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高效供應鏈使平價藥房在市場競爭中全面勝出,但在宏觀政策的干預下,供應鏈競爭的最終結果恐怕還不會只是由市場說了算。
現代市場競爭理論認為,產品之間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是這種產品/企業所在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藥品生產企業5000家;醫藥流通企業中,藥品批發企業近10000家,零售藥店20萬家以上;醫療機構30萬家。筆者曾撰文認為,這些年在我國藥品市場出現的平價藥房、商業快批等新型流通業態,之所以能夠獲得很大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為業已形成的“低價高效”供應鏈對其提供了支撐;而在原有醫療體制下的“高價低效”供應鏈,這些年來則在低價高效供應鏈沖擊下,顯得非常被動。
供應鏈競爭
(一)低價高效供應鏈
低價高效供應鏈主要由“眾多OTC生產企業——商業快批——平價藥房(農村藥店、診所)——城市中老年慢性病常見病患者(或農村患者)”構成。完整的供應鏈如圖所示:

這條供應鏈上,在目前的城市市場中,大都是以平價藥房(湖南老百姓、哈爾濱寶豐、江西開心人、湖南芝林、湖北同濟堂等)為鏈主或主導。減少流通環節、直接從生產企業進貨、進行規模化的事件營銷與終端營銷以快速響應顧客需求及其變化(即無限接近生產者和消費者),甚至做地區總代、全國總代(包括進行OEM),針對醫院高價系統大打價格戰。憑借自己在這條供應鏈上的上述行為,平價藥房不僅使自己在這么些年的市場競爭中全面勝出,而且還迫使醫院系統所在的“高價低效”供應鏈進行被動迎戰和轉型。
此外,在農村第三終端市場上,商業快批(如徐州淮海醫藥物流、北京豐科城、河北東盛黃華、山東海王、山東藥山、浙江華通、浙江邦達、廣東英特爾、上海九州通、四川科倫等)作為鏈主或主導,通過物流配送、快批(現款交易)的方式,使用“渠道攔截”等營銷手法,形成了農村第三終端市場的支配力量。商業快批不僅使自己在這些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還促進了農村新農合、兩網建設的深入開展,使大量農村鄉鎮衛生院、診所、藥店等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規范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說,這條低價一高效供應鏈在幫助農村醫藥市場逐步成形的同時,也分流或回流了部分曾經蜂擁至城市醫院看病的大批農村患者。
(二)高價低效供應鏈
高價低效供應鏈主要由國內“處方藥生產企業——傳統商業批發——醫院——患者”構成。完整的供應鏈如圖所示:

這條供應鏈有幾個特點:
1.供應鏈上的企業多屬國有企業(醫院主要指公立醫院,包括三級、二級和一級地段醫院)。
2.醫藥不分,管辦不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不分。
3.藥品流通環節多,回扣風盛行,藥價虛高。
4.盡管國家采取了集中招標、采購、降價甚至統一配送等政策措施,但由于醫院占款等問題未能得到實質性解決,供應鏈效率(資金流效率低下,也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效率)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提高和協同發展。
所以,當以平價藥房和商業快批采取低價進出、大打價格戰吸引醫院患者前往藥店購藥時,醫院系統并無根本性的還手之策,醫院市場份額有逐年減少的趨勢——當然,這是由其所在的整個供應鏈體系所決定的。
(三)供應鏈競爭分析
低價高效供應鏈與高價低效供應鏈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可看作我國藥店系統與醫院系統的一次大比拼。據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權威報告數據顯示(2005年),在國外,零售藥店是患者購藥的主渠道。法國84.7%的藥品通過藥店銷售,15.3%由廠家直接銷售給醫院使用;在藥店銷售的藥品中,88%由藥品批發商分銷給藥店零售,12%由廠家直接銷售給藥店進行零售。德國84%的藥品通過藥店銷售,其中70%為處方藥和可報銷的非處方藥,14%為不能報銷的非處方藥;另外16%的藥品由超市銷售,醫院銷售微乎其微。在日本,通過藥品批發企業銷售的藥品約占89%,直銷醫院和藥房的分別為3%和7%,直銷患者的僅為1%。美國藥品零售藥店的銷售比重為74.9%。而在我國,醫藥不分的政策背景使醫院系統與藥店系統的市場份額長期維持在8:2。
當然,這種狀況,最近一兩年有一些較為明顯的改變跡象。一是在某些地方,由于平價藥房發展較快,或連鎖藥店勢力強大,如長沙、南昌、深圳、成都等地,藥店系統的市場份額有的已超過整個零售市場的3成以上;二是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OTC市場與第三終端市場的平均增速超過20%,與處方藥市場和整個藥品市場的增長相比,后勁十足。這雖然與國家新農合、兩網建設政策和處方藥轉化成OTC等有關,但藥店系統采取融合性和對抗性方式爭取醫院處方外流,則是更為重要的動因。這些年,平價藥房帶動傳統連鎖,通過主動降低藥品價格,從醫院市場爭得了不少患者和市場份額,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發展的話,改變醫院系統與藥店系統原有的市場份額比例,將指日可待。
而從藥品流通效率來看,藥店系統也明顯好于醫院系統。以供應鏈管理中最重要的資金回籠為例,快批或者平價藥房與一些大連鎖在開始時甚至能采取現款現貨的方式,與自己的上下游客戶進行交易,雖然現在由于其業務關系較為穩定,也有一定的賬期,但賬期一般都只是壓批,大都可以作到一個月一結,對一些緊俏或廣告商品,現在也能作到現款采購(也不排除少數藥店有店大欺客、欠款的事情發生;商業快批中也有相當部分是低效率的)。與此相比較,在醫院主導的這條高價低效供應鏈上,許多醫院尤其是一些綜合性大醫院,由于這些年忙于添置高級設備、進行基建升級,也由于國家財政投入有限,所以造成醫院系統對商業公司的長期占款(多則1年以上,少則也有3、5個月),商業公司拖欠工業企業賬款,工業企業也只好對原料供應商等形成拖欠。這些年,不少商業公司和一些生產企業因此被拖跨的,也并不少見。
其他,如醫院系統廣泛存在的濫用抗生素等惡習,還可以說明這條供應鏈的信息流也是有問題的醫院醫生對處方權的壟斷以及對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漠視,使患者的知情權、選擇權遭到了扭曲;而藥店系統由于整體上強調消費者自我選擇的權利和自我藥療等,信息交流更加開放、更加充分,信息效率(包括反饋速度)當然也就要高些。
筆者曾從整體上給中國藥品市場的供應鏈競爭進行過如下圖示,似乎可以更直觀的進行一個歸總:

在上述幾個象限里,我們提到的醫院系統終端作為鏈主的高價低效供應鏈在第二象限,平價藥房(快批)作為鏈主的低價高效供應鏈屬于第四象限。當然,即使是同樣的醫院市場,也有為數極少的高價高效供應鏈的存在(如外資生產企業主導的醫院供應鏈);同樣,即使在藥店終端市場上,也會有高價高效供應鏈存在(如一些品牌藥企通過廣告等營銷整合主導的藥店系統供應鏈);一些并不成功的平價藥房、快批,也會主導形成低價低效的供應鏈的鏈主。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在藥品利潤日益走低、品牌營銷在OTC市場日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整個低價高效供應鏈體系也有向高價(品牌)轉化的跡象。如2006年,杭州民生的工商聯盟、浙江康恩貝的“廠商價值一體化”、山東魯抗的“有價值供應鏈”等,將在2007年全面演繹高價(品牌)高效供應鏈是如何在通過品牌營銷在市場上發揮其競爭優勢和營銷功效的(也包括了外企作為醫院市場鏈主的供應鏈);北京豐科城、上海九州通、廣州英達爾、徐州淮海醫藥、浙江邦達、河北東盛英華等商業快批或物流配送企業和湖南老百姓、江西開心人、湖南芝林等平價藥房為鏈主的低價高效供應鏈,以渠道攔截、價格戰等營銷工具,則會進一步主導這些年來的普藥市場、第三終端市場的競爭方向。
而高價低效的醫院系統供應鏈體系,在國家持續性降價和招標配送效率型政策導向下,最近以來,也有向低價高效供應鏈轉化的跡象。特別是在2006年,國家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規定社區用藥目錄,指定生產企業和配送商業,甚至在藥價政策層面要求“零差價”、“零利潤”,對藥店系統這些年依賴價格戰爭取醫院患者、搶奪藥品零售市場份額的競爭行為,實際上是予以了正面的回擊。
簡要評析
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連同藥品零售市場競爭,這兩年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共識。醫藥市場競爭必須有政府的參與、干預,尤其是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主導將不可避免。同時藥品作為特殊商品,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公共產品,當醫療機構被認定為這種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或服務體現者時,藥店作為私人物品的提供者如果還采取市場競爭的思路和方法,即使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優勢也可能會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傾斜。因此,在醫藥市場上,無論產品之間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政策的前瞻性把握和政府支持,在價格/品牌/效率多方面都十分完美的供應鏈就不會形成,供應鏈競爭的最終結果恐怕還不會只是由市場說了算。
責編/謝海峰 E-mail/zybb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