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 經貿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創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企業衍生是創業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基于衍生創業的基本內涵,從企業家資源、企業資源的角度,提出了資源與衍生創業之間的關系模型。
關鍵詞:企業家;衍生創業;資源
中圖分類號:F27291文獻標識碼:A
創業企業的不斷涌現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美國舊金山南端,一條不足1500平方英里的狹長谷地上,每年所創造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可以與韓國持平,在世界所有獨立的經濟體中名列第11位,它就是美國硅谷。惠普、IBM、英特爾、仙童、蘋果、施樂、雅虎、網景、亞馬遜書店等一大批全球新星企業的誕生成就了硅谷的繁榮。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周邊的創立,造就了中關村在中國的地位。這些新創立的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其它企業或大學機構的衍生或裂變。
衍生企業創業的研究在西方得到學者們的關注。一些學者研究企業家衍生創業的動機,一些學者研究衍生企業與母體企業之間的資源聯系、衍生企業的生存能力,等等。筆者擬從企業家資源、母體組織資源的角度,分析企業衍生創業的框架及影響因素。
一、企業衍生
在經濟活動中,企業衍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創業方式。作為一種創業的表現形式,它的本質是一個企業家發現市場機會,通過對資源的創新性組合來實現開發利用機會及創造租金的過程。創業活動的開展一般會表現為新企業的創建或現有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衍生與一般創業活動相比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一些學者認為, 只要新創企業與另外一個企業存在某種聯系,就應被理解為企業衍生,另外一些學者則將其嚴格限定為母體企業有計劃設立的新企業(Klepper , 2001)。筆者認為企業衍生創業要求創業的主體在創業前或后與母體組織之間必須在資源或能力方面存在著比較緊密的聯系。
衍生創業的主體可以是來自母體組織的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創業團隊。在衍生創業中,母體組織中的高層管理者個人離開原來的組織進行獨立創業比較少,衍生創業的主體一般是來自母體組織的一個團隊,比如:英特爾公司創業的主體是來自仙童公司的八位高級工程師;港灣網絡的創業主體是來自華為集團的一位副總裁及相關的技術開發人員。
母體組織可以是企業組織,也可以是大學及科研機構。比如:英特爾是一個衍生于仙童公司的企業,而中關村大量高新技術新創企業是衍生于相應的大學與科研機構。
衍生企業與母體組織之間在資源或能力上具有密切的聯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種聯系:一是資源的類型;二是聯系的緊密程度。在資源類型方面,衍生企業從母體組織獲取三種資源:管理資源、技術資源、顧客資源。衍生企業獲取的可以是其中的一種資源也可以是多種資源。可以把它們分別稱為管理資源型衍生創業、技術資源型衍生創業、顧客資源型衍生創業。比如:英特爾從仙童公司獲取的核心技術資源,漢華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從華為公司獲取的是企業管理性資源,在浙江寧波有大量的外貿公司是從母體企業中獲取了顧客資源后創業的。在衍生企業與母體組織在資源聯系的緊密程度或聯系方式方面,我們認為有兩種類型:一種企業衍生創業是母體企業公司戰略的選擇,在本質上是屬于公司的內部創業。它與母體公司在權益方面具有不可分割性,另外,在資源與能力方面也具有長期穩定有序的協作,如由TCL 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衍生出的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由原聯想集團衍生出的神州數碼等。另外一種企業衍生創業是由企業原先雇員(即跳槽人員) 創立的獨立企業, 企業的設立往往是母體企業不愿看到的, 因而與母體企業一般不存在資源與能力方面的協作, 與母體企業也不存在必然的股權聯系,如港灣網絡有限公司、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等。
二、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資源特性
(一)企業家資源
企業家是企業衍生創業的主體,企業家資源是企業衍生創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它是一種存在于母體組織中的異質性人力資源,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的特性。作為一種異質性資源,它具有稀缺性、獨特性、不可復制性與因果模糊性。
異質性的企業家人力資源可以從個體與網絡兩個層面來理解,即個體層面的人力資本與網絡層面的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是由企業家專門及一般的經驗和教育所決定的,一般的經驗和教育主要指的是企業家所擁有的有關社會上的公共知識和技能;而專門的經驗及教育是企業家所獨有的,它往往是和企業家主體不可分離的,它對衍生創業活動的開展很關鍵。這兩種經驗和教育與企業家的年齡、性別以及特性直接相關。
對于從事衍生創業的企業家要求具有與一般管理者不同的能力或特性。創業活動的開展需要創業主體具有獨特的機會識別能力,這種對機會的“警覺”依賴于企業家獨特的認知過程與風險判斷。在機會面前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愿意去開發機會,企業家是在不確定環境下投入資源、提供中心契約的主體,它需要具有承擔風險的意識。愿意承擔風險不等于能夠承擔風險,企業家畢竟不是賭徒,他需要具有在不確定環境中開發機會、創造租金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有從事“新組合”的創新能力、管理協調能力、領導能力,等等。
社會資本是企業家從事衍生創業所要擁有的另一項重要資本。企業家社會資本取決于三個維度:關系維度(網絡中兩個主體間的關系,它涉及主體間的信任、行為標準、責任、身份)、結構維度(網絡中不同關系的組成,它涉及網絡的接點、不同關系的構成,網絡的組織形式)、認知維度(共享的編碼或語言,網絡的文化因素)(Nahapiet Ghoshal,1998)。企業家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決定企業家在從事衍生創業時對市場機會的發現與資源的獲取能力。
(二)企業資源
企業家在從事衍生創業前是母體組織的雇員,他接受組織誘因,承擔組織分配的任務,他的行為根植于企業資源之中。從事衍生創業活動后,企業家成為一個雇主,在資源上與母體組織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雖然企業家資源與衍生創業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受到企業資源類型與特點的影響。對企業資源這個權變變量的分析可以豐富我們認識企業家資源與衍生創業之間的關系。
Barney(1991)認為企業資源包括了所有的資產、能力、組織程序、企業特性、信息、知識等,并將這些資源分為三類:(1)物質資源,如廠房設備、原材料等;(2)人力資源,如經驗、判斷能力、天資、洞察力、關系及培訓體系等;(3)組織資源,如正式的報告結構,正式與非正式的計劃、控制與合作系統。Hilt、Ireland和Hoskisson將資源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包括:財務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與組織資源;無形資源包括:技術資源、創新資源和聲譽。RichardHall(1992)將無形資源分為不依賴于人的資產(Asset)與依賴于人的技能(Skill)兩大類。前者指企業可以明確擁有的事物,如專利、商標、版權以及注冊設計等知識產權,以及合同、商業秘密和數據庫,此外還包括聲望、網絡關系;后者包括員工技能訣竅、組織文化等。
企業家進行衍生創業從母體組織主要獲取三種資源:管理資源、技術資源、顧客資源。按照上文對企業資源的分析,可以認為母體組織的物質資源對企業家衍生創業的影響并不大,而人力資源、組織資源、技術資源以及其它一些無形資源是影響企業家衍生創業的重要資源因素。母體組織這些資源的異質性與豐富性決定了企業家衍生創業時資源的可獲取性,從而影響衍生創業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存能力。
作為母體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源往往是衍生創業所需要的關鍵資源。這種戰略性資源經常表現以知識或信息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們在企業內部的分布形式會影響企業家的衍生創業。當這種關鍵資源在企業內部分散于企業的多個部門并且與組織背景具有不可分割時(青木昌彥,2001),企業家衍生創業從母體組織獲取資源的能力就越弱,衍生創業的可能性就越小。當企業內部關鍵資源相對集中的由少數管理者或技術人員擁有時,在對資源擁有的主體激勵不當的情況下,他們從事衍生創業的可能性就很大(Zingales,1998)。
企業內部擁有豐富的異質性資源與資源由少數主體所擁有并不意味著衍生創業就一定會出現。企業家脫離母體組織進行衍生創業需要承擔一定的成本,比如:因為背叛母體組織而承擔的心理成本、面臨可能來自司法制裁的訴訟成本等等(Zingales,1998)。如果企業家在企業內部得到了足夠的激勵,獲得充分的肯定,那么他們沒有必要為了衍生創業而承擔這些成本。造成企業家脫離母體組織從事衍生創業還與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與制度環境有一定的聯系。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與制度環境表現為多種形式,比如:企業內部成員長期博弈形成的組織文化、企業內部的結構性資源、人力資源的激勵安排,等等。
三、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的一個關系模型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提出了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的一個關系模型(如圖1所示)。

建立在上文分析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企業內部企業家資源的豐富性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2企業內部資源因素對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關系起調節作用。企業內部資源因素影響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關系的強度與方向。
假設3企業內部資源的豐富性對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關系起調節作用。企業內部資源越豐富, 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正相關關系就越強。
假設4企業內部關鍵資源的分布對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關系起調節作用。企業內部資源分布越集中, 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正相關關系就越強。
假設5企業內部文化與結構性資源對企業家資源與企業衍生創業之間關系起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馮玲, 陳林奮 我國高技術成果商品化過程中新企業衍生的微觀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 (2)
[2]Phillip s, D J A genealogical app roach to organizational life chances: The parent - progeny transfer among Silicon Valley law firms, 1946 - 1996[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7 (2002) : 474 - 506
[3]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 : 99 -120
[4]張書軍,李新春企業衍生、資源繼承與競爭優勢[J]學術研究,2005,(4)
(責任編輯:古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