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后與達能之間終于爆發了一場品牌爭奪大戰,這注定要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盡管誰贏誰輸的結果尚未水落石出,但毫無疑問的是,娃哈哈的品牌形象將由此而被蒙上一層陰影,而娃哈哈“總舵主”宗慶后本人,也再一次被推到了是是非非的漩渦中。
近十年來,娃哈哈一直以強勢企業、龍頭老大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而宗慶后本人的強勢與個性在業界也是“大名鼎鼎”。當然,宗慶后自有其驕傲的資本:堅持自主品牌,堅持不放權,打造固若金湯的“聯銷體”,每每后發而先至的市場業績。所有這一切,都讓宗慶后擁有了非同尋常的“強勢”,雖然業界對他的管理風格、接班人問題多有非議,但絲毫無損于他頭頂的光環。
但是今天,當所有的問題都已經或即將大白于天下之時,我們卻強烈地感受到強人背后無奈的悲哀,觸摸到了宗慶后內心深處的那份隱痛。追根溯源,或許可以這么認為:宗慶后早已預料到會有今日之事,他知道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除了正常的經營之外,多年來,宗慶后所做的,大多是為這一天的到來做好準備——他的強勢,是對達能的一種警告:這是我的王國,你不得插手;他不解決接班人問題,就是為了在暴風雨來臨之時他能控制局面;他不斷地將盤子越做越大,就是為了稀釋未來的風險,或者為了那一場不可避免的談判增加自己的籌碼。
他之前是這樣做的,他現在也是這樣做的:為了解決問題,他率先發難,把自己與達能的矛盾公之于眾;為了爭取支持,他將自己打扮成“民族品牌”的英雄;為了先發制人,他將自己的“底牌”和盤托出——大不了,我可以從頭再來,另起爐灶!
如此這般表現,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宗慶后仍然是一個典型的浙江商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大企業家。你很難想象,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會像宗慶后一樣用如此小家子氣的手法來處理如此重大的問題。
當然,你無法想象柳傳志、張瑞敏會犯下如此大錯。要知道,宗慶后今天所碰到的問題,其根源在于他在合資時犯下的大錯:由于短視或者說經驗不足,他在娃哈哈商標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上的失手,自己給自己下了一條“絆馬索”。
品牌、商標對一個現代企業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同樣曾經高舉過“民族品牌”大旗的聯想和海爾,在處理此類問題時,與娃哈哈相比,顯然更有經驗,也更加成熟。聯想在整合香港聯想和北京聯想準備上市時,柳傳志就痛下決心,將香港的合作伙伴請出門外;2005年,聯想準備進軍國外市場時,發現其英文商標“LEGEND”被人搶注,為此,聯想斥資數億元,毅然啟用“LENEVO”新商標,以絕后患。海爾也經歷了從“琴島利勃–海爾”到“海爾”之變,由于商標問題處理得干凈利落,至今無虞。
在如今這個知識產權至高無上的時代,你無法想象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會忽視品牌和商標的巨大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慶后的對手達能顯然更勝一籌,早在合資之日,就未雨綢繆,白紙黑字,以契約為證。達能不是不知道宗慶后手里有數十家“非合資企業”,不是不知道這些“非合資企業”用的是娃哈哈商標,但卻“隱忍不發”,而是靜靜地等待,直到果子成熟了,再一舉收入囊中。
相比之下,達能的做派更為職業化、更為專業化,而宗慶后則有點像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子,更多的是意氣用事。事實上,被宗慶后視為撒手锏的“聯銷體”,也未必是鐵板一塊,要知道,渠道有形,但忠誠度有限,經銷商無一不是逐利而行,這才是古今商道的基本規則。因此,娃哈哈的經銷商“聲援”也好,地方政府的“支持”也罷,當前者的“聲援”為利益所誘,當后者的“支持”與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相背離,宗慶后背后的支撐力量到底能有多大,還真的是一個疑問。
當然,一流企業家和一流商人至少有一點可以形成共識:虧本的買賣不能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至少目前的宗慶后和達能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尚未圖窮匕首見,所以誰能笑到最后,還真不好下結論。中國人歷來信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西方人更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宗慶后與達能之爭,更像是中國傳統的商業文化與西方現代市場經濟之間的一場PK大戰。
無論如何,經此一役,所有的中國企業和企業經營者都會對“自主品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卻屢屢在品牌之戰中敗北。一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如果沒有品牌意識,也就不可能有百年基業。特別是當中國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時候,世界不相信眼淚,只相信品牌,只相信游戲規則。
對于還不是大企業家而又夢想著成為大企業家的人來說,宗慶后的標本意義在于:宗慶后已經付出了代價,你絕對不可以再付出相同的代價。
(本文作者為CBCT李志起品牌營銷機構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