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林大學 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5;2.長春稅務學院 工商系,吉林 長春130117)
摘 要:從共生理論角度來看供應鏈聯盟與生物種群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在共生過程中,無論是聯盟共生系統的自身狀態,還是聯盟成員企業的共生關系都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運用共生理論對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的內在動因與外部條件進行分析,對于合理選擇聯盟成員企業及提高供應鏈聯盟整體競爭力,保持供應鏈聯盟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以及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的協同發展、共同進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供應鏈聯盟;共生理論;共生系統;共生條件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隨著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多變的市場需求以及社會化分工的細化,企業面臨著不斷縮短交貨期、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的壓力,因而企業的成功需要快速的應變能力、有序靈活的經營方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企業與企業之間單打獨斗的形式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協同商務、協同競爭和雙贏為原則的商業運作模式。因此,一種新的企業合作模式——供應鏈聯盟(Supply Chain Alliance,SCA)成為當前企業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管理戰略之一,并被認為是未來企業組織形式發展演變的主流趨向。
供應鏈聯盟是在競爭、合作的市場環境下,由供應鏈上一些相互獨立的實體為實現某一共同目標而組成的聯盟,每個伙伴企業在各自優勢領域(如設計、制造、分銷)為聯盟貢獻自己的核心能力,相互聯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供應鏈聯盟體現了一種基于企業核心能力的戰略資源整合思路。由于企業在價值鏈的每個業務環節都面臨著與所有潛在的對手進行橫向競爭,而單個企業不可能在所有經營環節都保持絕對優勢。因此,企業為了能在激烈而殘酷的橫向競爭中獲取戰略優勢,唯一的方法是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少數幾個能夠為顧客帶來獨特價值的業務上,并且選擇同樣具有競爭優勢的合作伙伴來協調價值鏈上的其它環節。不同企業集中精力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上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在各自的優勢環節上展開相互合作,聚合彼此的核心能力,從而形成更大的合力。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都分別由效率最高的合作伙伴來完成,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各個環節對價值鏈增值的最大貢獻。相應的價值鏈上各節點企業也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增值,從而達到“共贏”的協同效應。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目前對供應鏈聯盟的研究主要采用重復博弈理論、交易費用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以及企業資源觀理論等,并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傳統理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釋其發展趨勢,這樣就促使許多學者從新的理論角度開展研究,利用仿生學原理對供應鏈進行研究就是其中一種重要探索。盡管近年來從仿生學原理角度探索企業和供應鏈有一些進展,但運用產生于生物科學領域的共生理論對供應鏈聯盟進行研究尚屬少見,因此,筆者試圖采用共生理論對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關系存在的條件進行系統分析,借以得出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方法,從而為更深的理論研究打下基礎。
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目前市場上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整體實力的對抗。聯盟成為眾多企業尋求發展所采取的重要管理戰略之一。對供應鏈聯盟共生的內在動因及外部條件的研究對于提高供應鏈聯盟整體競爭力,保持供應鏈聯盟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以及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的協同發展、共同進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二、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的內在動因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理念、經營思路以及競爭觀念的變化,為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奠定了堅實的管理基礎。具體而言,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關系存在的內在動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盟使共生系統能量不斷增加
從共生理論的角度來看,共生系統新增能量(Es)是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所產生的物質成果,是系統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假設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僅僅是一個經濟系統,對于一個經濟系統來說,經濟主體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最終表現為利潤,不產生利潤的經濟系統是不可能存續的。每個共生單元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其參加聯盟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獲取利潤。如果獲取不到利潤,共生單元將不會參與該系統。如果共生單元持續虧損,其最終的命運必然是死亡。而且企業通過聯盟所獲得這些好處,最終也通過“利潤”——這一企業經營活動的“晴雨表”反映出來。因此,為了研究方便筆者將經濟系統的能量具體化為“利潤”,將供應鏈共生系統的共生能量定義為:供應鏈聯盟共生單元在共生過程中給系統帶來的凈利潤(在以下部分,如無特殊說明共生能量E以及系統的新增能量Es均指利潤)。
下面以處于生產環節的共生單元A和處于零售環節的共生單元B為例,來具體說明聯盟使供應鏈共生系統共生能量不斷增加。假設A以價格P0向B提供一種產品,B以零售價格 )把該產品銷往市場,A的邊際成本用c表示。假設B的銷售量依賴于其對該產品的促銷的努力程度(不考慮市場隨機性需求因素),用Q表示B的銷售量,表示B的促銷努力水平, 表示努力水平的邊際銷售量為正,即B越努力銷售量就越大;表示努力的邊際銷售量是遞減的,即努力所導致的銷售量的增加速度是逐漸減緩的。B由于付出促銷努力而引起成本用 ,表示越努力負效用越大;表示隨努力的增加,負效用增加速度越來越快。基于以上基本假設,共生單元A、B在非共生條件(非聯盟)下各自的期望收益可分別表示為:
此時,B是唯一決策者,它的決策變量是其促銷水平x,x是決定銷售量進而決定系統效率的唯一決定因素。由于個體理性的要求,E必然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對EB求一階導數以及二階偏導有:
當二者組成聯盟時,A和B完全是一種協作關系,二者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假設通過協議可以使聯盟各方完全服從于供應鏈聯盟整體的利益,同理可得,零售商B的最大努力水平滿足一階條件:
(二)資源優勢互補
企業資源學派認為每個企業可能由于自然的、歷史的或技術的原因,在某些資源的擁有上有著較為突出的優勢,其他企業要想獲取同樣的優勢不太可能。同時每一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又都是有限的,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獨家長期擁有生產某種產品的全部最優技術,企業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很難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因此,企業不可能一味地去獵取各種資源,這樣花費的成本太大,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資源的獲取和利用的問題。一種明智的對策是建立供應鏈聯盟,通過外取的方式將其他企業的優勢資源為我所用。聯盟伙伴間互通有無,既實現了內外資源的優勢互補,又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這種優勢互補突出表現在企業核心能力方面,供應鏈企業間建立一種共生的合作伙伴關系,最大限度地培育和發揮各自核心能力,通過優勢互補獲得集體競爭優勢,提高整條鏈的競爭力。
(三)追求擴張經濟
擴張經濟具體表現有兩種:規模經濟(Economic of Scale)和范圍經濟(Economics of Scope)。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擴大而使單位成本不斷下降。可是在企業達到最優經濟規模后,反而出現規模收益遞減,導致規模不經濟的現象。這是因為企業規模過于龐大(如縱向一體化的企業集團)會導致“組織失靈”,表現為管理失控、信息傳遞不暢、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失靈、組織管理成本上升等。此外,企業規模過大還會受到反壟斷政策的限制。同理,范圍經濟中當企業經營范圍超過企業不能承受之重時,在企業規模和范圍過大而內外受阻的雙重約束下,組建供應鏈聯盟則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開辟了新的道路。企業之間通過締結聯盟,可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專業化分工,有效地降低各類成本,無需擴大企業自身的規模和范圍而實現擴張經濟。而且,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仍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擁有較強的競爭活力。
(四)降低交易成本
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研究開發提出了縮短時間、降低成本的新要求。因此,任何一個企業想獨立承擔一種新產品或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必定要冒極高的風險,付出極大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然轉向尋求合作,通過建立聯盟來分散經營風險。雖然由于市場不確定性而導致的總體市場風險依然存在,但市場風險在各個供應鏈聯盟伙伴之間得到了重新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同時發展供應鏈聯盟能使整個供應鏈的交易成本顯著下降,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實現利潤的增加。供應鏈聯盟強調的是企業之間通過現代IT技術實現密切合作、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獲的共同體。因此,不論是從交易主體行為還是從交易的全過程看,都能使其交易成本有望控制在比較低的限度。
此外,還有一些導致供應鏈聯盟形成的內部動機,如相互學習、快速響應市場、避免過度競爭、增強市場開拓能力、規避經營風險,等等。一般來說,企業參加供應鏈聯盟的目的是出于多重考慮,可能是上述若干動機的綜合,這種目的的多重性加劇了供應鏈聯盟組建和運行管理的復雜性。但不管怎樣,參加或建立供應鏈聯盟的企業都要遵循鏈上企業共同合作戰略的指導,在通過聯盟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也要全面考慮各個伙伴的要求,以保證“雙贏”或“多贏”目標的實現。
三、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的外部條件
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的產生和發展雖有其內在動因,但是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的共生與發展還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
(一)共生的必要條件
共生的必要條件反映構成共生關系的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對于一個二維共生體而言,產生共生關系的必要條件是:
1成員企業A和成員企業B至少有一組質參量兼容
所謂質參量兼容就是指成員企業A的質參量和成員企業B的質參量可以相互表達,即存在
產品是成員企業B的零部件,或A企業的生產績效取決于B企業的訂單,或B企業的產品質量部分取決于A企業的產品質量,或B企業的生產能力在一定時期內取決于A企業的供貨能力。這樣A企業和B企業的生產系統、供應系統等可以相互表述,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A企業和B企業,才有可能形成共生關系。
顯然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之間都存在某種可以相互表達的關系。
2成員企業A和成員企業B兩個企業至少能夠生成一個共生界面,而且企業A和企業B可以同時在共生界面自主活動
所謂共生界面就是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相互溝通的媒介或接觸介質。只有通過共生界面共生單元之間才可以進行正常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流。共生界面在共生關系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共生界面往往和共生模式緊密聯系在一起。共生界面的性質及變化影響共生模式的選擇及變化。在簡單的共生系統中往往只有一個共生界面,而在較復雜的共生系統中往往具有多個不同的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形成共生通道的基礎。
對于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具有多個不同的共生界面,是多種形式的組合。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A與成員企業B在供應鏈上是上下游關系,企業A和企業B需采用同一個生產標準,使兩企業的產品相互銜接,而且兩企業的產品面臨同一個市場,共享市場需求信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兩企業只有共同面對市場,協同作戰,才能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這樣,企業A和企業B的共生關系就有了多個共生界面,市場的、技術的、產量的、質量的等,在這些界面上企業A和企業B能進行充分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流。
以上兩點是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關系能否發生的基礎,具備了這兩點就有可能發生共生關系。從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的特性和關系上,顯然能夠滿足共生的必要條件。
(二)共生的充分條件
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成為一個共生系統,不僅需要必要條件,還需要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只是為共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但共生并不一定會發生。成員企業形成共生還需要滿足以下充分條件:
1成員企業A和成員企業B之間通過共生界面能夠順利地進行物質、信息或能量交流,或者說,在給定的共生界面上成員企業A和成員企業B的物質、信息或能量雙向交流的動力大于其阻力
在供應鏈聯盟節點企業中,兩節點企業進行物質、信息或能量的雙向交流,不僅需要時間,還會產生費用,簡言之,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交流存在成本。但兩個成員企業進行雙向交流時對各成員企業在經濟效益或業務發展上等方面有促進作用,而且效益要大于成本,兩個企業才會有交流的動力,有動力才會使交流能持續進行下去。對供應鏈聯盟中的成員企業而言,如不能進行物質、信息或能量的交流,就會失去形成共生系統的基礎和前提。
2共生單元A、B通過共生界面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共生系統具有能量函數且在給定的時空條件下存在Es>0,式中λ是共生界面的特征值。
共生能量函數 的存在反映了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A和成員企業B相互作用的本質,這種作用使成員企業A和成員企業B產生了一種新的能量,即在企業經營上產生新的效益,或者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或是成員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穩定,等等。
這種能量來源于基于共生界面的分工與互補作用。共生界面的特征值λ往往反映共生界面上交流的阻力,共生界面越多,接觸面越大,接觸介質越好,則交流的阻力越小,對應的特征值λ(0≤λ≤+∞)就越接近于0。λ=+∞表示共生界面阻力大到任何交流都不可能發生,實際上等于界面不存在。λ=0表示共生界面阻力小到任何交流都可以無阻擋發生。
3在封閉條件下,將給定時空結構中共生單元A或B具有累積的關于對方的信息量,或者對對方全部信息的占有程度定義為信息豐度
在供應鏈聯盟形成過程中,成員企業對共生企業即成員企業的選擇過程中,至少有一方對共生企業的信息具有較充分地了解,兩個成員企業才有可能形成共生關系。如果兩個成員企業都不了解對方企業的情況,則無法形成共生關系。實際上,一個節點企業對另一個節點企業的選擇過程,就是對候選共生企業(共生對象)信息的了解過程,也就是對共生對象的信息進行識別的過程,在信息了解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至少超越了對其他同類候選對象的信息了解程度,共生識別的過程才算完成。在形成共生過程中,節點企業A和節點企業B對對方的信息識別的過程有快有慢,信息識別快的一方就成為共生過程的初始推動者和組織者。
(三)共生的均衡條件
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說明了共生如何能夠形成,這還只是共生的靜態條件。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是一直處于變化中的動態系統,新的企業不斷加入到供應鏈聯盟中,成為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中的成員;與此同時,也有成員企業退出共生系統。即便是一直存在于共生系統中的企業,它們之間的共生關系也是不斷變化著的。總之,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中成員企業的共生關系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對于動態系統,為了進一步分析共生的動態特性,還必須研究共生的均衡條件。對于二維共生體系而言,共生關系的均衡條件如下:
1共生維度均衡條件
根據共生的充分條件,在產生共生系統的過程中,由于共生界面的存在使共生能量Es增加,但同時也由于共生界面的存在,使共生過程存在某些損耗,這種損耗可表示為Ec,它是由共生界面的大小、介質特性、界面種類和共生模式等因素所決定的。
這說明在一個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中,形成共生關系的產業種類隨著共生能量的增加可以繼續增加,如紹興市襪業,隨著整條供應鏈產銷量的增加,產業的種類細分為輕紡原料、襪業、聯托運、襪業機械、勞動力等五大類,形成以紡織、紡絲、強彈、染整、繡花等前后配套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但是這種增加有一臨界狀態,超過臨界狀態,供應鏈聯盟的產業分類的增加就會使能量損耗部分大于能量增加部分,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的效率、效益就會下降。
2共生密度均衡條件
與維度均衡條件相似,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中的成員企業數量不可能無限制增加,在成員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的各個環節,共生企業數量也有一定的比例,超過這一比例,不僅受制于資源的供應情況不能正常發展,同時也會導致過度競爭,降低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的整體效益。
共生密度均衡條件是:
四、結語
供應鏈聯盟的運作過程實際上就是共生過程,供應鏈上節點企業之所以結成聯盟除了成員企業優勢互補、追求擴張經濟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原因之外,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在動因是供應鏈聯盟在共生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能量。供應鏈聯盟共生系統又是一個動態系統,共生系統中成員企業的共生關系是動態關系。對于一個動態系統,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關系的產生和發展即需要一定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也需要一定的均衡條件。其中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說明了共生關系如何能夠形成,這是共生的靜態條件,而共生的均衡條件則能進一步反映共生系統的動態性。運用共生理論對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共生的內在動因及共生條件進行分析,對于合理選擇聯盟成員企業及提高供應鏈聯盟整體競爭力,保持供應鏈聯盟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以及供應鏈聯盟成員企業的協同發展、共同進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卜祥智,于文斌,武振業敏捷供應鏈中戰略伙伴選擇問題探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39):242-243
[2]朱倩,李杰從風險角度看供應鏈企業合作伙伴關系[J]現代管理科學,2002,(12):20-21
[3]姜啟源數學模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蔡隧林,盛驟常微分方程組與穩定性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丁利軍,李雪峰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管理管理過程分析[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3,(10):875-877
[6]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呂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