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淄博255049)
摘 要: 人才不再僅僅是組織運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同時必須把他們作為一種資源,而且是最具有升值潛力的資源,他們也需要管理、維護和更新。基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含義,比較外國當前有代表性的兩種模式——美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和日本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從中得到兩點啟示——重視市場在配置人力資源方面的作用;重視基層信息。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模式;比較;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B
隨著組織的日益擴大和市場競爭的不斷深化,管理也在向著多層次、多角度的方向縱深發展,這不僅為組織管理與實踐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其中,最重要、關鍵的一個方面就是對人的管理。今天,人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人才不再僅僅是組織運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同時必須把他們作為一種資源,而且是最具有升值潛力的資源,他們也需要管理、維護和更新。任何一家組織只有有效地開發人力資源并合理、科學地管理人力資源,才能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一、人力資源管理概念
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出現,是在德魯克1954年提出人力資源的概念之后,雖然它出現的時間不長,但是發展的速度卻非常快。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含義,國內外的學者們從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過程、實體、主體和目的與過程等方面出發,給出了五類解釋[2]。從綜合的角度來解釋它的含義。所謂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組織為了獲取、開發、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通過運用科學、系統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各種相關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活動,以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人力資源的獲取、整合、激勵及控制調整的過程。
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指管理職能實現的形式,它反映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影響管理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的管理方式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將管理方式歸納為兩大類:命令式管理方式和參與式管理方式。
在一般意義上,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可以納入到管理的模式中去,但是由于人力資源管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它的具體模式會有所不同。米爾科維克和布德羅(Milkovich Boudreau,1997)根據人力資源發展歷程,提出了四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四種模式特點如表1所示。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這四種模式是按照出現的順序提出的,但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著取代關系。由于企業的性質和發展階段不同,同一時間內這四種模式可能會同時存在于不同的企業中;即便是同一企業,也可能會出現多種模式的相互滲透和結合。
當前有代表性的兩種模式:美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和日本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一)美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特點
1注重市場調節
對于需要的人,雇主一是到市場登廣告,通過規范的篩選、招聘程序招募各類人才;二是有目標的市場競爭,到其它企業“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不需要的人,則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場重修安排就業。勞動者,從在學校學習、選擇專業起,就要注意勞動力市場的動力,使所學既符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又與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和將來的就業機會結合起來。
雇主和勞動力之間是短期的市場買賣關系,導致流動性大。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86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職工在企業就業時間超過10年的比重,各國的數據是:美國為37%,英國為39%,意大利為46%,德國為53%,法國為58%,日本為70%。美國的就業穩定性最低。
2管理制度化和破格晉升
在美國企業,歷來講究制度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表現為:分工明確、責任清楚、對常規問題處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規定。由此造成“各人自掃門前雪”——誰在什么位置或干什么工種,誰就做什么。不同位置和工種的員工不能隨便交叉使用和“侵權”。
人員晉升“快車道”——不必逐級提拔。
3對抗性的勞資關系
由于信息不對稱,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相互猜疑,對抗性的勞資關系越演越烈。
管理者一方認為管理是自己的事情,至于工人的勞動已通過工資補償了,工人不應該再有別的要求,不應該參加管理,也無權過問企業的經營情況。
工人一方則覺得自己不參加管理,不了解企業經營情況,自己的勞動成果大部分都被管理者“剝削”去了。工人對企業完全沒有信任,對管理者懷著敵對的情緒,所以通過工會組織、罷工使企業讓步、增加工資和提供就業保障。因此,在美國企業,工人罷工經常發生,勞資雙方的集體談判和討價還價也是無時不有。管理者對工人通過工會與自己進行抗爭也十分反感,他們認為,工人組織工會,要求增加工資、保障就業是貪得無厭的表現,因此,不能隨便向工會讓步,而是盡量打擊或消除工會的力量。
4工資的剛性和就業的不穩定性
在美國企業,工人工資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時計算的固定工資,工人工資很難降低和提高。特別在企業不景氣的時期,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只能辭退員工。因此,在美國企業中,工人工資的剛性和就業的不穩定性同時存在。
(二)日本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特點
1重視員工素質和培訓
企業需要的人,往往通過內部提拔和調整,因此日本企業對員工的聘用要求比較嚴格,對員工素質要求很高。日本企業堅信的基本原則:高素質的員工,通過企業自己培訓能夠勝任所有工作。所以日本企業非常重視與學校的合作,十分重視對員工的培訓。
據有關統計,日本大、中、小企業員工在職培訓費用是美國相應企業的18、24、22倍;而特殊人力資源培訓費用,日本相應企業分別是美國相應企業的36、43、32倍。
2“按部就班”晉升和“年功序列工資制度”
“按部就班”晉升:員工一般要從基層做起,體恤下層工作的艱辛、了解下情。
“年功序列工資制度”:根據服務年限長短來決定工資高低。
3終身就業、彈性工資和合作性勞資關系
在日本企業中,管理者和勞動者都希望員工就業的相對穩定性。從管理者一方來說,由于在員工的培訓上投入相對多,所以,一般不愿意讓員工離開。這一點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就勞動者一方來說,也不愿意離開原企業。主要原因是市場對更換工作者有一定的歧視,中途更換工作的人,平均工資要減少一半左右。由于勞資雙方都不愿意員工更換工作,這就形成了“終身就業制度”。
收入彈性制:日本企業中員工工資有1/4左右采用分紅的形式,它會隨著企業贏利狀況的變化而變化。
“以企業為單位的工會制度”:員工利益主要是與企業聯系在一起的,日本的工會一般都是按照企業為單位組建的。類似于我國,每個企業都有工會這一組織。
三、美、日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啟示
人力資源管理的美國模式和日本模式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劣勢是運用“基層信息”的能力差,而日本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在于充分利用“基層信息”;日本人力資源管理的劣勢在于忽視市場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優秀人才不能迅速提拔到重要的管理崗位上,過剩的人才不能有效地重新分配。由此,得到兩點啟示:(1)重視市場在配置人力資源方面的作用;(2)重視基層信息,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工作積極性,加強培訓,吸收員工參與管理。
參考文獻:
[1]武欣績效管理實務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11-14
[2]董克用 葉向峰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7):26-28[ZK)]
(責任編輯:孫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