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世界擁有許多傳統,希望不至于是陳腔濫調。例如:依照慣例,大型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在開始創業之前,均已從大學或是研究所輟學。從電腦業第一代的蘋果喬布斯、微軟比爾·蓋茨及戴爾電腦的戴爾,到新生代Google的佩奇和布林至今均遵守著這個傳統。如果你絕對不可能像久遠以前惠普的比爾·休利特及戴維·帕卡德,以及較近期的You Tube的赫爾利及陳士駿在倉庫創設公司,至少可以在退學之前從學校宿舍起步,就像戴爾、佩吉與布林一樣。一旦公司喪失年輕活力,這些創辦人就必須離開,但眼見公司受難,才又回頭扮演救世主角色。喬布斯讓蘋果再度大放光彩;捷威(Gateway)的創辦人也打算嘗試。一月底,戴爾決定該輪到他。
自1984年創立戴爾電腦以來,他其實從未真正離開,他一直是公司的主席。但他在1996年將貝思管理公司顧問羅林斯帶進公司,成為戴爾電腦管理階層的一員。羅林斯除了名分之外,什么都有。八年來,戴爾拔擢他、培養他成為再清楚不過的接班人。
惠普新首席執行官上任,奪回電腦制造龍頭
這些是過去的美好時光,戴爾成為全球最大的且最賺錢的電腦制造商,它的供應鏈無疑是電腦產業界效率最高的一環,它的直銷模式似乎是使它保持領先對手(透過老式店面銷售電腦)一步的秘決。
但是當羅林斯終于在2004年7月接班成為首席執行官之后,情況幾乎是立刻開始變糟。剛開始,拉小提琴、沉默寡言、信摩門教及禁酒主義者的羅林斯,看來比卡莉嚴守紀律、受過良好訓練。卡莉是戴爾的頭號敵人,她是惠普浮夸、艷麗的老板;在市場上,戴爾不斷痛擊惠普。但是當卡莉遭董事會開除,并由赫德(他的襯衫領子似乎和羅林斯一樣漿挺)取而代之后,戴爾迅速拱手讓出市占率,甚至遭受終極的恥辱——獲利下滑。它的成本控制過頭了:被戴爾技術支援中心無止境的電話語言選單困住的顧客,經常無助落淚。
市場反應慢半拍,忽略電腦娛樂化趨勢
情況持續變糟。2006年,重整旗鼓的惠普取代戴爾,成為全球最大電腦制造商。燃燒起火的戴爾筆記本電腦的畫面幾乎傳遍整個網絡,然后戴爾必須回收400萬臺商品(罪魁禍首是提供瑕疵電池的索尼,但遭火舌吞沒的卻是戴爾的品牌)。之后,美國證券主管機關開始調查戴爾的會計問題,可能與收益認列有關,因此戴爾可能必須重新申報過去幾年的獲利數字。
羅林斯顯然得為大部分失敗負責。他等了太久才在戴爾商品線納入AMD的微處理器,與英特爾并列。他甚至錯過了更大的一波趨勢,由蘋果帶頭,惠普急起直追:使電腦成為娛樂裝置,因此消費者必須先親自把玩一番,才愿意掏腰包將藝術品一般的商品買回家。戴爾還是保持一貫的灰色調、枯燥,透過網站及免付費電話才能接近。
戴爾長期以來一直維護他的朋友。正因為他們對共享美好時光的贊揚,所以現在應該共同承擔譴責,他如此表示(他們的辦公室僅隔著一扇玻璃門,雖然從未關上)。但因股價持續下滑而臉色鐵青的華爾街投資人持續不斷報怨,因此創辦人戴爾必須有所行動。身為新首席執行官,他說他將嘗試轉向高獲利率的服務,而且考慮改變神圣不可侵犯的直銷模式。
權威人士和投資人狂喜不已。戴爾回來了,發行極具影響力的產業通訊的安德森(Mark Anderson)指出,“應該幾乎可以立刻拉抬戴爾重回它過去享有的績效水平。至少,這是電腦業的傳統。”
(本文編譯自《經濟學家》2007年2月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