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滇中產糯米。糯米晚熟,秋天,所有的稻子都收割完了,惟獨這糯稻還葉片泛綠,賴在田里等待人們來收割。我們這里的糯米是一種稀有品種,叫大香糯,植株有一人多高,比其他稻谷高了一倍多,故易倒伏,產量也比其他稻谷低。但就因為晚熟了一個月,多吸收了滇中高原那強烈的紫外線和熱量,碾出的米粒,就像有陽光從中穿過,晶瑩剔透,煮熟后滿屋生香,吃著非常適口。據史書記載,滇中的糯米很有名氣,嘉靖年間是進京上貢皇帝的貢品。
糯米在我們滇中常用來做三種美食:一、糍粑。糍粑是冬至那天吃的節令食品,我們把這一天叫做“過冬”。做法是將糯米浸泡后在甑子里蒸熟,趁熱在碓里舂黏舂爛,做成大小不等的糍粑。如果是用一般飯米舂出來的,就叫餌塊。糯米含支鏈淀粉,易糊化,做成糍粑后黏性很好,在火炭上烤一下就可以拉出很長的絲來,拿來蘸蜂蜜或鹵腐吃,味道十分香醇,就是不易消化,小孩子吃多了,常致隔食。二、湯圓。做湯圓要用糯米面,制作糯米面我們滇中有兩種方法:1、將糯米淘洗浸泡數小時后晾干水分,再拿到碓里舂細,用規格不同的幾把篩子篩出最細的面粉,粗的再返工舂細,再篩,如此反復,稱“磕糯米面”。2、將糯米浸泡數小時后,連水舀到石磨上將糯米磨成米漿,盛到一只細白布口袋里,將它吊在樓底上,靠重力濾去水分,最后把整條口袋埋到灶火灰里,讓火灰吸干所有的水分,然后拍打掉灰塵,把結團的面粉倒入簸箕曬干即可,用時遇水即可發開,我們把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糯米面叫“吊漿面”。三、甜白酒。甜白酒是用糯米加酒曲發酵而成,故又叫糯米酒。記得小時候,每年糯谷收上場后,母親就經常焐甜白酒給我們吃。那年代物資嚴重匱乏,糖果是稀有之物,可在我們眼里,這甜白酒就是我們最好吃的糖果,比水果糖什錦糖還要甜美可口,甜蜜蜜的越吃越想吃,吃過之后就把嘴巴咂得山響。多少次,嘴饞的我們趁大人下田干活之機,一起爬上木樓,扒開米糠,舀出焐在糠籮中的甜白酒來吃。我們往往是貪吃不生數,在不知不覺中就吃多了,結果姐弟四人個個吃得滿臉通紅,醉得東倒西歪,睡在了門后或石凳底下。
甜白酒好吃,可這好吃的甜白酒只能讓我們高興兩三天,三天之后,甜白酒就不甜了,而是辣辣的有股燒酒味,這種辣酒我們不吃,但父親喜歡吃。父親愛喝酒,但那時喝酒要到了過年過節才能憑票供應一兩斤,如有急事,就只能拿香油去換酒喝了,一斤香油換一斤酒,如今說來,仍讓人瞠目結舌。所以,父親更多的時候還是喝母親焐的糯米酒。父親很少吃甜白酒,說是吃甜白酒不過癮,他要等到這甜白酒由甜變辣,與供銷社買來的老燒酒一個味才肯倒出來享用。父親喝的糯米酒,需從糯米收上場后就要開始釀制,每年要釀水缸大的兩壇,一壇備過年時吃,另一壇要等到第二年四五月間挖豆田時才吃,這釀制的時間長達4~6個月。這期間,父親時不時要揭開酒壇上的塑料布,聞一聞飄上來的酒香,就知道這壇酒釀得好不好了。有時饞極了,父親就倒一大碗酒出來解饞。這時的糯米酒,早已乳化成一壇白色的牛奶,彌漫著濃濃的酒香。那些糯米糟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漂浮在酒碗上,看上去就像一些密密麻麻的小蟲子,我們看著就害怕,哪還敢吃。而父親挖田回來,洗把臉,坐在飯桌邊一口氣就要喝下去兩三碗,既解渴又解乏,酣暢淋漓的樣子。后來我讀了大學,在唐詩中讀到“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樣的詩句,才知道“濁酒”就是父親當年喝的這種糯米酒(制作工藝一樣,但原料也許是苞谷、高粱、小米等),有的地方又叫醪糟。
我岳母也愛喝甜白酒,與妻結婚的那一年冬天,我們一起路過一個農貿市場,見一人挑著瓦缸賣甜白酒,岳母就買了一小碗來吃,待吃完了她才說味道不正,好像是放了糖精。這年頭什么都有假,這甜白酒多放一天就味道大變,他若不放點糖精增甜,怎么賣得出去?我豪爽地對岳母說:“甜白酒我會焐,要吃我焐嘛!”岳母興致很高,回家后果真從市場上買來了糯米和幾包酒曲交給我。其實,我一介書生,從學校到學校,再到醫院工作,從沒有焐過甜白酒。小時候見母親蒸了糯米,拌上酒藥,把搪瓷盆焐到米糠籮里,甚至是被窩里,倒是印象深刻。但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只好按照酒曲包裝上的說明把酒曲拌到糯米飯里,端到我檢驗室的恒溫箱內保溫,兩天后竟然焐出了一盆香甜無比的甜白酒。從此以后,我年年都焐這甜白酒讓他們享用,竟然落得個“焐甜白酒高手”的美譽。其實,焐甜白酒與培養細菌的道理是一樣的,關鍵是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對于一個能夠培養細菌的醫生來說,焐這甜白酒還不是小菜一碟?岳母不是沒焐過甜白酒,只是她焐的甜白酒即便是放在那些松毛堆里,也沒有達到酒曲發酵時必要的溫度,故失敗的時候居多,只得把那些焐壞了的糯米倒去喂豬!與她相比,我焐甜白酒就用上了先進武器——恒溫箱,保持的溫度可以精確到0.1℃。但有幾次我回到鄉下焐甜白酒,也失敗過。那些鋼筋水泥房子,冬天冷冰冰的沒有一點溫度,糯米與酒曲幾天都不發酵,就是拿到太陽底下去曬也是如此。但在這么多年焐甜白酒的過程中,我也總結出了一點小經驗:在鄉下焐甜白酒,你不能讓蒸熟的糯米飯放置太涼,須在尚有余溫時將酒曲拌下去,然后再倒四五瓶燙開水捂在旁邊,蓋上棉衣之類加以保溫,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當然,溫度也不能過高,否則酒曲會被燙壞。還有一點就是:在焐甜白酒時,器具不能沾到油鹽,以免甜白酒生醭變味,影響其質量。
如今市場上各種名酒琳瑯滿目,數不勝數。但滇中的彝族同胞,還是非常喜歡吃自己焐的甜白酒,不僅平時吃,過年吃,還特意用來招待客人。春節期間,家里來了客人,就煮湯圓給客人吃,我們這里的湯圓不包芯,也不是到了正月十五才吃,而是用來做客人的早餐,與這種糯米釀出來的甜白酒同煮,是早餐待客的最高待遇。熱情好客的彝家婦女,雙手端著熱氣騰騰的湯圓煮白酒,紅唇白齒間卻飛出一首悠美動聽的彝山酒歌:“阿老表,湯圓煮白酒,又甜又爽口。老表請你喝,喝了你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