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內學者2000年以來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效益的實證分析所選擇的模型和實證分析的結論綜述,可以了解到目前農村人力資本偏低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農民人力資本的提高對農民增收和勞動力轉移以及政府在提高農民人力資本中是起重要作用的。
關鍵詞:人力資本;投資效益;勞動力轉移;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
一、引論
自從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以來,國外許多學者如丹尼森、羅默、盧卡斯、貝克爾等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并提出了“干中學”也可成為提高人力資本的一種方法。我國學者對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率相關性的研究從90年代開始,但大部分文獻以城市職工為研究對象,如朱國宏(1992)以全國城市為對象,諸建芳等(1995)以國有、集體和三資企業為對象,分析中國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收益率情況;陳曉宇、閔維方(1998),于學軍(2000)以城市居民為樣本研究教育收益率等。相對來說專門就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進行實證分析的文獻并不多,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是從2000年(“三農”問題已開始凸現時)開始的,并已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現將學者研究的模型選擇和結論進行綜述。
二、 實證分析方法的模型選擇
在研究農村教育投資或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或個人收入、勞動力轉移等)貢獻的模型研究上,學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法,即應用農業生產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或應用如下形式的生產函數:Y=F(K,L,H)=Hγ, 其中,Y為農村總產出水平,A為全要素生產率,K為物質資本投入,L為勞動投入(勞動力數量),H為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力質量因素的指標),α、β、γ分別表示資本、勞動、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產出彈性;另一種是教育投資的私人回報和社會回報模型,以明瑟(Mincer,1974)的研究為代表;第三種是統計回歸分析和時間序列對比分析等。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使用明瑟(Mincer,1974)模型的居多,根據研究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因變量選取各有不同,另外在教育年限的計算上也略有差異。
(一)使用明瑟(Mincer,1974)模型
陳玉宇(2004)在研究農村人力資本在農村勞動力市場和農村工業化中的作用,建立了農村工業部門內部的工資模型:代表教育,用勞動者受教育的年限來度量,X包括經驗、個人婚姻狀況、家庭背景、是否行政管理人員、是否是村級管理人員以及所在省份等其他變量,經驗被作為一種人力資本,用畢業年齡來表示,畢業年齡=年齡-受教育年限-6,并在此基礎上考察教育在農民增收和勞動力轉移的作用。
潘海紅(2002)、白菊紅(2003)分別在研究農村教育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和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系中,建立了農民人均農業生產總值與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模型:InY=a+bS+c,S表示受教育程度,S=文盲半文盲比例×a+小學比例×b+初中比例×c+高中比例×d+大專以上比例×e。潘海紅(2002)將a、b、c、d、e定義為0、5、8、11、15,而白菊紅(2003)將它們分別定義為1、6、9、12、15.5,并增加了中專這一文化層,系數給定為12。
侯風云(2004)在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的研究和農村外出勞動力收益與人力資本狀況相關性研究中,建立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收益和受教育年限、接受培訓狀況、健康狀況、外出狀況等的關系模型:,其中:i為所選樣本,S為受教育年限(折算受教育年限時,小學教育為6,初中教育為3,高中教育為3,大專教育為3,忽略了不同年齡的農村勞動者在接受教育時的學制差別),E為工齡用年齡減去受教育年限再減7得出,其中考慮的人力資本相關因素有:教育年限、工齡、外出前培訓、外出時間、性別、婚姻、健康狀況、外出前培訓費用等,在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研究中不僅考察了教育收益率,而且還考察工齡和身體健康狀況及培訓等對收益率的影響。
(二)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D函數)模型
周曉(2003)在研究全國各省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建立了農村物資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技術發展水平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其模型為: 其中:i為省分,為i省t年的產出,為物資資本的存量,為廣義的人力資本存量,為技術水平,為時間的作用,用以衡量技術水平隨時間推移而提高的過程,廣義的人力資本存量不僅指勞動力的數量,而且包括勞動力的質量,通過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和相應勞動收入的回歸分析相應確定各種文化程度對收入的貢獻大小,其中以文盲勞動力對收入的貢獻為1計算,小學文化程度勞動力對收入的貢獻為1.070,具有初中、高中或大學文化程度勞動力對收入的貢獻依次為1.254、1.308和1.634。
胡德龍(2005)在對江西農村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中,建立了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基本表達式為:, 其中a為物資資本積累對產出的彈性系數,b為固定資產對對產出的彈性系數,c為人力資本(從業人員)對產出的彈性系數,d為人力資本質量(以勞動者受教育等效年限來度量)對產出的彈性系數,而且認為d是時間的函數。在計算人力資本質量時,根據聯合國的一個研究報告,并考慮我國教育的特點,計算出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和大學4年的權數分別為1、1、2.02和6.69,通過對各層次教育年限分別乘以一個權數來反映知識的積累效應,克服了“教育年限法”的缺點。
李勛來(2005)在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與農村產出增長的關系的實證分析中,建立了農村產出水平及其生產要素投入之間的關系。其基本表達式為: 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運用計算而得,H為總人力資本存量,n為總勞動力人數,為各種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為教育折算系數,其中教育折算系數設定為文盲半文盲為1,小學為1.1,初中為1.2,高中為1.4,大專及大專以上為1.6。
(三)使用統計回歸和時間序列對比等分析方法
趙耀輝(1997)在研究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時,研究外出打工運用的預期收益模型:BENEFITS=PV(PROB×URBANINC-URALINC),其中,BENEFITS代表遷移收益,V代表現值,PROB表示在城市尋找工作的不確定性,即找到工作的概率,URBANINC代表城市收入,RURALINC代表農村收入。具體實證模型為:其中,并且定義Ni=1為NET_BENEFITS>0時,或觀察到外出行為時;Ni=0為NET_BENEFITS< 0時,或觀察到不外出時,且假定εi的累積分布為Logistic分布。
張銜(2005)在中西部地區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比較分析時,采用絕對收入模型:和持久收入模型:,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行為進行實證分析,其中H是人力資本支出,Yd是可支配人力資本收入,a是自發消費,c是邊際消費傾向,Ht是t時刻的人力資本支出,β0為邊際消費傾向,βt為t時刻的消費滯后比,是誤差項,是t時刻的可支配人力資本收入。另外還采用生命周期假說對樣本期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行為進行實證分析,用于實證分析的模型是:
周逸先(2000、2001)分別就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及農村家庭戶主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關系進行了數據對比分析;樊樺(2001)通過對比分析了農村居民健康投資不足與貧困之間的聯系;錢雪亞(2003)根據人力資本的各因素及人力資本投資帶來的宏觀和個人收益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揭示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收益特征;劉文(2004)在研究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基本特征時,運用比較和時間序列分析,從城鄉教育結構、農村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農民專業技能培訓、農村畢業生就業率、預期壽命、文化、衛生保健支出等項目進行時間段分析;滕建華(2004)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相關性進行了理論分析;周紹森、胡德龍等(2005)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提出發展農村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并通過1985年至2004年江西農民收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人力資本的時間序列分析了三者量化關系;馬九杰(2003)、任國強(2004)、蘇群(2005)、劉純陽(2005)、羅良針(2005)等學者分別對深圳市、天津市、江蘇省、湖南省、江西省等省市的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增收、勞動力轉移、外出務工收入多少等方面的影響都進行了實證分析。
三、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
(一)關于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對收入的影響
學者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初、高中文化水平勞動力的勞均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水平勞動力的勞均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勞均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越強;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勞動力勞均收入高于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訓的勞動力數量越多,家庭勞均收入越高;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教育投資收入彈性大于低教育水平;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農戶其家庭勞均純收入明顯高于沒有接受過培訓的農戶。
實證分析顯示: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可以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培訓等效年限平均每提高一年,一方面可使農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還可促使增加近19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高層次產業轉移;2001年,勞動力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戶其平均家庭勞均純收入比未接受過培訓的農戶絕對收入高1135.01元,是未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農戶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勞動力越多,家庭勞均純收入水平越高。
外出勞動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接受培訓的收益率,培訓對于收入的影響高于教育對收入的影響;教育對收益的影響遠遠低于外出對收入的影響,外出就業相對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夠有更高的收益;專業技能培訓對于收入的影響遠遠高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職業技術教育收益率與普通教育收益率相比不顯著;身體健康狀況是決定外出勞動力收入的關鍵因素;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低下的原因可能與農村教育質量密切相關。
農村高文化從業者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有:(1)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高文化程度從業者具有更強的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他們能夠發現機會,抓住機會,從而拓展經營領域;(2)對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人力資本附著于人身、沉淀于人身,因此,勞動者——人力資本擁有主體流動能力的高低和流動空間的大小,決定了人力資本與產業資本形成合理、高效匹配機會的多少;(3)對改進經營、就業觀念的作用。
(二)人力資本投資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教育水平可以提高農民的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力到工業部門工作的機會;教育給農村的勞動力帶來的收益表現在:農民在工業部門工作可以使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990和1992年分別增加56%和47%;而相應的教育增加一年,農民到工業部門工作的機會增加2.2%和3.2%左右,意味著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12%和15%,相當于給個人帶來5%-7%的回報。
(三)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提高和勞動力轉移的作用
政府通過增加農村教育的投入和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可以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增加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機會和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從而可以提高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促進勞動力就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等。
城市通過降低持久性遷移門檻,消除人為障礙;提高公共信息服務水平,提供降低城鄉轉移和擇業風險的手段,增強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拉力”;創造機會,幫助農民工盡快地適應和融入城市,提高社會資本積累水平等手段可以提高農民工遷移到城市的比率,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參考文獻:
[1]陳玉宇,邢春冰農村工業化以及人力資本在農村勞動力市場中的角色[J]經濟研究,2004,(8):105-116
[2]潘海紅,程培堽農村教育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J]蘇南科技開發,2002,(8):32-33
[3]白菊紅,袁飛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3,(1):16-18
[4]侯風云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75-84
[5][JP3]侯風云農村外出勞動力收益與人力資本狀況相關性研究[J]財經研究,2004,30(4):88-100[JP]
[6]李勛來,李國平,李福柱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5):17-22
[7][JP3]李勛來,李國平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形成機制的缺陷及其矯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1):148-150 [JP]
[8]趙耀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為基礎的研究[J]經濟研究,1997,(2):37-42
[9][JP3]周曉,朱農論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貢獻[J]中國人口科學,2003,(6):17-24[JP]
[8]周紹森,胡德龍,楊澤民發展農村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N],光明日報,2005-12-7(5)
[9][JP3]胡德龍江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A] 周紹森、胡德龍等中部發展與區域合作[C],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5-175[JP]
[10]樊樺農村居民健康投資不足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1,(6):37-43
[11]張銜,黃金輝,鄧翔 中西部地區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比較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4):17-26
[12][JP3]周曉,朱農論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貢獻[J]中國人口科學,2003,(6):17-24[JP]
[13]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家庭戶主教育程度對家庭生活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0,(2):109-113
[14]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與就業及家庭收入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4):60-67
[15]劉文 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基本特征及投資戰略研究[J] 南開經濟研究,2004,(3):22-27
[16][JP3]滕建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相關性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4,(4):30-34[JP]
[17]錢雪亞,張小蒂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收益特征[J] 中國農村經濟,2000,(3):25-31
[18]馬九杰,孟凡友農民工遷移非持久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實證研究[J]改革,2003,(4):77-86
[19]蘇群,周春芳農民工人力資本對外出打工收入影響研究——江蘇省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5, (7):115-118
[20]羅良針,張瑩 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增收效應的實證分析——以江西省為例[J]企業經濟,2005,(1):112-114
[21]劉純陽,人力資本投資對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作用的實證分析——對湖南西部貧困縣的實證分析[J] 教育與經濟,2005,(1):9-14
[22]任國強人力資本對農民非農就業與非農收入的影響研究——基于天津的考察[J]南開經濟研究,2004,( 3):3-10
[23][JP3]張小蒂,錢雪亞不同類型從業者收入差異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6):73-75[JP]
[24][JP3]李仙娥人力資本投資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分析[J]經濟縱橫,2003,(3):18-20[JP]
[25][JP3]陸慧人力資本影響農民收入增長機制探討及驗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03 ,(3):25-30[JP]
[26]蔣國平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J]商場現代化,2005,12(下):302-304
[27]陳聞君人力資本、就業機會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J]經濟與管理,2004,(8):46-47
[28]李劍富,曾衛明,郭金豐農民素質提高的障礙因素分析——基于欠發達地區的考察[J]農村經濟,2005,(1):116-119
[29]郭劍雄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收斂[J]中國社會科學,2005,(3):27-37[ZK)]
(責任編輯:孫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