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企業巫醫》還是《大師論大師》,閱讀兩本書最大的好處是能夠讓企業界人士更加理性分析并務實采用各種流行的管理學說,不至于因“用藥錯誤”而讓企業陷入困境。
“巫醫”是什么,巫者舞也,是跳大神兒的。看到《企業巫醫》這本書的書名,再加上一句“對當代管理大師與思想最權威的評述”,就有點或貶抑、或嘲諷、或揶揄的味道了,而夠格兒上這個名單的,自然是彼得·德魯克、邁克爾·波特、湯姆·彼得斯、大前研一之類了。想象作者將怎樣剝去大師們的外衣,隱隱有種小人得志的暢快,不掏腰包都不行。
遇上這本書還有個插曲,那天我去書店是為了買一本《大師論大師》,作者也是《企業巫醫》中的“巫醫”之———被譽為當代英國管理哲學大師查爾斯·漢迪。作者解讀了13位管理大師,包括彼得·德魯克、邁克爾·波特、湯姆·彼得斯、大前研一等等,而且自己還把自己解讀了一把,放在全書第1位,盡管作者對放在第2位的彼得·德魯克評價頗高:“任何管理思想家的名單,都應把他放在首位,本書的管理學大師名單也不例外。”
《企業巫醫》的作者米可斯維特是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商業版的編輯,觀察大師的視角和查爾斯·漢迪迥異。盡管可能“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是二者觀察的對象都一致,對于我們這些推崇和追隨大師多年的小輩來講,能夠管中窺豹,一睹大師真貌,也是幸事。
兩位作者對湯姆·彼得斯的解讀就可見一斑:
米可斯維特在《企業巫醫》中為湯姆·彼得斯單列了一章,題目是“化管理為表演藝術的大師:湯姆·彼得斯”。他將湯姆·彼得斯主辦的全天研討會比喻成“大型娛樂活動”,“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階經理人以充滿敬佩的眼光,看著湯姆·彼得斯在舞臺上任汗珠沾滿眉頭、揮動著雙手、用沙啞的聲音鼓吹階級無用論,并教導他們如何尋求混沌中的生機”;他調侃湯姆‘彼得斯,“一個已經50多歲的人,怎么可以如此蹦蹦跳跳地演講?一個有尊嚴的評論家,怎么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他的跑步機、他太太學禪的經驗拿出來講個不停?”
特別是作者談到湯姆·彼得斯出版《追求卓越的激情》時,“如果用流行音樂界的術語來說,《追求卓越的激情》就是典型新星一炮而紅后,乘勝追擊的作品,和前一步暢銷作品(《追求卓越》)風韻神似,但更簡潔有力、更專業。等到有了兩個作品在市面上,而準備推出第三部作品時,新星已經成為明星,覺得已需要重新包裝、改造自己。”讀到此處,不禁莞爾,大文豪錢鐘書先生曾在電話中對一位讀過《圍城》而慕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看來湯姆·彼得斯和錢老先生完全不一樣,“既然我這只母雞下了一只受歡迎的蛋,那我一定要想辦法多下些蛋,反正多少總能賣些出去。”
即便如此,米可斯維特仍然認為湯姆·彼得斯有兩個優點:“第一,他能夠讓管理這一類最枯燥無聊的題目,變得十分有趣,在這方面,他才華橫溢。第二,他對企業內部運作知之甚祥,不僅了解美國的企業,也了解歐洲和環太平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不僅了解董事會,也懂得營銷部門、車間的運作;不僅了解IBM、索尼等大公司,更明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的運作。”
談到湯姆·彼得斯對管理的貢獻方面,米可斯維特認為“湯姆·彼得斯與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使得管理理論平民化、大眾化,使它從一個專屬總裁和董事會的玩意兒,轉化為連初級經理人都需要精通的事務。”換句話說,湯姆·彼得斯就像中國當下流行的美女教授于丹一樣。盡管有很多人批評于丹評說《論語》過于簡單,可能還有些一家之言,但是畢竟她掀起了研學《論語》的一段高潮,惠及眾人;另一方面,盡管彼得·德魯克也批評湯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使管理變得簡單得不得了。幾乎只要買幾本書來放在枕頭下面,就可以得道了。”但他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當瑪莉姑媽的侄女高中畢業,而姑媽選擇?《追求卓越》作為畢業禮物時,就不難想象管理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了。”
米可斯維特在湯姆·彼得斯這一章最后部分,則對其做出了充分的肯定:“這世界或許永遠不會變得像湯姆·彼得斯預期般瘋狂,但世界的確是往他所說的方向行進。”
查爾斯·漢迪所用來點評湯姆·彼得斯的篇幅要比米可斯維特少許多,題目也和《企業巫醫》中完全不一樣一一“討厭標簽的卓越大師:彼得斯”,這個標題來源于湯姆·彼得斯的自我評價:“我討厭標簽。好吧,我會被視為‘卓越人物’。但我寧愿這樣想——你們不可能將我歸類成哪類人。我花了許多時間研究‘卓越’、‘顧客’,還有‘女性’與‘設計’等主題。要是有本事,盡管對我蓋棺定論,但我保證你辦不到。”
然而,《追求卓越》仍然是湯姆·彼得斯無法繞過的標簽之一,查爾斯·漢迪也對其給予高度評價,“結賬后我把它緊靠在胸口,感覺發現了管理學的奧秘。”即便《追求卓越》研究的43家卓越公司中,有些企業不久就盛況不再,查爾斯·漢迪仍然堅持認為,“彼得斯的觀點并非一無是處。他所提出的8大特征或許不能保證企業獲得成功,但《追求卓越》點出了現代公司需要的管理方向。”
同為大師,查爾斯·漢迪并沒有放棄調侃湯姆·彼得斯的機會,“彼得斯在稍后的著作中為‘卓越公司盛況不再’道歉,坦承‘沒有卓越的公司’。我對他說,他是第一位先弄錯,再靠道歉賺到財富的作家,或許他也是全世界采取這個做法的第一人。”
查爾斯·漢迪與米可斯維特對湯姆·彼得斯的評述各有側重,倒也相輔相成,互相印證。
查爾斯·漢迪的評述更多是從湯姆·彼得斯對管理學方面的貢獻出發的,比如杰出公司的8大特征與組織的7個要素(也就是“7S架構”)等等;而米可斯維特在《企業巫醫》中更多是從湯姆·彼得斯生活的細節和其宏論產生的過程出發,比如其開啟追求卓越的熱潮的背景、近期研究為什么集中在硅谷等等,兩者各有側重,倒也相輔相成,互相印證。很有意思的是,《大師論大師》將比爾·蓋茨列入其中,在一群教授、顧問和暢銷書作家中赫然凸顯,也不知蓋茨作何感想。
無論是大師還是巫醫,兩本書的作者都充分肯定了管理學理論對企業發展的貢獻,而閱讀兩本書最大的好處,莫過于能夠讓企業界人士更加理性分析并務實采用各種流行的管理學說,不至于因“用藥錯誤”而讓企業陷入困境。
另一個好處,能幫助讀者分清遇上的到底是真正的管理大師還是“跳大神兒”的巫醫,或者管理大師的言論中哪些有“跳大神兒”的成分,有個通用的法則:如果有管理大師告訴你他的理論是“萬能特效藥”,那么一定切記,這樣的理論和這樣的大師肯定是糊弄人的玩意兒。
責編/馬薪婷 E-mail/zybb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