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 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上海 201800)
摘要:采用上海市1978-2005年的經濟數據,對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資本積累效應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協整檢驗顯示:FDI對上海市的國內投資產生了顯著的擠出效應。為此政府要加強對FDI的引導和監管,強力培育國內資本市場,提高民營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資本積累;國內資本;擠出效應;替代效應
中圖分類號:F114.4文獻標識碼:A
自1992年起,中國就已經成了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國,甚至在2002年超越了美國,成為全世界吸引FDI最多的國家。中國政府早期引資政策的目標是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 彌補國內資金短缺。然而,近年來我國有大量學者的經驗研究證實,國內企業的技術學習效果或者說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并不明顯,外資的資本積累效應也不盡人意。
一、文獻回顧
Borensztein,Gregorio Lee(1998)①。利用69個發展中國家20年的經濟數據分析得出:東道國總投資的增加額約為FDI流入額的1.5-2.3倍,即FDI擠入了國內投資。Pradeep Agrawal(2000)②。 對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研究也得出了強互補效應的結論。
但是Bosworth Collins(1999)③。對1979-1995年58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的研究發現:1單位的FDI流入基本上對應1單位的總投資增加,表現為中性。Manuel Ricardo(2000)利用1970-1996年39個國家的Panel數據研究發現:FDI中性效應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有19個,存在擠入和擠出效應的國家各10個。在亞洲,中性效應和擠入效應很普遍;在中國,中性效應占主導地位。
同樣在我國國內,大量經驗研究也沒有得出統一結論,原因在于他們所采用的模型、樣本范圍和統計方法各不相同。
楊柳勇等(2002)利用Manuel Ricardo 2000年所建立的模型,采用1985-1999年全國數據,簡單線性回歸并考察長期影響變量得出FDI擠出了國內投資。陸建軍(2003)在其基礎上添加了GR的當期變量,采用我國1987-2001年的Panel數據分析認為:整體而言,全國存在顯著的互補效應;在東部,擠出效應和中性效應占主導地位,在中西部地區則是擠入效應占絕對多數;而且FDI對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呈現出由東向西漸次減弱的狀況。在上海,中性效應占主導。王志鵬(2004)整理了1987-2001年我國30個省市的Panel數據,將上述模型命名為相對擠入擠出模型并分析得出:在全國范圍內, FDI 對國內投資的擠入效應不顯著;在東部地區,FDI 對國內投資有著顯著的擠出效應;在中部地區,FDI 對國內投資有著顯著的擠入效應;在西部地區,FDI 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不顯著。隨后,作者又構建了FDI的絕對擠入擠出模型并得出:在全國范圍內,FDI 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在5%水平下顯著;關于三個區域的結論卻和前者一致。
借鑒Fry模型,張倩肖(2004)基于1979-2001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AEG協整檢驗得出:FDI對國內投資產生了強替代效應。張越佳(2004)等對中國特殊的三部門模型考察得出:FDI存在享受政府優惠政策的套利動機,有向傳統產業而非高新技術產業集中的趨勢。在存在直接競爭的制造業領域,FDI對民營經濟有著顯著的擠出效應。
賴明勇等(2002)采用1979-2000年的數據,由資本積累效應的Johansen協整方程得出:FDI對資本積累的彈性僅為0.058,且這種協整關系不顯著。羅長遠(2006)基于我國1987-2001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認為:在金融體系不能有效整合資源的情況下,FDI對私人資本的影響取決于金融支持的力度。個體資本受到的支持最為薄弱,FDI對其存在擠出效應。股份聯營資本受到的金融支持較強;對于其中的高額貸款企業,FDI對其存在擠入效應。
二、數理統計
借鑒Manuel及王志鵬的思想,筆者構建絕對擠入擠出效應的模型:
其中,LI, LF,LY分別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I、FDI及總產出Y的自然對數。
筆者所采用的數據來自于2000-2006年的《上海統計年鑒》;由于1978-1980年的FDI數據難于獲得,為了提高統計自由度,采取了以1981年的數據為基礎,按照Y的比例求取FDI數據的方法。2005年的匯率取自7月21日匯改時所定的基準匯率。所用的分析軟件是Eviews 3.1。基本數據見表如下:
首先,為保證對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有效性,應該對數據進行穩定性檢驗。筆者采用的是ADF單位根檢驗:
注:檢驗形式中,C為截距項,T為時間趨勢項,N表示不包括截距或時間趨勢項;K為最優滯后期數。
結果表明:以AIC準則取小為標準,LF,LI是一階單整序列;LY是二階單整序列。根據對變量間的交叉相關系數的初步判斷,再依據調整后的可決系數逐步剔除不顯著變量,得出了以下AEG協整回歸結果:
對于其中殘差的平穩性,由統計量-4.6466小于AEG協整殘差檢驗的特殊臨界值-3.90,可見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即協整方程是成立的。此外,由自回歸方程殘差的Durbin-h統計量的絕對值1.77小于5%水平下的臨界值1.96可知不存在一階自相關;由殘差的偏自相關分布也可判斷出不存在一階及高階自相關。變量的顯著性水平都很高,調整后的可決系數高達99%,可見回歸結果是優秀的。對應的協整方程為:[HJ14mm]
類似地,構建長期影響變量
由其經濟意義可知:若η =1,表示FDI存在中性效應;若η>1,表示FDI對國內投資產生了擠入效應;若η<1,表示FDI對國內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對應以上協整結果,η≈0.176,說明FDI每增長1個單位,總投資 I僅增長約0.176個單位,國內投資被擠出了0.824個單位。由Wald約束檢驗a(0)+a(2)+a(6)+c(1)=1的概率近乎為0,亦可知擠出效應非常顯著。
此外,從長期協整方程來看,只有前一期的總投資和當期總投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不過其相關系數高達0.696,說明前一期的總投資對后期存在很強的關聯影響。三個時期的FDI對當期總投資存在顯著影響;不過由于各期之間的正負影響相互抵消,其綜合影響系數0.0535遠遠小于同期的FDI對總投資的貢獻系數0.1243。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引進FDI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權衡長期的綜合效益。
為了更深入地探討FDI與總投資I和總產出Y之間的相互關系,筆者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表4為滯后期從1-8時的判定結果:Y和I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顯著;只有當滯后期為1、7和8時,FDI才是I 5%顯著性水平下的Granger原因;它與I是FDI的Granger原因在滯后期上存在交錯。在滯后4-6期時,FDI與產出Y互為Granger原因;而在滯后1-3期時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可見,FDI對上海市的資本積累及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政府應該摒棄短期優惠政策,以對FDI的質量保證代替數量要求。
三、對結論的因素分析
之所以會產生顯著的擠出效應,主要有如下因素:
1在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中,跨國公司具有先天的壟斷優勢和動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通過不斷增資擴股控股了原合資企業;同時FDI 的獨資化及并購傾向越來越顯著。2004年上半年,在上海新增外資項目中,獨資項目1782個,所占比例為78%,遠遠高于其它方式。④
2超國民待遇直接賦予了外資比內資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大量的低質量 FDI,包括國內外逃的過渡性資本蜂擁流回國內。近年來,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也使得大量外資以FDI的名義進入中國。
3由于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都集中投資于第二產業中的高利潤行業及第三產業,趨同性顯著,這些行業原本就具有很高的競爭程度,而跨國公司又將更多的商品用于東道國銷售,因此其競爭優勢擠出了國內投資。在上海的電腦制造業中,2004年外資企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為99.42%,其利潤所占比重更高,為99.53%;主要企業有臺灣廣達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達豐、上海惠普及英業達有限公司。僅達豐的銷售額就為478億元。國內中小企業根本無從與之競爭。⑤
4由于中國金融市場發育不成熟,資本難以在地區間、行業間的分割性市場中有效配置,以至于銀行的資金閑置常常與非國有企業的資金短缺并存,這種融資歧視導致它們在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5[JP2]如果 FDI 的進入不能刺激國內上下游產業的投資,即形成了所謂的孤島經濟 (如過高的加工貿易比例),則 FDI 就不會有互補效應。2005年上半年,在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出口總額中,加工貿易出口額為138.13億美元,所占比例過高,為85.9%。⑥
總之,國內投資主要通過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而FDI主要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如賴明勇)。自1995年以來,我國總儲蓄大于總投資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然而,FDI流入量卻逐年擴大,加劇了資本結構性過剩的矛盾。因此,在FDI的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的情況下,政府要加強對FDI的引導和監管,強力培育國內資本市場,提高民營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注釋:
①Borensztein, E JDe Gregorio J-W Lee, 1998,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5 :115-135
②Pradeep Agrawal, 2000, \"Economic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outh Asia\", India Gandhi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Working paper
③Bosworth, Barry Susan M Collins, 1999, \"Capital Flows to Development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Saving and Investment\",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143-169
④引自《長江三角洲產業地圖-2005》[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252
⑤引自《中國產業地圖-上海2004-200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2):36-35頁
參考文獻:
[1]Agosin, Manuel R Ricardo Mayer, 2000, \"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 ?\", UNCTAD Discussion Papers No 146
[2]楊柳勇,沈國良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分析[J],統計研究,2002,(3)
[3]陸建軍FDI對中國國內投資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 ,2003,(9)
[4]王志鵬,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擠入擠出效應的重新檢驗[J],統計研究,2004,(7)
[5]張倩肖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的替代互補效應分析[J],經濟學家,2004,(6)
[6]張越佳,張磊中國三大不同類型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8)
[7]賴明勇,包群外商直接投資與國內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比較[J],投資研究,2002,(5)
[8]羅長遠FDI對中國私人資本成長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6,(1)
(責任編輯:呂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