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河南山區,記得小時候,每年一到冬天,村里的老人們便不由自主地產生一些憂慮:老騾子老馬難過冬,他們用這句自嘲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冬天的恐懼和無奈。
事實也正是這樣,每年冬天,我們當地農村紅、白喜事最多:冬天是農閑,年輕人大多選擇這個時候結婚,人們稱之為紅喜事;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不少老人因抵抗力弱而患上呼吸道疾病,有些老人甚至發展成肺炎而去世;更有些老人,晚上睡覺時還好好的,第二天早晨竟手腳冰涼,原來老人已不知什么時候咽了氣。所以,冬天是老人死亡率最高的季節,農村將老人去世稱之為白喜事。
為什么冬季老人死亡率高呢?
一是呼吸系統疾病所致
隨著秋去冬來,氣溫也逐漸下降,當溫度下降到19℃以下時,人的生理系統便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如鼻孔內黏膜產生的黏液減少。鼻孔是呼吸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是靠黏液粘附空氣中的各種細菌和病毒的。黏液減少,鼻孔阻擋細菌、病毒的效率便降低,人便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另外,冷空氣還會導致氣管收縮,引起肺活量下降,肺活量一下降,隨空氣進入肺部的細菌、病毒便不易被排出,便會導致肺部發炎。由于老人抵抗力弱,再加條件所限,一旦感染肺炎,死亡率便很高。
二是心腦血管疾病所致
資料顯示,70%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血管內壁較厚,管腔狹窄,并有大量的脂類沉積和硬化斑塊。冬天,北風凜冽,冷空氣一刺激,血管便急劇收縮,導致血壓升高。高壓力的血流會沖落血管壁上的動脈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好像栓子一樣在血液中流動,如果流到冠狀動脈,便會在冠狀動脈內造成局部阻塞或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如果流向腦部,堵塞了某根血管,便會形成腦栓塞;如果高壓力的血流憋破了某根血管,便會造成腦溢血……所以,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病的人數達260萬人,而冬季則占全年死亡率的1/2。
三是心情不好所致
冬天,天氣陰冷灰暗,人的心情也會因此低沉憂郁。人體對寒冷的抵御能力和人的心情是有很大關系的。科學研究證實:當一個人心情愉快時,機體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膽堿,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以及臟器的代謝活動調節到最佳狀態,這時,人的免疫功能便會增強;如果一個人郁郁寡歡,情緒低落,其免疫功能也會處于低下狀態,細菌、病毒便會乘機攻破人體的免疫屏障,對人造成傷害。
所以,綜上所述,冬天對老人來說是個嚴酷的季節,如何幫老人安安全全度過冬天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1、保暖是安全過冬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兒女們要為老人們備好過冬的衣、被和棉鞋,出門要戴口罩,加穿棉衣、棉鞋。腿腳保暖尤為重要,“寒從腳上起”,腿腳暖和了身上才能暖和。
2、晚上睡覺前要用熱水燙腳。腳部離心臟較遠,血液到達困難,再加上老人血管狹窄,血液黏性大,血液通往腳部的量更小。所以,有的老人睡到半夜腳還是涼的,這對老人的睡眠、健康都不利,而老人晚上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既加快了血液循環,腳部也暖和了,不但能睡個好覺,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
3、老人晚上睡覺不要蓋太厚的被子。本來晚上睡覺就不喝水的,再加上身體本身還要消耗水分,血液便會變得黏稠。蓋厚被,過度熱,身體消耗的水分更多,這樣,血液便會更加黏稠,更容易出現血管方面的疾病。
4、清晨醒后不要立即起床,要在床上“賴”一會兒。經過一夜的睡眠,水分消耗很多,此時血液已經變得黏稠,流動緩慢,這時如果起床動作過快、過猛,極易出現事故。因此,“賴”會床,讓血液流動由慢到快有個過程,此時如果能喝杯水更好,因為喝下的水能迅速到達全身的各個角落,血液稀釋了,出現事故的概率也便降低了。
5、不要盲目進補。“冬天進補,春天打虎”,這對年輕人、中年人來說也許是這樣,但對老年人來說并不一定如此。羊肉、狗肉含鐵質多,老年人吃了可以抗寒,但羊肉、狗肉含的脂肪、膽固醇也多,容易使血液變稠,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老年人進補不能犯顧此失彼的錯誤。
6、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冬天老人手腳冰冷是由于血液流通不暢造成的,曬曬太陽,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此外,還要多聽聽音樂,音樂能夠愉悅人的心情,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科學家曾做過這方面的試驗:請一批自愿者觀看3個小時的相聲、小品,使他們開懷大笑,然后測試他們血液中抵御細菌、病毒的免疫細胞數量,結果都升高了,原來低于正常水平的人也恢復了正常。免疫功能一增強,疾病便會遠離你。
冬天雖然可怕,但只要準備充分,老人是能安安全全度過冬天的。北歐國家芬蘭就是個例子。在溫度處于18℃時,每當溫度下降1℃時,芬蘭人的死亡率只增加0.2%,倫敦人的死亡率則要增加1.4%,為什么?因為芬蘭人知道所處的位置靠近北極,冬天非常冷,所以,冬天到來之前便做好了準備。而倫敦氣候溫和,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適宜的氣候使他們麻痹大意,所以,死亡率反而比氣候嚴寒得多的芬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