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安市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國際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和東部制造業向西部轉移的歷史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通過合理規劃工業布局,推動裝備制造業集聚發展;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同自主創新相結合,努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圍繞裝備制造業優勢產業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延伸,加大招商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西安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不斷加大對裝備制造業企業建設項目的扶持力度;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等項工作,加快裝備制造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目前西安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西安市裝備制造業總體發展較快,呈高速發展態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裝備制造業工業化水平較低,裝備制造業總量偏小。全市裝備制造業企業中,代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多層次的裝備、技術和工藝并存,水平參差不齊。缺少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有山無峰的現象,已成為影響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2、國有企業改革滯后,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市裝備制造業企業大多數為國有企業,企業改革滯后,國資比重過大,活力不夠。多數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核心競爭力不強,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較少,難于保持強勁的發展后勁。
3、企業發展資金普遍緊張,重點建設項目整體投入力度不夠理想。據調查,目前全市工業企業資金缺口達35億元。一方面銀行工業信貸投入減少,上半年,西安市工業短期貸款為245.6億元,比年初下降1.4%,加劇了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狀況。另一方面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暢,加之部分重點企業去年都有重大項目在實施,導致資金緊張程度較為嚴峻。截至9月底,20個裝備制造業重點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只占總投資的13%。
4、產業鏈短,本地產品配套率低。裝備制造業優勢產業的產業鏈短,為大企業重點產品配套的本地企業少,配套率低。通過對陜重汽、陜鼓、法士特、比亞迪、西電公司、標準股份等6戶重點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統計情況看,在陜西省內的平均配套率為34.1%,在西安地區的平均配套率僅為22.7%(按配套金額計算)。
二、西安市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點及措施
要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西安市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實施方案》確定的重點目標任務和《西安市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行動方案》的貫徹實施,立足培育扶持,注重協調服務,加強監測調控,及時跟蹤指導,切實抓好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各項工作的落實。具體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快實施西安市二環內及二環沿線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搬遷改造工作。大力實施企業搬遷改造工作,要將裝備制造業企業作為試點,先行一步,摸索途徑、探求方法、積累經驗。據初步統計,現已完成搬遷改造的企業有7戶,分別是西瑪電機、陜重汽、內燃機配件廠、木工機械廠、搪瓷廠、拖拉機廠和大方實業等,其中裝備制造業企業有5戶。正在組織搬遷改造的企業有3戶,分別是冶金機械廠、保溫瓶廠和鐘表材料廠,2006年年底保溫瓶廠和鐘表材料廠可完成搬遷改造。2007年計劃搬遷改造的企業有15戶。對已經搬遷完成的企業,要完善外部環境建設,幫助企業盡快步入正常生產經營軌道。對正在搬遷的企業,要積極主動幫助企業解決搬遷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順利完成搬遷改造任務。對政府主導性和引導性搬遷的企業,要制定年度實施計劃,確定具體的搬遷企業名單和搬遷方案,全力組織實施。通過搬遷改造,加快企業發展,壯大西安市裝備制造業。
2、努力培育扶持大企業大集團發展。按照《西安市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行動方案》的要求,要重點培育扶持一批裝備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力爭在2008年以前,使西電、陜重汽、西飛、比亞迪等率先實現超百億元目標。在項目、資金和企業發展用地等方面,對有優勢的、能率先發展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傾斜,通過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銀行信貸、社會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逐步提高外資和民營資本的比重。以大企業為主,重點在汽車及零部件、高中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專用通用設備以及航空航天設備等產品的產業鏈延伸上有所突破,提高本地配套率。
3、積極組織開展工業招商引資工作。要圍繞裝備制造業優勢產業發展、產業鏈延伸,組織開展各類專業化招商引資活動,重點引入產業帶動型大項目以及國際知名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特別是生產制造中心落戶西安。要特別重視西咸一體化,與陜北、陜南經濟合作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市上組織的各項招商引資活動,主動出擊,力求成效。召開軍工與地方企業座談會、項目推介會,研究軍工技術、民品擴散、項目合作以及產品配套、產業鏈延伸等問題,促進軍工優勢資源與地方經濟的融合。
4、堅持自主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大力支持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要幫助企業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充分發揮產學研聯合的平臺作用,大力提升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下一步的工作重點要放在西電、陜重汽、法士特、比亞迪等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優勢產品上,爭創“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要在西安市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高新區、經開區、市科技局、市經委實行分工負責制。各部門定期到各自負責的單位去調研,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科研成果,通過組織召開座談會、交流會、洽談會、網絡信息公布等形式,搭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提高科研成果的就地轉化率。
5、加大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力度。對《西安市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行動方案》中確定的20個重點建設項目要加大投入力度,年底前力爭完成投資50億元。要積極幫助西飛公司爭取大客和大運飛機項目能夠定點西安市。聯合汽車電子西安廠的汽油發動機控制系統項目和西安造紙機械生產建設項目要爭取年底前啟動。對進展較慢的項目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加快建設進度。要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6、充分發揮市工業資產經營公司多元化融資的作用。以政府信用為基礎、市場為導向、企業資產為承載,充分發揮市工業資產經營公司多元化融資作用,把從金融機構首批融資的20億元資金,重點用于國企改革、重大項目建設、部分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二環企業搬遷。同時,市工業資產經營公司還要積極整合相關企業優良資產,實現企業借殼上市或境內外上市。
7、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西安裝備制造業企業中,中央和省屬企業居多,國有比重較大,國企改革任務非常重。地方政府要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配合他們搞好改制工作。對市屬尚未完成改制的78戶國有企業,2007年底以前,要通過優化股權、資源整合、盤活資產、兼并出讓、依法破產等多種形式,完成改制任務。2006年年底確保完成20戶工業企業的改制工作。要全面啟動11戶市屬國有企業中小學的移交工作以及市屬13戶企業辦醫院的分離工作。
8、努力提高軍工資源優勢與地方經濟的融合度。軍工企業是西安市裝備制造業的主體,在技術、產品、人才、裝備和資金等方面具備較大的資源優勢。為此,要全力支持軍工企業重大軍轉民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重點軍轉民產品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提高軍工企業與地方經濟的融合度。要組織西飛公司等軍工企業與地方企業配套協作座談會,重點開展為新舟60支線飛機的輔助動力裝置、壓力調節器、電子設備、內部設施等零部件的配套工作,實現新舟60支線飛機重點零部件國內配套零的突破。全力支持通用飛機、大中型航空發動機、機場助航燈、冷藏車、沃爾沃大客車、運載火箭、航天發動機、衛星有效載荷及衛星應用地面系統等航空、航天軍轉民品的研發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積極參與建設項目的合資合作及產品配套。
9、搭建服務平臺,強化政府指導和協調力度。一是貫徹落實各項優惠政策,讓企業切實能夠享受到這些政策的實惠。對《西安市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行動方案》提出的新政策,要抓緊制定實施細則,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二是積極推進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以裝備制造業企業為主,選擇80戶企業作為西安重點用能企業,按不同比例下達萬元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控制指標,以節能技術的推廣、節能產品的使用、節能設施的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進程,到2006年年底,全市要努力完成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標任務。三是大力培養技能型、適用性技工人才。要對市屬部分技工學校進行整合,進一步優化技工教育資源配置,培養更多的技能型、適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