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是吃素的”,這句話對上海人來說耳熟能詳,只要你在上海生活過,多多少少能領會此話的內涵。因而,誰也不會望文生義地從日常飲食習慣上去理解它。所以,“阿拉”們從來就對口出此言的“你我他”或沉默,或敢怒不敢言甚至避而遠之。他們心中十分清楚 ,能輕言此話者一定是個有“來頭”的朋友,有足夠的“葷”貨打底。
鄙人作為一個吃素者(此處的“素”, 絕對是指在飲食習慣上),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說來自己也算是吃文字飯的,卻至今也考證不出“老子不是吃素的”這句話究竟由何而來。始終想不通為什么上海灘那些林林總總的有點“來頭”的先生、小姐,為何動輒喜歡以“不是吃素的”來顯赫自己的能量。據國內外飲食營養學家的科學論證,恰恰是吃素者顯得更有“能耐”,食素者的肌肉耐力遠較食葷者為佳。古籍《大戴禮記》中記載:“食谷,智慧而巧”。孫中山先生亦曾稱贊素食“有肉料之功,無肉料之毒”。在歐美國家,則早已實現從動物性食物到植物性食物的轉變。因此,無論從飲食學還是社會學來說,把本事大或有能耐等歸結為“不是吃素的”,總讓人感到不可理喻。
文章寫到這里,我突然發覺自己太書生氣了,因為在現實生活里,“葷”確實是要比“素”顯得高貴。雞毛菜的價格怎能和蹄相比?卷心菜又如何抵得上豬肉?長期以來,在有意和無意之間,社會輿論評價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是否富裕,生活條件的好與壞,主要還是看其餐桌上是否經常有“肉”。如果是日日甚至頓頓開葷,則彼人或此家無疑是有能耐者。那么,人家撩開膀子,面對眾人,猛喝一聲:“老子不是吃素的”,絕對是理直氣壯。反之,你家若天天啃咸菜蘿卜干,那嗓子能亮得起來嗎?古籍《大戴禮記》中也有這樣的表述:“食肉,勇敢而悍。”若一分為二看,一切也就釋然了。
隨著飲食觀念的不斷發展,不知不覺中都市開始流行“素食文化”。“純凈天然素食”、“素食概念”等一個個時髦的新名詞逐漸滲透進了人們的飲食生活之中。其“蔓延”的速度之快,大有改“老子不是吃素的”為“老子是吃素的”之勢,令鄙人在欣喜之余也不免吃驚。某些論點論據,諸如 “能延壽,能減肥,能降血壓甚至還能抗癌”,頗有受寵若驚之感。但似乎這里也存有“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問題。其實,有一句話我是早已憋在肚里想說而一直不敢說。吃素、吃葷,本是每人的飲食習慣和喜好不同而已,一旦對其賦予點“象征意義”,那肯定會將人的思想和行為搞亂。就拿“老子不是吃素的”這話來說,一聽便可知說者是個淺薄、粗魯之輩。就算你或你家有本事、有能耐,也決不該口出狂言,蔑視廣大的吃素者,何況不吃素對自己的健康并非有利。
因而,從這點上說,鄙人要奉勸那些“不是吃素的”要多吃些素的,從而使自己的心態逐漸變得平和,舉止顯得更為文明。反過來,像我這類“專業吃素者”,在一片大好形勢下,頭腦亦要清醒,決不能趁機高呼起“老子是吃素的”口號,無疑也會落個笑柄。總之,吃葷,不必張狂,吃素,不必沮喪,一切隨緣,重要的在于保持一顆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