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管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歸根結底有賴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即農村人力資本的提高。基于此,就要著重分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環境及機遇,從而設計出相應的投資方式及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本;投資環境;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目標,也是符合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必然選擇。從國際經驗看,只要是有小農經濟或小農場、而且傳統村莊還存在的國家,在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時,都經過了農村綜合建設的客觀過程。我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存在較大差距,從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和諧發展的需求看,也需要經過一個對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建設過程。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任務,實質上就是對農村綜合建設目標的高度概括。
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歸根結底,有賴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即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的提高。因而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目標的內在要求。基于此,重點探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設計。
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需求環境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0%以上,農村人力資源相當豐富。但是,以知識和技能為基本特征的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都較低,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有待開發。據統計, 2003年,在我國約4.9億人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的勞動力就有4.2億,占到農村勞動力的87.5%;從人均受教育程度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僅有7.6年,而城市職工平均受教育程度為10.6年;從整體情況看,全國92%以上的文盲半文盲生活在農村[1]。如此令人堪憂的人力資本現狀里新農村建設對人力資本的內在要求相差甚遠,顯然難當建設新農村之重任。因此,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積極培養新型農民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條件。
(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宏觀需求環境分析
新農村建設的20字目標,高度概括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從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農民收入增加到農民文化素質、鄉村管理意識甚至包括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處處體現著發展、統籌、和諧的主旋律。仔細解讀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發現新農村建設的長期目標和內在要求是: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
1.對全面提升農民科技素質的要求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生產發展”的主要內容是:以高效生態農業改造傳統農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根據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及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經驗,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首先要從對農民的教育培訓開始,即加大對農民的教育投資,用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改造傳統農業。
目前,從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看,我國農業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發展現代農業,是在對我國農業生產現狀及國際競爭力綜合權衡之后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和物質基礎。在新農村建設中,以生物化學化及機械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對農業從業者的科技素質提出了較高的需求,這就必須從新型農民的培養入手,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進而把傳統農民提升為現代農民。
2.對提高勞動者增收能力的要求
“生活寬裕”,明確描述了農民未來舒適的生活狀態。然而,未來舒適生活的前提是農民收入的增加。近幾年,從糧食直補到農業稅的全面減免,從免費義務教育的推行到農村合作醫療、基礎設施的財政補貼等,國家宏觀政策加大了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但是,從微觀角度看,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徹底改善還要靠農民自己的努力。新農村建設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任務,實際上是對農民創業和就業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希望。例如,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之一是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取消城鄉用工制度差異。這就意味著,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勞動力在求職市場上的競爭機會是均等的。在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上,是否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是否擁有特殊的人力資本將成為一個人能否得到某一崗位的通行證。這無疑對農民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挑戰。
3對加強農民文化道德修養教育的要求
“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風貌的高度概括,它要求農民在追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同時,注重農村的文化建設。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功能,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先進科學與文化的提升;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同樣也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浸潤與影響。一旦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因此,需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教育農民,擯棄不良習氣,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風范。
4對培養農民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要求
在“村民自治”的組織原則下,“管理民主”是對農民民主管理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綜合考察,是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地位的組織保障。這一目標對農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了對新型農民的培養和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
(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微觀需求環境分析
1農民自身對知識技能的客觀需求
從“民工潮”形成開始,每年有大量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從他們的就業領域看,比重較高的是建筑業、加工制造業和服務業等技術要求較低的產業。這些產業的共同特點是:工作環境差,工作量繁重,競爭激烈,收入水平低。但是,即使在同一行業就業,知識和技能的經濟價值也能直觀的通過工人的工資體現出來。例如,在西安市,建筑業中的水暖工、電工等技術工種的日平均工資為40-50元,而無任何技術的普工日平均工資僅為15-20元,前者高出后者收入一倍以上。民工之間收入差異使許多人產生了對知識和技術的潛在需求。從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看,這將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
由于沉重的家庭負擔,許多農民根本無暇顧及自身的教育投資,而是產生了對子女教育的強烈需求。他們用微薄的收入盡力供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孩子最終沒能考上大學,大多數農民也會出資讓子女學一門技術,以便子女將來能謀得一份收入較高的相對穩定的職業。近兩年農村落榜青年對各類技校的需求旺盛,便是以上分析的有力佐證。
但是,在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低年齡者進入從業狀態,他們本該去學校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卻因過早地從業而輟學。據筆者在陜西某地的調查,青壯年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還達不到九年制義務教育水平,我國前些年公布的有關初中階段輟學率的有關數據也印證了此調查。這一群體的文化素質和技能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短期目標的實現。新農村建設戰略既為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提出了現實需求,也為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創造了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上述分析可以推知,無論是現有農民還是即將進入勞動市場的青年學生,都存在對教育的客觀需求。農村巨大的人口資源,有待開發。
2勞動力市場對農民文化素質的要求
從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村勞動力產生了較大需求量。眾多農民在耕地收益與進城務工收益的“理性比較”下,做出了外出務工的選擇。隨著農民務工范圍的擴展,逐漸形成了我國富有特色的“民工潮”現象。如果說“民工潮”現象說明了非農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數量的話,那么,值得深思的是2004年的“民工荒”現象,即勞動力短缺現象。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課題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中統計,珠江三角洲地區是缺工最為嚴重的地區,當年有近200萬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約為10%。對當年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分析發現,民工短缺主要是青年技工的缺乏,“民工荒”現象實際上是勞動力市場上技術工人供需在短期內嚴重失衡的結果,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力匱乏。
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現象的轉變,有力地說明了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文化科技素質的需求變化,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對農民培訓尤其是對青年農民技能培訓的必要性。
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供給環境分析
(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環境分析
目前,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以城帶鄉”的政策含義就是要取消農民進城就業的各類準入限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制度。其目的在于用較發達的城鎮經濟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并且隨著經濟增長使勞動力的工資水平逐漸提高。
實踐證明,進城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進城工作經歷的增加能顯著提高他們的工資水平。“以城帶鄉”的發展思路就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這一政策導向,大大提高了農民對教育投資的收入預期。這種預期必將激發農民提升自身人力資本質量的投資需求。
當然,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周期很長,其傳導機制也十分復雜。相對而言,對現有農民的短期職業培訓的收益周期要短一些。不管采取哪種教育形式,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能也不應該忽略現有農民這一群體。否則,現有農民的文化素質會影響到他們的增收能力,而他們的增收能力又會影響到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能力,進而可能會延緩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速度及其子女未來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資金供給機制分析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變化特征的一種反應。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這里的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而農業則涵蓋“三農”。
“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含義實質上就是國家要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向“三農”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這一發展思路的變化,解決了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資金供給機制。
(三)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管理環境分析
長期以來,農村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管理職能錯位現象嚴重,行政命令代替了民主管理。“管理民主”是對地方政府政治作風的基本要求。它要求農村地方政府轉變對經濟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公開、公正、民主監督的基層政府管理體制的民主作風,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為農民和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共服務上來,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必要途徑。
在服務型政府的民主管理下,國家財政及社會各界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投入資金能夠得到有效地管理與監督,農村人力資本質量才能得到真正提升。因此,新農村建設優化了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環境,對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路徑選擇
人力資本是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源泉。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可以把人力資本投資途徑概括為三項:一是教育投資。它包括正規教育投資、在職或脫產培訓、經歷體驗感知;二是健康投資;三是遷移投資。其中,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除了加大農村公共建設和基礎性建設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農村的人力資本投入,積極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然而,人力資本投資是一個長期工程,既需要考慮現有農民的知識需求特征,又要考慮他們子女的教育需求,采取多樣化投資策略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力。
(一)繼續完善國家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制度
目前,我國正在實行的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是政府財政支持農村教育、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能力的有效的制度安排。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實行的是“以縣為主”的投資體制。面對教育優先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多數縣市財政顯得十分緊張。這種投入體制對于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義務教育來說,缺乏長期的穩定保障。因此,應該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投資制度,調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層政府的投資比例,建立有效的農村義務教育投資保障機制。
(二)探索多樣化的農村職業教育投資方式
目前在農村全面推行免費義務教育對提高適齡學生的入學率和新一代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也應該承認,基礎教育僅僅是一項基本文化素質的普及教育。當勞動者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越來越成為進入一個行業的基本通行證時,基礎教育顯然不能滿足勞動者的就業需求。我國每年有30%左右的初中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其中大部分將回到農村從業,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但缺乏職業技能。對這部分農村青年的職業技術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是,長期以來,農村職業教育內容與農村發展需求嚴重脫節。由于經費短缺,農村職業教育機構萎縮,人員大量流失。絕大多數進城務工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技能培訓,就業競爭力不強。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各種具有專業技能的藍領工人和高級技工。
因此,應與科研院所、用人單位積極合作,積極有效地整合各類教育資源,以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等方式拓寬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渠道,逐步健全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水平。
(三)建立以財政為主的、多元化的農民技術培訓投資體系
在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個人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4%,城市為3.5%,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相對于城市具有高收益。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民教育的投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每個農業勞動力在教育上投資平均近1萬美元,比20世紀初增加3倍多,農民至少要接受12年的基礎教育[2]。而我國,對農民的教育培訓長期未得到重視,農民接受職業培訓的比例很低。近兩年農民教育問題受到了重視,對農民教育的投資經費有所增加。但是,農民教育培訓的資金投入有較大的隨意性,還沒有制度化、規范化。因此,應將農民教育培訓投資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投資預算之中,保證對農民的培訓的持續性。
鑒于我國財力有限,教育投資不可能在短期內增加,為此,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投入機制,從滿足市場需求和尊重農民意愿出發,建立“訂單培訓、企業參與”的培訓機制,走先培訓后輸出、以培訓促輸出的路子。同時,積極創新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方式。一些地方推出的“培訓券”方式,就是農村勞動力培訓方式的一個創新。這種做法最明顯的好處是,不是用政府有限的資金去建培訓機構、招教師、購設備,而是直接補貼給受培訓者,讓受培訓者自己去選擇培訓者。這有利于培訓機構間展開競爭,讓市場對培訓機構進行優勝劣汰。
(四)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遷移的投資力度
遷移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之一。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著重強調,農民工進城務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一環。
但是,在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除了戶籍制度、用工制度等許多障礙之外,他們普遍會遇到一個困難就是就業信息不暢。目前,絕大多數農民進城就業的渠道是通過同鄉、熟人,或私人性質的中介等形式進行的。這種形式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風險性,有些農民外出數月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有些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使不少農民不但經濟上損失,嚴重的可能連生存問題都會發生危機。為了杜絕和減少農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降低其遷移風險,政府應在加強對農民職業技術培訓之外,加大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投資,具體設想是:一是對農民進行勞動保障、勞動合同等法律方面普及教育;二是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網,隨時公布各地的就業、工資等方面的信息。
相信,在政府引導農民就業的“陽光工程”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有機會通過“干中學”的人力資本增長模式,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質量。
參考文獻:
[1][JP4]韓俊新農村建設四題[J]農村經濟,2006,(1):6-7
[2]高建勛農村人力資本流失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4,(6):1245-1247
[3]李義平關鍵是提升體制資本和人力資本[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2):1-2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