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效率與公平作為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作為人自身存在的手段去推動與促進入的發展。因此從人的發展視域中對效率與公平進行審視,能使我們重新去思考效率與公平二者的關系。也可以給我們正確理解和處理效率與公平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效率;公平;人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58-03
自人類產生起就有了效率與公平問題。人類生存發展所利用的資源(含人力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發展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就要求解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此即是效率的緣起。因此,追求效率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社會效用價值,就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但這些可供滿足人們主體需要的社會效用價值,并不是由自然所提供的,它們是社會的產物。因而不能允許任何自發的個人獨占或多占,而必須在社會共同體內部各成員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這種分配的合理性,構成了社會公平的實質,這就是公平的緣起。由于社會效用價值的分配通常不是取決于個人的意愿,而是取決于社會的公共意志所決定,即這種分配的合理性主要依靠相應的社會規范原則、制度及其規則來保障和實現,這就使公平表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追求目標。
效率與公平這兩大價值目標是作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終極目的性”這—基礎的“直接目的性”而存在。是作為人自身存在與發展的一種手段而獲得其意義。因此可從人的發展這一視域中考察效率與公平。本文擬通過從效率與公平對人的發展作用的現實維度和歷史維度的分析,提供—個理解和處理二者關系的新視角。
一、效率、公平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效率是針對整個社會來說的,它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即整個社會在發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所具有的速度和水平。因為人的對象性活動過程中總是從他自身的利益需要出發而指向客體的追求與個體需要目標的一致,為此,行為主體更多的關注于行為的結果,尋找以較小的投入而獲得較大成果的最佳活動方式。所以效率可以看作是表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范疇。
在人類進入21世紀后,面對資源稀缺性問題日益嚴重及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刻不容緩,人們便將效率本身的重新思考置于至關重要的位置。即什么是真正的效率?人們發現效率不僅僅是高產出高效益,更要求在投入與產出的比值傾向于無窮大,而且生產過程(效率的追求過程),社會成本和自然成本付出趨于零;要求社會生產效率不僅要考察生產過程,而且要從社會整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類未來發展的角度去度量;也使得效率對人的發展作用不僅體現人的需要滿足,而且體現在人類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之上的人類整體和長遠利益的滿足。
因此,在現實維度上,效率對人的發展的作用表現為:
一是基礎作用。效率為人類的發展打下堅實物質基礎。因為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社會產品極大豐富,能滿足‘咨取所需”的要求。
二是導向作用。效率新的內涵要求從滿足人的當前需要向為人的未來發展需要轉變,引導人從自然的無節制索取者向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生存環境的建設者發展,從生態倫理上引導人的理性化發展。
三是回歸作用。效率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當這種效率是用明天的資源來為今天服務時,人類不僅失去了未來,也失去了自身發展。效率的新內涵在現實維度上,引導人類重新回到為人的自身發展上。從人的物化回到人主體自身上,從而保證人的自身良性發展。
效率在現實維度中,對人的發展已超出原有的基礎和前提,使人從對物的依賴和束縛,轉為人對自身的依賴和人類大同為目的的指向中。
“公平”范疇在《辭海》里被定義為“一種道德要求和品質,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準(法律、道德、政策等)、正當秩序,合理地待人處事,是制度、系統、需要活動的重要道德品質”。這一定義表明,“公平”的基本涵義和要求是“合理”與“道德”,有很強的倫理學色彩。而在經濟學中“公平”范疇的涵義主要是指生產者不可能憑借任何壟斷力量獲得超額利潤,經濟利潤為零,而消費者則能獲得最大的效用滿足。換言之,公平的實質并不在于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和具體數字的大小,而在于要求社會上各經濟利益主體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經濟活動,并且在經濟活動中只能憑借經濟權利(即要素所有權),獲得與其要素相對應的報酬,任何人不能以超經濟的強權手段(如政治權利、壟斷權利等)獲得額外收益。中國古語中“不患寡而患不均”即是對公平的另一種表達。
公平的緣起和定義表明公平在于解決個體的平等發展,即不僅在于解決分蛋糕問題,也關注發展機遇、發展的保障。公平使一個社會處于一種“合理”與“道德”秩序范圍內,使每個人享有均等機會去發展,從最基本個人生存到成才、成長及人生理想目標的實現,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的觀點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生產關系解決的是產品分配問題,即分配與生產的適應性。當分配表現為不合理和不道德時,人們就試圖改變現有生產關系,因為它已制約了大多數人的發展,使其失去了所要求的“公平”發展機會。
一是基礎作用。公平使每個人的發展都成為可能。若在一個社會里,各種物質產品和權利被高度壟斷,那么個人的生存就缺乏物質保障,又缺失發展機會。因此,只有追求和實現與其歷史階段相適應的公平,個人的發展才成為可能,社會才能發展。在此意義上公平與效率同時作為人的發展的兩個方面起到共同的基礎作用,表現為兩者的不可分性。
二是人類發展的內在推動作用。馬克思說:“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則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他不公平一所以永恒公平的觀點不僅因時因地而異,甚至因人而異。”這里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公平與理想的公平。每—個歷史階段的現實公平都以當時現實的(比較低級)歷史條件為背景,作出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本能評價。在這種利益分配中,個人之間首先表現為權利上的不平等(剝削的存在),作為這種分配的結果個人之間的利益差距可能十分巨大,但出于歷史的必然性和生存的必要性,“當時”人們還是“本能地”把這種分配看作是公平的,后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們以新的歷史條件為背景。以人類新的生存與發展為尺度,把自己時代的分配看作是公平的,而把以前歷史時代的公平看作是不公平的。從而不斷否定現實公平,追求理想公平,這種二重性運動,內在地推動人的發展。
三是促進個體和群體的成熟。公平表現為對社會分配的“合理”與“道德”的追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是逐層遞增的,即滿足生存與發展需要后將轉向個人發展和社會交往的需要。人類對公平的要求也表現為從平等的生存安全轉向平等發展和交往,過渡及最后實現個人人生理想。人類歷史上,從古羅馬的斯巴達奴隸起義為追求生存公平、德國農民起義要求經濟公平到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對權利——發展機會的公平的提出,就從大的方向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成熟的過程。個人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公平則促進了個體的成熟,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
四是推進人類平穩發展,使人的發展更充分。由于現實公平與理想公平的沖突,人們便在一個個具體階段,現實公平中追求理想公平,使公平發展不同于效率發展的直線式,而是螺旋式。每個具體歷史階段公平總要持續一段時間,歷經“公平一基本公平一不公平”,最后被更替。這種平穩的螺旋式發展使得人的發展在每個公平的歷史階段,在比較充分的時間為人的進步作準備,這就表現為人們擁有了本階段的公平內容而安居樂業,更高效率的創造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直到再一次發現個人發展受阻或被影響時,就會以本階段公平為基礎追求下一個更高階段公平(含有現有公平),從而使人的發展由低到高更加充分。
我們分別論述了效率、公平在人的發展中各自發揮的作用,但效率與公平是人類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是互為前提而共同發揮作用的,不能孤立的存在和起作用。效率是基礎,公平是條件,沒有效率的支撐,公平也就蕩然無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的發展也就成為空中樓閣。而沒有公平為條件,經濟的增長就失去了意義,人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效率與公平內在的統一而各自在人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因此,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處理也就影響著人的發展。
二、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效率與公平關系
(一)效率與公平的相互作用使人類社會的發展表現為一個流變過程
在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不存在一個只有效率而無公平的社會,也不存在一個只追求片面公平而無效率的社會。效率與公平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二者相互依存,彼此互為條件和前提而發揮作用。
效率與公平相互作用的變化也使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表現為一個流變的過程,呈現為三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時期,作大蛋糕是第一位的,因此效率占主導地位,為人的發展積累最初的物質基礎。公平作為補充手段以維持整個群體和共同體的發展。效率突現并決定和指導公平。第二階段,近代工業革命后,效率的馬車越來越快,社會產品供應充分,但隨著經濟危機頻繁爆發,社會發展被推到另一個懸崖邊。物質生產絕對無限擴大與社會主體成員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使經濟危機的破壞力越來越大,社會發展出現了倒退,因為分配的合理性和道德性(公平)的缺失制約了效率馬車的飛馳,公平對效率抑制和促進兩個方面的反作用越來越強。如19世紀末的德國在俾斯麥時期實行了包括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等分配制度改革后,經濟不僅快速發展,而且在短時期內迅速超過英國和法國。為此表現為公平在效率與公平二者關系中開始凸現,人們開始認識到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社會管理方面開始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歐洲的許多國家從此開始步入福利國家的行列。第三階段,科技革命后,人類的效率越來越高,而人類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生態災難的頻發,社會問題積重難返,人類重新從冷冰冰的機器中拿回關于發展的主導權,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不再由效率單方面考察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而要從人類整體和未來這個最大公平去考察。效率回歸自身,由公平內再地去指導和評判效率,以公平為目標促進效率,效率與公平二者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北歐的丹麥、瑞典、荷蘭等國注重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穩定,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的整體全面發展,丹麥、挪威、芬蘭等國人均GDP都超過3.5萬美元、并且世界排名都在前五位中,但犯罪率世界最低、貧富差距不大、人均壽命達到75歲,而且社會發展狀況非常好,芬蘭的國家競爭力世界第一,冰島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我們可以在北歐各國的發展中發現效率與公平二者新關系的身影。
(二)當前我國在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方面面臨的挑戰及其對人的發展實現的影響
1、競爭機會不均等,使個體和群體發展的不平等性成為突出問題。強調效率優先,大量的資源投入效率高的部門、領域、地區,導致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居民收入等方面差距拉大,進而導致競爭條件、機會不均等,突出表現在:第一,國民教育的機會不均等。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至今還沒有完全普及,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6%,這一較重的負擔,使得農村文盲率與輟學率居高不下。據報道: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農業人口中占51.5%,在非農業人口中占16.3%。第二,各行業部門在競爭中的地位不同,強調效率優先就意味著“公平”要服從效率,分配要跟著效率走。這樣,一些壟斷行業和部門就會強化其壟斷地位,為自己創造更為有利的競爭機會,獲取壟斷利益或高額利潤。提供壟斷性公共服務的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職工平均工資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8%,速度提升了5個百分點以上,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之比由“八五”末期的2.2和“九五”末期的2.6上升到10以上,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經濟學理論認為壟斷是既沒有效率也沒有公平的。
2、收入差距懸殊已經超過警戒線,加劇了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基尼系數一路攀升,從0.2-0.3到1999年已超出國際公認0.4的警戒線,之后每年以0.1%的速度提高。2004年達到0.465,2005年逼近0.47,這個數字高于印度、伊朗、波蘭等發展中國家,也高于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造成財產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主要原因是體制上的改革的部分增量沒有進入新體制,而是不斷回歸舊體制。這便一方面導致了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派生了尋租和設租等腐敗行為,導致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社會公平不斷弱化,從而加劇了人的發展的不平衡。
3、貧富差距擴大呈現難以控制的態勢,人的整體性發展失去了保障和基礎。一是新創造的國民收入通過勞動報酬分配的比重過小,大量的通過各種非規范途徑流入個人手中。二是社會財富轉移時的國家和個人的財富迅速在少數人手里集中,大量的也是通過非規范的途徑進行的。三是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近幾年,全國平均每年流失的各類稅收為5700--68004L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6-9.1%,這種狀況難免要影響人的整體性發展。
4、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社會結構開始形成社會割裂,人的發展兩極化形勢出現。從目前情況來看,社會資源和財富正在向強勢群體集中,已占有大量財富、權利和知識為特征的強勢群體和以貧困農民、城市農民工,城市失業者與下崗人員為主體的弱勢群體己初步形成。以貧困農民濃民工和城市失業下崗人員構成的社會群體,由于在經濟上處于劣勢,在社會上有求于強勢群體,開始形成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的依附關系,這可能使人的發展出現畸形。
以上這些挑戰說明,我國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已經出現了某種非良性循環的狀況,而且使人的發展的實現面臨更大的困難,并從社會整體、群體及個體這一人的發展的三個層次都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制約了人的發展的進程。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的措施加以解決。雖然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曾經適應于改革開放初期形勢的要求,但其所具有的負效應的積累以至成為其面臨的以上挑戰,對人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正是基于這些愿意,黨中央才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提出了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公平”的方針。
三、倡導效率優先、注重公平,才能真正促進人的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的歷史目標。現階段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和社會群體利益矛盾突出,這些問題對個體和群體發展產生了影響,與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相背離,亟須對現階段效率與公平二者關系的處理進行重新審視。我們不能套用北歐的模式,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導向存在的公平被忽視、貧富兩極化問題已在社會實踐中突現出來。因此,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促進入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走科學發展道路,就應探求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新模式。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不發達的現實國情,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而新的歷史目標要求必須更多關注社會和諧、正義、公平。倡導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新模式,是將二者關系置于新的層面,雖然沒有達到效率與公平并重的最理想狀態,但卻對解決目前人的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是有現實意義的。
一是繼續堅持效率優先,能更好解決當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這一現實的矛盾,為共同富裕,社會的和諧和全面小康準備物質基礎,以及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奠定物質前提。雖然效率與公平存在替代關系,但效率的提升為公平的增進提供了可能。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方式增進公平從而惠及大多數人,使人們擁有更多發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說:“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
二是提倡注重公平,使我們更多關注社會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及個體的社會需要,通過對公平的重視,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運用宏觀調控手段,解決目前存在的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經濟分化嚴重、利益矛盾突出等問題。注重公平更能反映人民群眾追求現實公平的要求,并且通過注重公平使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更好地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三是倡導效率優先、注重公平能夠解決對公平這一價值目標的忽視,解決我國社會發展中物質至上、道德虛無的結構失衡問題,避免重蹈西方曾經的覆轍和陷入拉美陷阱。只有注重公平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每個個體的發展權,因為公平是面向個體的、保障個體的。恩格斯說:“每個人都無可爭辯的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效率優先注重公平能使個體在社會發展中擁有平等的機會并能享受到自己創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能使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也能分享效率提升所帶來的發展成果。
四是效率與公平關系新模式,能夠實現兩者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即提倡效率優先促進經濟發展,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創造條件;同時通過社會管理者的推動,實現社會現實的公平,有力促進經濟發展。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從單向度思考出發將效率與公平各類并絕對對立,如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Arthur.Okun)在《公平與效率》一書中曾斷言“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公平,并且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以研究“短缺經濟”而聞名于世的匈牙利經濟學家亞諾.科爾內(Janos.Komai)也認為公平與效率是兩個截然對立的價值體系。國內一些人也堅持此觀點,因此就認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會造成不公平的加劇和社會的不穩定。但這一觀點已被現代經濟學理論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實踐所證偽。有資料顯示,中國臺灣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基尼系數只有0.2左右,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基尼系數僅為0.285,收入均等狀況均居世界前列,這說明經濟增長并不一定帶來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把蛋糕做大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并不是絕對排斥的,相反兩者完全可以實現雙贏。其實,效率與公平并無本質上的沖突。倡導效率優先、注重公平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使效率提升的同時公平也被增進,就能突破效率與公平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實現效率與公平協調的可能。另外,倡導效率優先、注重公平可以更好的促進社會發展的平穩性。效率優先、注重公平能夠實現當前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一定程度上的協調。
效率優先、注重公平是結合國情和發展任務的最佳選擇,這一選擇不僅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而且我們應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效率與公平關系必將最終達到以公平為導向的良性互動階段,為人類的“終極目的性”存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服務。