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濟學院,1會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經濟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14)
摘 要: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是山東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對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山東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根本制約因素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快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終極出路。
關鍵詞:農村全面小康;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
一、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問題的提出及意義
中共十六大提出2020年在全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且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的更快一些。山東是人口和經濟大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其在建設小康方面有能力和實力走在全國前列。2003年山東省確立了比全國提早8年即在2012年完成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從城鄉發展狀況看,山東省能否在2012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難點和重點在農村。一是從量上看,山東全面小康社會要惠及人口的大多數在農村。截至2004年底,山東省人口總數達9 18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 187萬人,占56.5%。二是從地域瓶頸因素上看,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瓶頸在農村。筆者僅以在衡量全面小康水平時占有相當比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例進行分析。2004年山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37.8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 146元①,前者是后者的3倍。要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后者的困難指數遠高于前者。根據“木桶效應”的原理,農村這一瓶頸因素應該成為重中之重,予以特別關注。三是從政策因素上看,目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國民經濟工作的重心在農村,這可以從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山東省隨之發布的相關文件中得到昭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心自然也偏離不了農村。
因此,研究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對于山東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破解“三農問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對于全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個案示范意義。
二、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實證研究
為了推動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2005年6月山東統計局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建立監測系統,開展監測工作。2005年7月制定了《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監測實施意見》,對監測目的、對象、指標體系和標準等七個方面作了具體規定,并強調此次監測工作采用國家統計局印發的《農村全面小康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和綜合評價的計算方法,以保證各級監測指標口徑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這樣,對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監測,筆者均采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資料。
第一,經濟發展類指標。2004年這類指標的實現程度較低,僅為28%。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糧食直補、繼續降低農業稅率等惠農政策的促進下,在農產品價格上漲拉動等有利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較快,此類指標的增長也較快。
其中,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是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第一要務。但2004年這一指標的實現程度僅為24.9%,位列13,這是一個制約因素,亟待加強。
盡管2004年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的實現程度較低,但由于近幾年山東積極實施戶籍開放政策和城市化戰略,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明顯加快,2004年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在120萬人以上,因此,其增長幅度較大,有發展潛力。
2004年山東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實現程度為36.8%。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以及縣域經濟的壯大,這一指標攀升的潛力不容小視。
第二,社會發展類指標。社會發展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所占權重為20%,也是一類非常重要的指標。2004年其實現程度為47.5%,位列第3;但增幅列末位,其原因有“正反”兩個方面(將在下面論述中提到)。
山東自2003年開始實施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到2004年底,已有26個省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和43個市級試點縣,有1370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該項措施的實施,使2004年全省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比上年提升了3個百分點,但實現程度仍然較低。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在近幾年發展緩慢,增幅較小,是造成社會發展類指標增幅居于末位的“反方面”的原因。
山東農業科技人員相對較多,自2000年以來,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基本保持在3.8人左右,實現程度為93.3%,居第二位,是實現程度較高的指標之一。自2000年來,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一直處在合理區間,是實現程度最高的指標之一。這兩項指標的實現程度非常高,提升空間很小,是導致社會發展類指標增幅居于末位的“正方面”的原因。
第三,人口素質類指標。2004年山東人口素質類指標的小康實現程度較高,居于第二位。但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需要長期的努力,提升幅度較小。2000-2004年間小康實現程度年均提高1.9個百分點,居于六類指標中的倒數第二位。
目前山東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38年,僅相當于初中二年級的水平。近幾年的提升幅度也較小,這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和學雜費高,影響兒童入學率和輟學率;另一方面,農村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農村的很少。提升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是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難點。
2004年山東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3.3歲,實現程度為69.1%。2000-2004年間此指標的小康實現程度年均提高1.38個百分點,居第14位。在醫療水平和生活質量沒有重大改觀的情況下,提高農村人口預期壽命的難度很大。
第四,生活質量類指標。這是一類比較重要的指標,占23%的權重。2000-2004年間的年均提升幅度為8.15個百分點,居第2位,說明近幾年來山東農民的生活質量改觀較快。
2004年山東農民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以上的農戶比重達到52.4%,飲用自來水、使用清潔能源農戶比重分別為38.3%和11.4%,居住質量指數實現程度為29.8%,實現程度并不高。另外在調查中,也直觀地看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匱乏、農村居民住房設施配套不完善、衛生標準差、室外環境臟亂差的現象相當普遍。
2004年山東農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95.42元,占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3.99%,小康實現程度為33.1%。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比重受農民收入、農民消費意識等多因素的影響,實現小康的任務任重道遠。
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涉及彩電普及率、電話普及率、電腦普及率等。2004年山東農村每百個農戶擁有彩電80.4臺、固定電話80.0部、電腦1.8臺,農民生活信息化的小康實現程度是64.9%。2000-2004年間提升非??欤昃嵘?4.65個百分點,居首位。在調查顯示,這主要得益于近幾年通訊運營成本降低帶來的農村電話的普及。
第五,民主法制類指標。2004年“平安山東”戰略的實施使得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其小康實現程度為83.3%,在六類指標中最高。
抽樣調查顯示,2004年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達81%,實現程度較高,達86.7%。2004年農民對社會安全滿意程度指標的實現程度為80%,位居第4。
盡管這兩個指標的實現程度較高,但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對此問題關注度不高,回答也是模棱兩可。比如很多村民表示滿意本村的村政務公開工作,但當問村里何時實施的政務公開以及怎么做等具體內容時,很多人的回答卻是不知道。還有為數不少的村民對社會安全滿意度的回答不是“滿意”或“不滿意”而是“還行吧”這樣含糊的回答。這些問題反映了民主法制類指標的真正實現程度要比抽樣調查的結果低。
第六,資源環境類指標。2004年,山東省加大了對耕地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從而使得資源環境類指標的實現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1.9%的實現程度在所有指標中仍屬最低,因此,加強耕地保護、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仍是難點和重點。
在這一類指標中,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是: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的實現程度盡管在近幾年提升非??欤^對數仍為負值,今后需予以特別關注;近幾年山東省的森林覆蓋率在所有指標中實現程度最低。這主要是由于從地貌地勢上看,山東東部地區地處沿海,中西部地區多山地,林地植被較少,并且林木的生長周期較長等客觀原因造成的。
2.未來分析——2012年山東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的預測
為保證預測的均值化,排除偶然性因素,采用兩種情形進行預測,具體預測過程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兩種情形下的預測值相差無幾。按照近幾年的發展狀況,到2012年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可達70%多,最樂觀的估計可達到85% ,離目標值差15%,可見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小康社會的建設任重道遠。
(二)結論與思考

3.表中某些指標在2012年實現程度特殊處理(已在表中用黑斜體表示)的解釋:
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第一種預測):計算結果已大于100,取值100。
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盡管近幾年沒有變化,但93.3%的良好基礎有理由相信其能夠順利實現2012年100%的目標。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在2003-2004年間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降了1.1個百分點,但并非常態。鑒于2004年實際值已降至41.9%,用8年的時間應該能夠降至40%,因此,2012年的實現程度界定為100%。
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依據發達國家經驗和中國農民未來幾年內生產方式、思想意識的變化,到2012年農民家庭的計算機普及率不會達到100%,至多在75%左右。故2012年的實現程度至多為95%。
農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無論社會多么發達,社會安全問題總是存在,社會安全滿意度永遠不會達到100%;而且隨著“平安工程”的實施及民主法制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會逐步提高,因此,我們的最高取值為90%。
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第二種預測情形下):隨著對耕地保護的重視,今后這一指標的提升幅度一般要大于2000-2004年間的平均提升水平;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又不可避免地會占用耕地,因此,應選擇稍大于44.6%(第一種情形的預測值)的數據,在此,采用50%。
森林覆蓋率:雖然由于各種客觀原因,這一指標的提升很難。但經過8年的努力,至少應該達到總體小康的標準,因此,賦予其實現程度為0。
此外,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2003-2004年間沒有變化,但這并非常態形式。因此,把這一數據由0調整為1.38(2000-2004年間的數據。)
1.結論
第一,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整體平穩進行,位于全國前列。但各指標的發展不平衡,最高者可達100%,而最低者只有-60%;并且要達到在2012年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重道遠。因此,在今后的進程中應揚長避短,在兼顧全面的基礎上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在各種“瓶頸”因素上更有所作為。
第二,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存在制約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增收困難。與城市居民橫向比較,更是如此,城鄉居民之間存在嚴重的“收入”二元化問題。
(2)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低,農民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據調查,2003年山東農村居民從社會各方面得到的人均轉移性收入(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金等)116.67元,城鎮居民為1301.47元,相差10倍以上④。城鄉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存在天壤之別。
(3)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差、居住環境欠佳,農村娛樂設施落后、精神文化產品短缺。
(4)農村教育支出較少,人口素質低,農民在文化方面逐漸被排擠到邊緣地帶。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城鄉教育、人口素質的差距越來越大。目前,多數農村學前教育支出平均在每兒童每年200元左右,小學教育支出平均在800元左右,而在城市,如果把正規的教育支出和各種補習班、特長班支出綜合考慮,那么,每位學前兒童每年的教育支出平均在2 000元左右,小學教育支出在1萬元左右⑤,二者之差非常醒目!
另據2003年的調查表明,山東農村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8%,其中文盲、半文盲占10%,農民中50歲以上多數為文盲、半文盲,40-50歲的小學文化程度居多⑥。而目前各種高校獨立學院、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各種渠道的高中后出國讀書以及多種形式的進修使城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的學歷層次迅速提高(鑒于這些教育途徑的昂貴費用,農村居民幾乎無法從中分得一杯羹)。
因此可以看到,城鄉在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成為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直接制約因素。
2.對山東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進程根本制約因素的思考。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城鄉差距不可避免。但如果這種差距不是在自由競爭基礎上,而是人為形成的梯度差距,并且呈現慣性拉大趨勢,那就會引發很多難以預料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對于山東這樣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大省,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相對生存環境得不到改善甚至趨于惡化,農民心理的不公正感就會不斷增強,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途就會更加坎坷。
導致城鄉巨大差距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當屬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由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城鄉間不同的資源分配制度和不同的國民待遇三種宏觀政策綜合導致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農業、農村的發展與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互相隔離。在“路徑依賴”或“事物發展目標的自我加強機制”作用下,農村和城市的分裂越來越明顯,工農和城鄉差別越拉越大,使得農業和農村長期處在資金投入少、社會化程度和效益低的狀態,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推進策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快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終極出路
要從根本上彌合城鄉差距,就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元結構轉變。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繼而在所有區域實現小康社會的必選之策。但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觀念、機制和體制的諸多變革。在本部分,筆者主要分析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前提、基本內容和基本途徑。
(一)基本前提——正確認識“三農問題”,轉變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觀念
正確認識山東的“三農問題”的內涵包括農業不僅是山東省的基礎產業,而且更是關鍵產業;山東省的農業發展良好,名、稀、特產品種類較多,農業的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因此,農業本身并不存在問題,癥結主要在農業產業外因素,包括工業與農業的對接、政策的導向等。
解決“三農”問題還必須樹立協調發展的基本理念。必須把農業和非農業、農村和城市聯動起來統籌制定發展戰略。在“統籌”的過程中,“三農”不只是被動、消極地接受援助和支持,城和鄉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互促共進,互為因果,最終實現城鄉融合。
(二)基本內容——經濟統籌和社會統籌
從總體上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兩個大的方面:統籌城鄉經濟和統籌城鄉社會。二者在內容上可能會出現重復或交叉,這是因為很多因素之間聯系密切,甚至殊途同歸所致。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需要通過統籌城鄉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統籌城鄉的經濟制度來實現。經濟資源主要指勞動力、資金和土地,配置的方式主要是空間配置和產業配置。統籌城鄉的經濟制度包括要致力于建立有利于城鄉融合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等。統籌城鄉社會發展主要包括統籌城鄉的就業問題、統籌城鄉的社會事業等社會發展問題。
(三)基本途徑
基于上述實證分析得出的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各種具體制約因素,并結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對山東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提出以下七種切實可行的基本途徑:第一,發展縣域經濟是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
展的基本關口;第二,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農村富余人口轉移是關鍵抓手;第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是產業支撐;第四,加快城市化進程,是策應條件;第五,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和支持,是經濟保證;第六,適時進行制度創新是制度保證;第七,改革政府管理體制,不斷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與協調能力,是行政保障。
注釋:
①本段落數據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2005)
②列前六位的依次是上海(878%)、北京(817%)、天津(678%)、浙江(579%)、廣東(464%)、江蘇(463%)
③如果不按照表2的單項預測后加總的方法進行計算,而是直接根據2000-2004和2003-2004年間的總提升幅度分析,那么兩種情形下山東農村全面小康社會2012年的實現程度是:429%+49%×8=821%以及429%+53%×8=853%。但這種估計過于樂觀,因為從表2中可以看出,直接計算使某些指標在2012年的實現程度已超出100%
④ 中國農業信息網2004年10月20日
⑤ 本段數據根據入戶抽樣調查而得
⑥ 高煥喜:《優農強縣: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載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論文集》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口信息網[EB/OL]: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
[2] 山東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1-2004
[3] 對山東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測評結果的分析[EB/OL]中國農業信息網,20041020
[4] 曾福生湖南省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度分析與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5,(2)
[5] 陳光金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和展望[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
[6] 劉德龍,包心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N]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10
[7] 韓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J] 求是,2003,(2)
(責任編輯:張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