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樹立和落實正確的政績觀,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看政績,全面把握正確政績觀的科學內涵,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度,加強制度保障和制度約束。
[關鍵詞]正確政績觀:政績評價體系:實踐要求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29—02
政績觀與發展觀緊密相連,科學的發展觀引導著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的政績觀實踐著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往往會在實踐中偏離正確的發展觀: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包括正確看待政績、科學衡量政績。”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要“認真實施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把領導社會建設的績效列為考核指標,增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這既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
政績是黨的領導干部履行職責所取得的工作績效,是領導干部德才素質在實踐中的綜合體現。政績觀是對政績的總的看法,包括對什么是政績、為誰創造政績、如何創造政績和怎樣創造政績等問題的認識和態度。政績觀直接反映領導干部從政的價值趨向,是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為,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取得什么樣的政績,創造多大的政績。
一、要用正確的觀點看政績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用全面的、實踐的、群眾的、發展的觀點看待政績,這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反映,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政績觀、群眾觀的具體運用,是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的生動體現。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工作的主觀性、片面性、盲目性。增強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一,要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處于與其他事物和現象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地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善于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防止片面性,我們的事業是全面發展的事業,領導干部創造的政績也應該是全面的政績。胡錦濤同志指出,考核干部政績,既要看經濟建設成果,又要看社會進步;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硬環境的加強,又要看軟環境的改善;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增長的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又要看黨的建設的成效。這一重要論述,對于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全面看待政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要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政績作為客觀反映主觀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實踐出政績,實踐是創造政績的大學校;而判斷是真政績還是假政績,又必須回到實踐中去,通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行動,才能得到證明。真正的政績應該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有的領導干部急于求成,想回避矛盾、問題走捷徑,搞形式主義迎合上級,搞虛報浮夸蒙騙領導和群眾,這樣的假政績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又經不起實踐的檢驗,遲早會被實踐所否定。
第三,要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胡錦濤同志指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說到底就是要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就是要解決創造政績為了誰、依靠誰、誰來評判的問題。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還是為個人謀私利,是衡量領導干部政績觀正確與否的分水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創造政績的最高目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我們的政績是在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中干出來的,離開了人民群眾這個主體,就不可能有什么政績,最根本的是要看廣大群眾是否認可,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
第四,要用發展的觀點看政績。唯物辨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處于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用發展的觀點看政績,就是要把創造政績作為一個過程,充分認識到現任的政績是在前任的基礎上取得的,同時也為后任創造政績打下基礎;充分認識到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政績也是在發展中創造的,我們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政績上,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取得嶄新的業績,推動事業向前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既立足于當前,又著眼于長遠,使創造出的政績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二、構建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
當前我們的政績考核普遍存在的對經濟發展的內容過于偏重,考核內容過于隨意,包含項目過于繁雜等問題,與科學的發展觀極不適應。有鑒于此,在指標體系的設置上,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僅用經濟指標考核干部,要在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加入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因素。
目前,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指標體系,如“綠色GDP指標”、“社會發展指數”、人類發展指標等反映和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以彌補GDP的缺陷,通過綠色GDP指標體系,我們可以對黨政官員的政績進行更為全面和科學地評價,因為它不但反映了經濟的數量增長,而且反映了質量的提高,能更為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單純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只是片面地進行狹義的投入產出核算,即社會生產力的核算,而不進行環境、資源的核算,即自然生產力的核算,其結果是驅使人們用破壞自然生產力的辦法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而“綠色GDP”體系,充分考慮了環境資源的因素。社會發展指數是在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社會組織、就業、消費、環境、教科文衛和人們的社會生存狀態等十多項類別不同的指標進行充分考慮,全面衡量“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人類發展指標是在綜合衡量人的預期壽命、識字率、入學率和人均GDP四項指標的基礎上科學地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發展水平,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以人為本,促使社會全面進步,這些較為科學的政績考評指標在一些地方應用,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效果,但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
具體來說,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構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是經濟發展。適度的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們可以從政府行動帶來GDP的增長速度、GDP的總量、各種產業的結構比例、恩格爾系數等方面的具體評估。其次,是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成果的升華。一般可以從政策行動的理念狀態、能力水平、公正廉明度、人民的滿意度、政策行動的影響力來進行具體度量。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特別強調,要認真實施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考核評價辦法,把領導社會建設的績效列為領導干部的考核指標,正是體現了科學政績觀的創新要求。再次,是政府行動過程的考核。政府過程是公共行動,必須公開透明、程序公正。應該從依法行政、以德行政、責任行政進行評議,將抽象定性評議轉化為具體指標。最后是政府行動規劃的考核。政府的政策行動不是暫時的、戰術性的,而是系統的、戰略性的行動體系。政府行動要體現學習發展、預測規劃、協調溝通、靈活應變的發展功能。在改革發展中改善政府行政,在學習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科學、合理地政績評價體系是具體而又全面的,是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體系,具備相對簡單的現實操作性。
要全面準確的評價領導干部的政績和工作實績,必須建立科學規范的政績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動態與靜態相互補充的考核制度。動態考核主要采用深入基層調查、定時或不定時深入各部門單位進行情況了解和談話等形式對領導干部的政績進行全方位了解,并建立動態信息庫全面了解、收集和核實領導干部的工作業績等方面的情況。靜態考核主要通過審閱各種上報資料、群眾來信來訪和領導述職等形式了解領導干部的生活和工作業績情況。建立科學規范的政績考核制度要求在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時既要看動態的情況又要看靜態的情況,兩者相互反映相互補充,以更加全面、綜合、科學地考核評價領導干部的工作業績。二是建立日常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制度。日常考核是指要通過日常檢查工作、派人參加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等形式了解考核對象的政績,在可能的情況下建立日常工作溝通制度,以動態掌握領導干部的工作和業績情況。定期考核是指通過一定范圍的民主測評、定期述職等形式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日常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并及時對考核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科學、客觀地評價領導干部的政績和業務素質,以更好的評價和使用領導干部并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構建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還必須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和考核方法。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評價領導干部的政績時,必須科學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核方法:首先,在考核中既要評價集體政績又要評價個人政績。要科學分析集體與個人政績的關系,既不過高評價個人政績在集體政績中的作用,又不低估個人政績對集體政績的作用與影響,科學分清集體政績與個人貢獻的關系,從而正確評價領導干部個人和集體的政績歸屬比例和貢獻程度。其次,在評價考核中既要重視客觀依據,又要重視領導干部個人的主觀努力。領導班子或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取得,既取決于一定的客觀條件,也與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有密切關系。因此在考核時,既要評價工作崗位、物質條件、原有基礎等客觀條件對政績取得的難易程度的影響,又要對領導干部的開拓意識、創新精神等主觀努力作出科學的評價,以科學合理的評價領導班子或領導干部政績取得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的不同程度和實際績效。再次,在評價中既要重視考核顯績,又要重視考核潛績。科學政績觀不僅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現有業績,還應包括目前尚無法顯示的發展后勁。而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體現在發展潛力和后勁的潛績比竭澤而漁的顯績更能體現一個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發展眼光和戰略思維。因此,構建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必須從顯績與潛績兩個方面綜合考核和評價一個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和真正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