仙帽”集中趕往當地的呂洞賓廟(一般叫做“純陽觀”),瞬間,廟前就形成了蜂擁而至的人群,叫做“劜神仙”(劜,今多寫作軋,即擁擠的意思)。人們認為,四月十四日神仙生日那天,呂洞賓一定會化作凡人來到這里,通過“神仙”一定會沾到仙人的仙氣。
有一本《園圃新書》中講:
四月十四日,俗傳神仙生日。芟千年舊葉,擲之通衢,令人踐踏,則新葉易生。吳人植之,以興萎占盛衰。造房者,連根葉置梁上,以為吉讖。結姻聘幣者,鉸繒娟肖其形,與吉祥草,及蔥、松四包,并列盆中。
文中提到的“千年”就是“萬年青”,《花鏡》:“萬年青,一名,闊葉叢生,深綠色,冬夏不萎。”“吉祥草”就是“松壽蘭”,也叫“觀音草”。農歷四月正時萬年青長勢最旺的季節,割去舊葉有利植物的生長,而“”音諧“瘟”,剪去千年舊葉就是“去瘟”、“驅瘟”的意思。
以上幾種“神仙生日”的風俗在上海早已銷聲匿跡,但在江南僻遠農村仍有流傳。不過,在上海老年人口中依舊能聽到“神仙”一詞,詞義與“軋鬧猛”相近。
藥王生日
四月廿八日則是“藥王生日”。中國古代的醫學很發達,也出現了許多名醫,于是各地的藥王也不一定是同一個人。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中講:“藥王廟,專祀扁鵲。四月二十八日,賀藥王生日。”扁鵲是戰國時著名醫學家,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成語“病入膏肓”即出自扁鵲的故事。
張仲景,名機。漢末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是中國治療傷寒癥的首創者。他是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于是華北一帶大多尊張仲景為藥王,并建有供張仲景的藥王廟。
孫思邈(581年~682年)是唐代醫學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精于婦科、兒科及其他各科。他是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一帶)人,所以陜西、山西一帶多尊他為藥王,這一帶的藥王廟規制也相當大。
道教著作《續神仙傳》則以為:“藥王姓韋名古,道號歸藏。西域天竺人。開元二十五年入京師。紗巾毳袍,杖履而行,腰系葫蘆數十,廣施藥餌,療人多效。帝召入宮,圖其形,賜號‘藥王’。”道教不受地域的約制,所以,不少地方的藥王廟確實供這位頭戴紗巾,身著袍子,手持拐杖,拖著鞋爿,腰里掛著“不知放什么藥”的葫蘆的外國人——韋古。
上海南市有一條叫“藥局弄”的小馬路,上海的“藥皇廟”就建在這條藥局弄,以后這里也是上海藥業同業公所機關所在地。據《上海藥業重修藥皇廟碑》中記述,“上海藥王廟,乾隆五十三年各藥業公議規條,捐助銀兩,以為恢廓廟貌之資”,顯然,上海藥王廟建立的年代比乾隆五十三年早得多;而藥王廟“前構戲臺,中營大殿,塑炎帝、神農氏圣像于中”,上海人尊的藥王是炎帝和神農氏。
醫學直接關系到人的健康,所以每逢四月二十八日藥王生日時,同業會在藥王廟召開一年一度的同業會議,稱之“藥王會”。各藥店也開展義診和施藥活動,暫時緩解窮苦病人的困難,這有一點像現在的3月5日“學雷鋒”,而百姓也會帶著供品、香燭上廟燒香,祈禱藥王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員的健康和平安。
在現代醫學的沖擊下,藥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各地的藥王廟和祭藥王活動已經衰落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