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不知道,沿古絲綢之路,在新疆整整“跑”了20多天,從吐魯番到哈密,從阿克蘇到喀什,處處都是如詩如畫的美景,處處都是香甜可口的佳饌,尤其是那在城市、在鄉間處處可見的“馕”,既好吃,又耐放,給每個人留下深刻印象,幾乎成了旅途中形影不離的絕好主食。
馕大多以小麥粉或玉米面為主要原料,配以芝麻、雞蛋、酥油、洋蔥、牛奶、鹽、糖等佐料,根據自己喜愛的口味,也可適量加入切碎的鮮嫩羊肉,烤制成肉馕,其實也就是“烤包子”,外觀光澤油亮,面皮酥脆,香中帶咸,還有的加入了胡椒粉、孜然粉,越嚼越香,越嚼越有滋味。
馕的種類很多,即使在新疆,不同地區、不同場合,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大的幾十厘米,如鍋蓋,似臉盆,中間薄而脆,邊沿厚而軟,上面戳著圓形麻點、花紋,圖案一般十分美觀,每個最少要用1000克面粉,叫“艾曼克”,堪稱馕中之王,多為家庭食用;而小的卻只有茶杯大,叫做“亞格麗克突喀琪”,形狀如同輪胎,外沿厚約1厘米,中間有個洞,里邊放些羊脂、植物油,所以也稱小油馕,烤得金黃锃亮,香味襲人,吃起來又脆又酥,是喜慶節日招待客人的理想食品,同時,也是旅行在外的方便快餐。如果再與維吾爾飲食生活中特有的酸奶、沙棗湯、羊肉湯等泡起來吃,則更是獨具一格,妙不可言。
到維吾爾朋友家中做客,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每家幾乎都有一個專門用來烤馕的“圖奴爾”,俗稱“馕坑”,形如直立的壇子,口小肚大,高約1米,十分講究的是坑壁要選用硝堿和泥,圍著四周精心貼起,薄厚必須均勻,它直接關系到口感質量。貼厚了,烤出的馕會外糊里生;貼薄了,馕會變得干硬、難咽。使用之前,先在坑底用炭火將四周燒得很熱,再把搟好的面坯緊緊地貼在坑壁上,如果是薄馕,用不了幾分鐘就可烤熟。如果是加入其他面粉的厚馕或是肉馕,時間就要長些,而且需要加蓋。這樣周而復始,一次燒熱的烤爐,制作百十公斤馕不成問題。這種烤馕,由于含的水分較少,可存放多日,而油馕存放個把月都不會變質。即使干透,用水或飲料一泡,仍然不失原有風味。所以,不論是到茫茫戈壁,還是到繁華鬧市,出門在外,總少不了有馕相伴。
其實,馕的食用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通常與吃饅頭差不多。一般家庭用羊肉湯浸泡,條件好些的,早晨起來將奶子燒開,放入茶磚,成咖啡色奶茶泡馕吃,或是就著鮮美水果,則更有一番情趣。如果碰巧的話,遇上維吾爾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還會見到主婚人向新郎、新娘賜碗鹽水的同時,還備送一小塊馕,兩人同時將蘸著鹽水的馕大口大口吃下,以示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同甘共苦,永不變心。女兒回娘家或是從娘家回來,馕都是不可缺少的見面禮。一向熱情好客的維族朋友,每當佳客進門,首遞茶水,接著就會端上一大盆馕,親手掰開,請客人盡情享用。有時上面還要放些綢布、頭巾以及茶葉、方糖等,就顯得更加珍重。
追根溯源,馕的歷史已十分久遠。在自治區博物館內,陳列著吐魯番出土的唐代“胡餅”,也就是現代的馕,至今,少說也有一千多年了。
隨著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新疆美食早已在我國各地四處開花,作為獨具傳統風味的馕,也到處都能見到它那親切、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