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校辦企業的不斷發展,如何正確處理好學校與產業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合理地建立高等院校的產業管理體制已勢在必行,要通過建立新型的高校企業運行機制,理順管理體制,使高校企業辦得有活力、有動力、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好高校的強有力支柱。
[關鍵詞]校辦企業;產權關系;管理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31-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高校企業表現出定位不準確、管理體制不順、學校承擔無限責任與風險、校辦企業普遍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諸多的不適應之處,這都極大地制約了校辦企業的發展。準確定位高校企業、明晰產權關系、創新運行機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化高校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理順產權關系,深化高校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理領產權關系,推進高校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產權關系,即產權主體之間在財產占有、使用、收益、處置中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對于高校企業來說,產權關系的核心就是作為出資者的學校與經營者的企業之間“責”、“權”、“利”關系的總和。理順產權關系是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就不可能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壯大之后的高校企業面臨著如何上臺階的問題,產權問題已成為制約高校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只有科學地明晰產權關系,才能合理地建立高校企業管理體制,處理好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因此,高校企業通過理順產權關系,建立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校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全面推進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使高校企業真正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依法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納稅、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這樣才能使高校企業真正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走上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目前,從理論上說,校辦企業的產權歸屬是清楚的,即所有資產歸學校和國家。但在實際運作中仍然存在產權不清晰等問題。隨著高校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校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產權歸屬不清。產權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校辦企業的資產一般都未經過法定登記、評估,資產歸屬缺乏合法手續。校辦企業在初始運營時,除學校直接投資外,其他運營資本都是通過集資或籌資等渠道取得的,這部分運營資本的產權屬性模糊,造成產權歸屬不清晰。企業對科技成果、專利等無形資產都未經過量化或貨幣化的評估界定,造成學校無形資產流失。
第二,產權結構單一。許多高校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直接投資創辦企業,資產全歸學校所有,產權結構單一,學校直接承擔著企業經營的風險。一旦企業經營不善,倒閉或破產,學校只能全部包下來,承擔無限責任,“企業生病,學校吃藥”,學校存在著較大的經濟和法律風險。
第三,國有產權所有者缺位。學校全資企業,存在產權所有者缺位。高校企業尚未普遍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校國有經營性資產監管體制。出資者與經營者都未明確各自職責,對資產的增值保值等考核指標體系尚未建立,企業上交學校任務也沒有依據。這是影響校辦企業運營效率的體制性原因。
上述問題的存在,充分說明理順產權關系,進一步改革高校企業管理體制已成為當前高校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理順產權關系,深化高校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對策
現代產權制度理論的提出,是對市場經濟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揭示。企業面對市場,就要受市場機制、規律的制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作為高校企業,同樣也要面對市場,也要受市場機制、規律的制約。所以,高校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理順產權關系,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1、成立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建立新型的高校企業運行機制。高校企業改制的主要目標是明晰產權關系。要做到產權明晰,必須對校辦企業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劃轉資產。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企業資產進行登記和評估,按照資產屬性,界定產權歸屬,將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分類建賬、分開管理。對學校所投資的全資企業占有和使用的國有資產明確界定。對于企業占有的經營性資產,按照清產核資確定的數額對學校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對于企業占有的非經營性資產,學校收取一定數額的資產占用費;對于企業使用的學校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按市場價值作為學校的投資或向學校繳納技術占用費;企業占用的非經營性資產需要轉為經營性資產的,經法定程序批準后按市場價格實行有償轉讓。學校將所有經營性資產無償劃轉資產經營公司,并以此承擔有限責任。
高校作為唯一投資者,依法設立國有獨資的資產經營公司,由其代表學校持有對企業投資所形成的股權,管理學校的經營性資產和授權經營的非經營性資產,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資產經營公司通過控股形式管理企業,以資產委托經營的方式,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放手讓企業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運營。學校以企業資產增值為目標,制定激勵企業行為的政策措施,強化對企業經營者的考核和管理,以保證學校經營性資產的增值和投資回報。
高校設立資產經營公司的目的是規范校企關系,理順高校企業管理體制,將過去學校以行政手段管理企業的方式轉變為通過資產經營公司持股經營的經濟管理方式,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校企分開、管理規范的新型高校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高校與企業之間設立一道“防火墻”。學校不再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創辦企業,也不直接以學校名義對外投資和從事經營活動,企業不再冠用學校校名。這樣就避免了因企業經營問題沖擊和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秩序,規避學校直接經營企業的經濟和法律風險。
2、建立“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履行高校出資人職責。“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簡稱“高校國資委”)是資產經營公司的唯一股東,以此重新確立高校國有經營性資產的責任主體,明確企業出資人代表,使國有產權所有者到位,在企業改制過程中逐步完善國有產權的監管體制。高校企業改制后,高校國資委的職責,就是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的規定,通過向投資企業派出股東代表,委派董事會、監事會成員,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履行出資人義務,包括參與企業的資產受益、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等,將管理資產、管理人、管理事相結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3、建立國有資本投入與退出的良性循環機制,構筑多元化產權結構模式。理順產權關系,必須建立國有資本退出機制,這是市場經濟本質的要求。國有資本的退出,分為戰略退出和自然退出。戰略退出,是指按照比較經濟的原則和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將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是涉足競爭激烈的傳統產業的校辦企業中的國有產權通過變賣置換出來,讓其他產權所有者進入。自然退出是指那些無市場前景,無能力吸引投資者投資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的校辦企業依法破產退出市場。
根據國有資本退出原則,在股權改制中,資產經營公司結合企業實際,通過改制重組的方式對校辦企業進行整合。對于市場前景好、具有經營優勢的企業,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進行資本投入,將其做強做大,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對于一些非優勢產業,通過出售、轉讓、退出等戰略退出方式進行結構調整,采取存量轉讓的方式減持股份,變現回收的資金回報學校;對于一般企業,采取控股或參股的方式設置股權;對于經營規模狹小、經營業務停滯、連續虧損或經濟效益不好、無發展前景的企業,采取自然退出方式,在對其進行審計的基礎上關閉或停業。對于已經決定予以關閉的企業,由資產經營公司組建清算小組,按照有關法律程序對企業債權債務進行清算,堅決撤并。通過企業改制,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和實現規模效益,提升校辦企業核心競爭力,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高校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改革中要堅持“積極發展、規范管理、改革創新”的指導思想,本著有利于整合企業資源、持續經營;有利于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保障學校權益的基本原則,依法理順企業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在企業改制中,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妥善處理企業人員的人事問題,建立新型的高校企業運行機制和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加快推進高校企業規范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