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我受新華社的委托,前往青海省循化縣采訪一位叫周杰夫的美籍華人,他在氣候環境和物質條件都很差的循化中學義務教學已經四年了。周杰夫不為名、不為利,自己出錢買飯和一切用具,為偏遠落后的山區培養了四批優秀的畢業生,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尊重。更讓人感動的是,當地民風以他為表率,純凈得像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世外桃源。兩天的采訪,38歲的周杰夫給了我一生中強烈的震撼。他所做的每一點努力都全部成就了這個世外桃源。或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必將成就全社會的世外桃源。
一次采訪激活了我沉淀在靈魂深處的一個夢想,人生在世,白駒過隙,總要為社會進步留下點什么。我要實現自己的這個夢,必須用我的激情、我的眼光、我的信念、我的行為來觀察這個世界,同時和大家一起來改造這個世界。這樣,動機成為行動,想法變為心聲,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我沉淀下來200多篇雜文。讓我振奮的是,這些文字犀利、火藥味很濃的文章,居然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好評。我更加相信,自己腳下的每一步路都是到達我這個夢想的歷程,都是有價值的。我的這種付出,一定會有最終的成就,我和大家一起努力,朝著夢想中的世外桃源努力,那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發生了改變。只要朝著選定的方向,鍥而不舍,我們就會接近自己的夢想。夢想是使你體味到真正生活價值和樂趣的另一種生活,是你擺脫蒙昧、走向美好的情懷和土壤。有了這個夢想,有了為夢想的努力,才成全了我這個執著者,才有了這本雜文選。
3年教師、8年醫工、23年記者、25年兼職律師,發表文章和著述900余萬字。人生苦短,我回想起14歲時作文《麥場所想》被《中學生作文選》收錄的振奮,想著這輩子一定與文字有緣了。然而,生活并不是平鋪直敘。我雖完成大學中文專業學業,完成比較文學、法學、經濟學研究生學業,但遲遲未見成效,僅在為夢想而努力。我夢想著自己憧憬的世外桃源,夢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使大多數人快樂的人,夢想自己成為一名精神領域的清潔工,讓自己執著的心去感動他人,清潔環境。于是,這本雜文選便成為我奉獻給讀者和全社會的一份心血,我始終將盡力讓厚愛我的讀者得到些許欣慰。因為,讀者的欣慰、人們的歡樂,也是構成我心中世外桃源的一個元素。
我在從200多篇雜文中選文章的時候,是把真正首先感動我的文章選出來,回想我在寫哪篇文章時激動過,流淚過。但選完時,我總覺得我的下一篇文章會寫得更好一點,能更接近夢想。為自己的夢想奮斗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這就有了我今后會執著地不停勞作。然而,這類文章,時間緊迫得正如一場遭遇戰,無論是否準備充分,短兵相接不可避免。于是,每一次戰船起航都不容許失敗,但不盡如人意之處只有在選文章時才會感覺。這樣時效緊迫的文章越寫越多,道義負擔越來越重,感覺神圣,責任重大。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文章如何,得失何在,自有讀者評價。我只能說在輿論戰場上,我是為了一個夢想而已。盡管心靈的傷痕累累,可還是感覺問心無愧。
有人勸我,能不能換一種輕松的活法。可惜,為了夢想,身不由己,沒有誰催促,但有為了夢想,就必須不吐不快。于是,出差在外,酒店的鈴聲可以警醒我;每天上班,媒體的語言可以警告我;縱然是坐在家里看電視、見到不平我還是心頭一顫。這些年為了夢想似乎使得我睡覺都繃緊神經,因為我總感覺為了夢想需要為民代言,為了夢想需要仗義執言。為了夢想,敢為人民鼓與呼,扶正祛邪,已融入我的性格,更成為我生命存在的意義。
當然,熟悉媒體工作的人都知道,報道無禁區,宣傳有紀律,社會不僅需要責任意識,更需要大局意識。嫉惡如仇需要,引而不發也需要;大聲疾呼需要,靜觀待時也需要。因為這些原因和理由,有些文章的道義分量可能不太到位,有些評論則干脆沒有面世,或未被選入集,但作者的這份夢想都是時刻警醒著的。
編完以后,似乎松了一口氣。可盤點自己,剩下的就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丑媳婦見公婆,實在是幾分慚愧和羞澀,誠惶誠恐。但為了這個夢想,為了全社會都來實現這個夢想,即使貽笑大方,也天地良心,自得其慰了。
我堅信,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必將成就全社會的世外桃源……
(原載文化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