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及知識經濟的崛起、中國經濟的轉軌,國際國內環境日益動態化,使企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趨勢。面對這些新情況、新趨勢,中國企業管理還不完全適應,還存在相當多的不和諧因素,其主要表現為八個方面的矛盾:
1、企業發展與企業體制環境制約的矛盾。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政企關系、黨政關系、勞動者與企業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對民營企業歧視性政策尚未完全消除,政府的管理還不適應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要求。
2、企業發展與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的矛盾。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甚至上市公司其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機制并沒有形成。近年來,個別企業或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頻頻違規,有些公司瞬間崩塌,說明我國企業存在制度性缺陷、制度性弊端、制度性危機。當前,政府改革滯后于企業改革,中央企業改革滯后于地方企業改革,壟斷性企業改革滯后于競爭性企業改革的現狀,還沒有完全解決。
3、企業發展與企業高層管理者觀念落后的矛盾。這一矛盾表現在國有企業是盲目擴大規模,急功近利,追求政績,與企業要持續增長,培育核心競爭力規律之間的矛盾。民營企業則表現出目光短淺,小富即安,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戰略眼光。目前,中國企業大多數停留在已有的傳統管理階段,真正實施和諧管理的企業為數不多。
4、企業產品結構及產業結構升級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的矛盾。我國企業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以上,而發達國家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則在5%左右,較低的技術水平,使得我國外貿出口結構不合理,來料加工占57%,高科技產品出口中88%來自三資企業,以價格競爭為主的出口產品結構,頻繁引起貿易摩擦。同時由于企業自身競爭力不強,導致外國跨國公司收購國內行業排頭兵,在我國產業內形成壟斷,并對我國企業進行排斥,威脅到國家產業安全。
5、企業發展與資源供給有限性、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矛盾。我國土地、森林、礦產資源、石油、水、電力等資源仍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當資源供給有限時,必然伴隨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這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當國內能源、原材料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價格時,將會使我國企業產品成本上升,進而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擴大能源及原材料進口是解決國內資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但它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制約。因此,真正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國內企業降低粗放經營的程度,進行集約化經營,提升產業結構高度,建立節約型企業,循環經濟型企業,降低能耗及原材料消耗水平,提高效率。而這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6、企業發展與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組織發展薄弱的矛盾。市場經濟體制下行業協會及商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橋梁紐帶作用,由于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并不考慮外部的合理性問題,這就需要由政府或者行業協會制定市場準入規則。目前,我國行業協會發展不足,于是政府和企業之間出現了真空,有些行業協會是官辦的,并沒有起到行業協會的作用。因而需要政府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和社會團體去做,充分發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的作用。
7、服務業企業發展遲緩與社會對其需求的矛盾。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服務業企業戶數占28.6%,比2005年下降了2.6個百分點,服務企業的資產比2005年下降了2.3個百分點,服務企業的利潤比2005年下降2.9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低;二是我國較多的服務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三是一些服務業具有雙重性質,既是經濟意義上的產業,又被賦予經濟以外的職能和目標。
8、企業發展與企業內部管理落后的矛盾。中國企業管理大多數仍處于經驗式管理及泰勒式科學管理階段,在企業戰略、人力資源、財務、質量、生產運營、市場營銷、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科技開發、國際化經營等各方面的管理均不能滿足當前國際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要求。企業急劇擴張亟需提升我國企業管理素質和現代化管理水平。
上述八個矛盾方面折射出,實施和諧管理對我國國民經濟及企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要充分認識和諧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政府要和諧管理,企業要和諧管理,甚至家庭及每個公民也應和諧管理。而和諧管理的價值觀基礎是誠信,政府要講誠信,企業、家庭,每個公民都要講誠信。
人和誠可貴,家和萬事興,企和延百年,政和通天下。這四個方面都和諧了,才能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